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浩
一、財政支出規模分析
(一)我國財政支出規模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678.7億元,在1995年達到61339.9億元,增長率高達26.12%,隨后逐年增長。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高達990865億元,相比1978年增加了近367倍。政治環境以及經濟體制上的轉變積極推動了我國的經濟進步。還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的財政支出在1978年財政支出為1122.09億元,在1998年突破了10000億元,2011年財政支出上升至109247.79億元,2018年達到238874億元。并且,1978-2018年間,財政支出增長速度平均為14.55%,這表明我國的財政支出呈現上升的總體趨勢。對于1980年-4.1%以及1981年-7.5%的增長速度,知識暫時性的財政支出負增長現象,是由于政府對經濟體制的調整與改革。因此,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GDP與財政支出密切相關。當GDP不斷提升,我國的財政支出也隨之增加,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二)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的因素分析
從宏觀方面來看,財政支出與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具有重要關系。經濟上,幾十年來經濟環境與經濟體制的轉變是影響我國財政支出的關鍵因素。因為環境與體制上的改革關系到GDP總量,財政支出與GDP又是相輔相成。比如1980年與1981年的財政支出負增長,政府出現財政赤字的情況,根本上都是源于國家對經濟政策的調整與改革,為了保證我國經濟能夠良好、穩定和更加持續的發展。政治上,很顯然財政支出上的變化即是政府推出與實施相關政策的最好反應。當政府針對相關事項進行指導與干預時會調整對于各個方面的財政支出。另外,教育、醫療、救助、養老以及其他社會因素同樣關乎財政支出規模。而從微觀方面來看,微觀經濟因素對于財政支出也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社會對于公共物品的提供與維護、各種物品的需求與供給以及市場的運行環境等等都設涉及到國家所提供財政支出的規模。
二、財政支出結構分析
(一)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情況概述
財政支出結構是國家對各部分財政支出的比例,主要包括中央財政支出和地方財政支出兩大方面。它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導向,對于國家的安全與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2018年我國文教、科學、文化、衛生上的支出比重約占財政總支出的27%,充分說明了我國的發展不僅僅局限于基礎的物質需求,更是對對精神物質文化上的追求。其次,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約占11%;農林水支出約占10%;城鄉社區支出約占9%;一般性公共服務約占8%;交通運輸約占7%;公共安全外交支出及國防支出約占5%等。根據我國的財政支出結構可以充分地展現我國在社會保障、就業、城鄉發展、三農及國防方面的高度重視。為了構建更加合理的財政支出結構,應該做到促進社會民生事業建設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加強制度建設,使財政支出結構最優化,推動經濟進一步發展。
(二)財政支出的主要內容分析
1.購買性支出。實為政府進行購買行為時發生的,比如購買商品或者勞務等等。行政管理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對于安全、國際交往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市場的自行調控之外,政府的職能變得越來越重要,行政管理支出費用持續上升。國防方面,2018年我國國防費用占全國的14%,居于第二位。國防是保證國家安全的首要前提,建立強大的國防與國家的發展利益相適應。因此,我國在國防上的財政支出比重較高;教育和科技術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財政支出中重要的項目支出,只有優質的教育和先進的科技才能保證國家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的穩定增長。另外,醫療建設是對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因此,政府在教育、科技和醫療上的財政支出逐年增加。
2.轉移性支出。不同于購買性支出,是單方面、無償的資金轉移活動。轉移性支出主要包括保險、補貼和稅收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進步,人們更加注重生活的質量。政府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活,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運用財政支出,建立社會保險,滿足社會需求。其次,補貼則是政府消除內部不平衡,維護國家穩定發展與經濟有效運行的重要方式。政府利用財政資金完善社會結構,推動社會進步,充分響應國家的相關政策。另外,稅收上的優惠同樣是轉移性支付的一種。稅收上的減免削減了人們的經濟負擔,有利于加大人們的積極性,推動經濟的發展。
三、具體建議
當前,由于我國現階段在財政農業支出方面,仍然存在著比較小的規模,而且在具體結構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效果仍需要不斷提高。針對此情況,可從如下方面著手:1.針對那些落后地區,需加大對其的財政農業投入,并且還需要在此期間,對財政支出的基本結構進行優化,也就是將那些并非特別重要的部門事業性支出予以消減,比如農、林、水、氣等,增加諸如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科技發展以及農業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支出,以此來更好的幫助那些落后地區,使其從傳統的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以此來切實提升財政農業投入層面的技術質量與效率。2.對原有的財政農業投入分散體制加以改變與優化,將財政農業投入的各類中間環節予以減少,并且還應對各項財政支農資金進行合理性、全面性整合,強化農業財政資金使用層面的嚴格監管,最終達到推動財政支農資金合理化化使用的目的,提高管理效率。3.建立、健全農業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優化相關方法,通過更加公平、客觀的評價,為各個地方財政農業投入效率的提高,提供依據與幫助,為其制定優質化、合理化的解決措施提供保障。
四、結語
綜上,本文通過對我國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的分析可知,經濟與財政支出聯系密切,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財政支出不斷增加,呈現上升趨勢;另外,財政支出與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具有重要關系,政府的政策與相關舉措更是決定財政支出規模的關鍵因素;還需要指出的是,財政支出結構涉及國家安全、科技、教育及醫療各個方面,因此應該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速經濟的增長;此外,從政府層面來考量,還應加強宏觀調控,發揮政府的職能,在現有的基礎上調整財政支出,增加財政收入,促進經濟的整體發展,構建良好的經濟環境。只有不斷優化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才能更好的推動我國整個財政體系的優質化發展。(作者單位:江南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