鐘海文
【摘? ? 要】? 在小學教育中,行為習慣教育是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小學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特征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 課堂教學;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
每個人都是由孩童成長為成年人的,但是性格、行為習慣以及個人素質卻可以相距千里,這不僅是因為環境因素的影響,更與長期以來形成的行為習慣有關系,隨著社會中信息傳播越來越迅速,信息的受眾年齡也開始下降,年齡小的孩子受網絡信息的影響,出現偏激心理的現象也越來越多。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不到位,這就要求教育要發揮其本質的作用,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也要從小抓起。
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一生的課程,而小學則是養成教育的起步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俗話說:“嫩枝容易彎也容易直。”在小學階段,孩子尚未形成正確的三觀,對事物的認知也較為混淆,所以也被稱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黃金時期。在小學教學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不是單一的,而是依存于各個學科,因此在小學教學中,各科教師都應關注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一、小學生在學習行為習慣上現存的問題
首先,作為剛從幼兒園來到小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說,很多學生不明白“規矩”二字,因為目前在幼兒教育中大多講求解放孩子的天性,相對而言對于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要弱一些,這就導致了幼小銜接存在很大問題,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校中表現出“我要怎么樣就怎么樣”的狀態,不論上課下課,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這正是缺乏行為習慣教育的表現;其次,小學生在家中大多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 “小公主”,家里人從不舍得讓孩子受苦,這導致了很多學生的自理能力比較差;最后,在家庭、學校的環境影響中,依然有很多學生無法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但是教師以及學生家長卻片面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這也導致學生學會了學習,卻沒有學會如何做人。
二、如何讓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針對以上現狀,在小學教育中滲透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筆者針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簡單將養成教育分為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對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中融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方式進行探究。
1.聽
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去聆聽,在課堂學習中,要讓學生養成傾聽的好習慣,就要讓學生明白傾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傾聽。聽,包括聽老師說話和聽同學說話,聽老師說話可以獲取知識的重點,聽同學說話可以聽到別人的想法,以此來對自己進行反思。傾聽是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學生也只有明白傾聽的重要意義才能夠發自內心去聽別人說話。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安靜的課堂氛圍來引導學生參與聆聽,例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大自然的聲音,讓學生在有噪音的情況下寫下自己聽到了什么,然后在安靜的環境中再次播放,以這種對比方式來讓學生感悟到聆聽的重要性;另外,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則可以采取適當的獎罰制度,例如一個學生在回答完問題后請另一名學生來重復該同學的回答,如果正確,則獎勵貼紙等;如果錯誤,要為大家表演一個小節目等。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適當的方式讓學生養成傾聽的好習慣。
2.說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教學生如何禮貌地與別人進行溝通,如何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復述,通過正確的示范來規范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解題思路:首先……其次……然后……最后得出……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可以理清自己的思維邏輯,也能清晰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英語課堂中,教師則要注意學生在朗讀、背誦時的發音問題,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去唱,不怕出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3.讀
朗讀與坐姿,站姿。在一年級教學中,教師最先強調的就是學生上課的坐姿站姿,要求其身坐正,腳放平;起立回答問題時要手貼褲縫,直立站好。只有良好的坐姿,站姿才能讓學生發出洪亮的聲音。在實際教學中,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要隨時觀察每一個學生,通過合適的方法來提醒學生“你的注意力應該在老師這里”,例如在筆者的課堂上,教學內容是關于聲音的,有一名學生正在走神關注窗外的小鳥,這時,筆者選擇這樣提醒:“老師發現有一位小朋友正在專心觀察鳥兒叫的聲音,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能不能模仿小鳥的叫聲呢?”這時那名學生迅速扭頭,注意力回到了課堂上。
4.寫
小學生行為習慣中“寫”的能力包括良好的握筆姿勢,寫字姿勢以及書寫習慣。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上,尤其是在進行練習環節時,教師要仔細觀察,隨時查看學生的握筆姿勢是否正確,坐姿是否端正,有沒有彎腰駝背等等;在高年級課堂教學中,教師則要側重于關注學生的書寫習慣:筆畫、標點以及日常的寫日記習慣,觀看書籍的隨筆文摘等等,都是培養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方式。
在以上養成教育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利用班隊會時間不斷讓學生重溫《中小學生行為守則》等讀本,深入了解行為規范的內涵;通過自身素質的提高來影響學生,達到言傳身教的效果;設置科學合理的獎懲制度,當學生行為習慣較好或是有了較大改善時及時作出評價,提升學生的行為規范意識。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在長期的課堂學習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陳曉年.小學課堂教學中的養成教育[J].學周刊,2018(07):113-114.
【注:本文系2019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生養成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9]GHB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