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
2016年AlphaGo戰勝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就已經宣告了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已經比人類更聰明了,但人工智能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從1956年開始,很多國家,尤其是美國,就滿懷希望地投了很多錢來發展人工智能。但結果卻非常地不盡人意,所有的嘗試都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直到最近幾年,這項技術才有所突破。AlphaGo之所以聰明,是因為它采用了一種復雜的深度人工神經網絡技術,通過反復的訓練,來調整參數,優化參數,而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大量的隨機性。所以,科學家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人工智能提供大數據。它可以自我學習、自我優化、自我迭代,從而變得更加強大。人工智能,就是在擁抱了復雜網絡這個視角和大數據這個工具之后,才重新煥發了生機,實現了質的飛躍。
一、大數據背景下審計信息化的環境分析
(一)外部環境
在大數據環境中,審計樣本可以進一步擴展,并可以從審計抽樣全面審計轉換。隨著全球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企業出售的產品都已經不再是具體的實物或者服務,而是大量的數據。而人工智是大數據的最理想應用。
“互聯網+”正在崛起到國家戰略層面,作為企業日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審計”,既是“互聯網+”支持部門的國家戰略,又是一個新方向信息管理也是在內部審計發展的新形勢下,必將帶來新的商機。
(二)內部環境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企業的領導者也認識到建立信息化審計的重要性,將基于信息的審計建設納入其工作計劃,并提供建設所需的必要資金和人員。隨著公司業務類型的不斷創新,業務規模的不斷提升,業務范圍的逐步擴大,公司也需要不斷加強對內部審計理論與實踐的探索。我們可以可以通過數據來了解被審計對象,在決策的過程中不斷獲得反饋并進行優化。現在,企業已逐步利用信息技術編制財務報表,設計和實施內部控制。注冊會計師在審計企業財務報表時,也需要考慮信息技術對審計的影響。
二、大數據背景下人工智能應用于審計領域的存在的問題
(一)存在溝通局限性
審計工作高度依賴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審計人員需要在特定環境下,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做出判斷。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需要積極主動和被審計單位進行溝通,并結合相關數據來論證判斷的準確性。在審計實務中,審計人員可以通過少量數據結合職業判斷出風險點,然后再通過溝通證實。這種情況體現了工作經驗和職業判斷能力的重要性,是人工智能無法具備的能力。因此,審計工作的重要內容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出具最終審計報告前,審計人員還需要征得審計單位的意見,共同交流報告中的具體細節。而使用人工智能進行審計,是無法順暢的與審計對象進行溝通,無法完成上述工作的。
(二)人工智能無法獨立思考
2016年人工智能機器人AlphaGo的備受矚目,其主要原因是AlphaGo贏得了與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的比賽,從此以后人工智能逐普及,并演變成了投資界新的風口,成為工業4.0時代的革命性技術之一。AlphaGo獲勝的主要原因是,編程人員在編寫AlphaGo的程序時為其輸入了海量的圍棋對弈棋譜,并使其能夠自己跟自己模擬下棋結果并加以分析,但這種判斷僅限于固定規則下的棋譜思維模式,并不是由其完成的獨立思考,如果將圍棋規則人為調整,AlphaGo就無法迅速調整。對于審計工作來說,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會直接影響審計結果,如果將人工智能直接應用于審計工作并得出結果,那么審計結果將會出現重大差錯。而且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工作時,通常會面臨較為復雜的情況,需要將各種場景結合起來判斷,對于一些并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需要審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選擇是否需要進行延伸和擴散審計。當人工智能遇到這種情況時,由于其主要的判斷程序沒有歷史數據,其將無法做出有效的判斷,只能進行簡單的處理。
目前的人工智能雖然能夠進行簡單的人機交互,但前提是需要相關人員預先進行程序設計,人工智能并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的意識,仍然是被人控制。因此來說,在短時間內,人工智能是無法取代審計人員的。
(三)人工智能對數據的依賴程度較高
現階段所有的人工智能最大的弱點強烈依賴數據,而且都是歷史數據,他們只能對利用歷史數據對過去經驗進行,所以它們沒辦法進行預測。所以這種人工智的應用非常有限。它最適合覺的、簡單的、不變的應聲場景,不能擴大范圍,如果擴大范圍就會面臨各種問題,比如:“自動駕駛汽車”。過去,由于人工智能的處理器速度慢,數據量小,以及網絡的限制導致它的利用程度有限。如今,人們擁有他們所需要的一切:快速的處理器、海量數據和全球互通的網絡,但大數據都集中在一些寡頭壟斷的巨頭企業手中,進入門檻較高。
我們現在不用擔心被人工智能取代,原因是,未來真正的部分優勢是創造力,創造力最大的特點是偶然性,永遠無法被預測。人工智能也許能替代大部分傳統的東西,但它無法預測下一個創新在哪。
三、大數據背景下人工智能運用于審計實務的思考
(一)對審計實務的影響
目前,人工智能的運用在審計工作中已經開始滲透到各個方面,其智能功能在解決審計工作的具體工作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但目前解決問題的能力仍有限。大多數的計算和數據整理工作,人工智能已經可以做了,但是這類工作仍然需要社會的交互,所以很難完全自動化。因此,最好的結果就是簡單重復的工作由人工智能來做,跟客戶進行溝通交易的部分需要審計人員去做,人和人工智能形成共生關系。
當然,人工智能的引入應該會帶來審計實踐的重大變化。雖然很多公司推出的“智能機器人”可以全面監控公司的所有業務運營,但它可以實現從樣本審計到全面審計的審計實踐,也可以從審查后轉變為實時跟蹤調查。由于現場審計的時間成本及審計人員的精力有限,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可以跟蹤公司的生產經營中的全部過程,規范公司運營,并減少違規。目前,在審計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只初級階段,只能協助審計人員做點基礎層面的工作。因此,現在的審計工作方式沒有太大變化,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審計工作的重點和模式必然會發生很大變化,人工智能技術必然是未來的主流技術。
(二)對審計人員的影響
隨著人工智能的出現,審計團隊需要具備全面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和職業判斷力。審計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不斷變化,所以審計項目經理的職業判斷非常重要。審計工作的最終決定和理性問題需要人為判斷的,審計人員和被審計單位之間要保持順暢的溝通,暫時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擅長協作的人,永遠不會被人工智取代。在溝通方面,審計人員應注重理解和溝通問題,業務合作和關系建立。精準地評估被審計單位整體層面的重大風險,從大數據中找到重點,并做出準確決策。深入了解企業的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并利用人工智能來更好地支持職業判斷。事實上,技術的進步是創造了機會而不是威脅。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審計人員應對新技術保持開放的學習態度,掌握必要的技能,多利用自己的創造力和相像力進行交互思維,合理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并與之共同迭代升級。
四、結語
會計工作正處于向智能會計轉型的階段,審計工作隨之共同發展。審計人員要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特點,積極轉型,提高業務技能,邁向新的時代。(作者單位:湖北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