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楠
一、引言
由于傳統融資模式存在較大缺陷,中小公司本身在資金、市場信息等方面也有很多不足,因此其融資問題一直都十分嚴峻,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逐漸興起,金融科技中小公司各方面融資問題的解決則迎來了新的轉機。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為金融科技中小公司的融資帶來了很大幫助,而針對互聯網金融視角小金融科技中小公司發展機遇的研究,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二、互聯網金融對金融科技中小公司的影響
(一)融資成本明顯降低
在傳統金融模式下,由于中小公司融資普遍具有著周期短、規模小、需求急、信貸頻繁的特點,因此銀行等金融機構在為中小送死提供信貸服務時,通常會將貸款預期年化利率上浮30%左右,如果銀行處于資金緊張的狀態,甚至還會收取資訊費、資本管理費、財務顧問費等額外費用,或是將理財產品與信貸業務捆綁起來,這不僅直接導致了中小公司融資成本過高的問題,同時也使企業直接貸款額度大大縮水。然而在互聯網金融興起后,在云計算、云存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支持下,互聯網金融企業完全可以自主建立較為完善的“征信系統”,并在為金融科技中小公司提供融資平臺的同時,對各類市場信息進行高效化處理。這樣一來,中小公司能夠在網絡平臺上尋找合適的交易對象,完成與投資人的對接,根本無需承擔傳統金融模式下的各種融資費用,只需付出較低的搜索費用即可,相比之下,其融資成本顯然是非常的。以阿里金融為例,該平臺能夠為金融科技中小公司提供小額信貸服務,平均單筆信貸成本僅在2.3元左右,而傳統商業銀行的單筆信貸成本則通常在2000元左右,二者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二)信貸風險有所下降
由于我國金融行業在制度轉換方面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產權主體又比較模糊,因此在金融市場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十分常見,無論是國有銀行在面向國企進行投資時出現的金融信息獲取動力不足,還是在金融監管委托——代理關系下出現的銀行管理者角色沖突,都使金融機構(以銀行為主)很難獲取到與金融科技中小公司相同的信息,而在金融信息不明確、信貸風險難以控制的情況相下,金融機構自然也就不愿向中小公司提供貸款。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卻徹底發生了改變。一方面,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互聯網金融能夠從海量數據中采集到各種金融信息,并通過信息的高效處理、公開來的大數據獲取、處理與公開來使金融信息得到明確,這樣無論是金融科技中小公司還是金融機構,都可以獲得詳細的金融信息,而金融機構則可以根據這些金融信息來對客戶還款意愿、能力做出準確判斷,最終使中小公司貸款難的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推動了金融機構征信手段的創新,金融科技中小公司在融資過程中,其信貸風險能夠得到控制,融資效率也會更高,這對于金融科技中小公司的發展同樣非常有利的。
(三)資源配置更為合理
從金融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國內中小公司的數量眾多,對于信貸資金的需求要明顯高于大型企業,但在實際上,我國對于金融資源的分配卻并未側重于中小公司,針對中小公司信貸的總體配額甚至不到貸款總額的50%,這樣的金融資源配置顯然具有著很多不合理之處,而金融科技中小公司的發展也因此受到了較大的制約。然而隨著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發展,由于金融科技中小公司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尋找金融資源并完成交易,交易過程中交易對象的相關信息也十分詳細,因此即便傳統金融機構針對中小公司的總體配額仍比較低,但金融資源的整體配置卻已經開始向中小公司傾斜,并為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重要基礎支持。
(四)金融監管難度提升
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較為迅速,但相應的行業管理制度、規范卻并不完善,行業本身的自律性也非常差,除少數大型互聯網金融企業外,很大一部分企業都并未嚴格按照《自律公約小額信貸信息服務的組織》等制度法規進行經營,有些甚至還存在著金融詐騙等違法行為,給中小公司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雖然為金融科技中小公司的融資問題解決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如果從金融監管的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行業相關監管制度的確實也同樣給金融科技中小公司帶來了的巨大的風險,如果不能再短期內對行業金融監管體系進行完善,那么未來金融科技中小公司的融資還將出現新的問題。
三、互聯網金融視角下金融科技中小公司的創新發展策略
(一)強化信貸征信意識
從目前來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雖然為金融科技中小公司提供了全新的融資途徑,而金融機構尤其是互聯網金融企業針對中小公司所設立的信貸門檻也大大降低,但由于當前國內中小型金融科技公司數量非常之多,公司素質則處于參差不齊的狀態,因此即便信貸風險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其風險級別也同樣是比較高的。基于這一現狀,未來金融科技中小公司還需強化自身的信貸征信意識,樹立正確的征信思維,在融資過程中對企業自身情況展開全面、深入、準確的評估,并據此將合理的融資規模、融資周期等確定下來,保證能夠按時還款。這樣金融科技中小公司在各金融機構征信系統中的信用情況都會比較良好,在融資時自然也就會變得更加輕松、高效,相反如果中小公司在征信系統中存在不良記錄,那么其未來的融資也會變得異常艱難,更無法享受到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融資成本優勢。
(二)重視科技企業估值
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支持下,當前國內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決,而金融機構與投資人也能夠獲取到較為詳細金融信息,但如果從信貸風險控制的角度來看,由于金融信息往往并未得到有效應用,因此當前金融機構與投資人所面臨的信貸風險卻仍然是比較大的。針對這一問題,互聯網金融時代下的金融科技中小公司還需從財務數據估值的角度入手,與互聯網金融機構進行積極合作,以大數據支持下的企業原始數據信息為基礎展開企業估值,對經營績效、資金情況、負債情況、管理水平、領導人素質等多方面影響因素進行評估,最終建立科技企業估值模型,將企業價值、發展潛力的量化評估結果確定下來,這樣各種金融信息能夠得到有效應用,而在中小公司符合要求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及投資人在信貸風險方面的顧慮也會逐漸消除。
(三)推動信息平臺建設
互聯網、信息技術與金融行業的融合使金融信息得以在網絡上實現廣泛傳播,這不僅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融資機會,同時也讓大大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而對于金融科技中小公司來說,要想依托互聯網金融模式,解決傳統金融模式下的企業融資難問題,自然也同樣需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推動開放的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建設。基于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無論是投資主體還是需要融資的企業,都可以在平臺上發布相關信息,并實現信息的低成本交互,基于這一現狀,金融科技中小公司只需積極參與到這類信息平臺的建設中來,推動平臺投資主體多元化以及投資形式多樣化,就可以為自身爭取到更多的融資機會,并使金融資源逐漸向中小公司這一平臺主要受眾傾斜,最終從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中真正受益。
(四)提高自身融資能力
在互聯網金融行業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國內金融科技中小公司雖然急需金融資本的支持,但仍然不能盲目投入到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信貸中來,而是要從長期發展的角度出發,創新經營理念,與律師事務所、信用擔保以及資產評估等各類機構進行協調共同與合作,以提高自身的融資能力,并使企業融資能力能夠得到更多金融機構的認可。另外,金融科技中小公司的融資能力提升還需從融資渠道方面入手,對各種全新融資渠道進行拓展,例如在知識產權融資方面,就需要堅持產學研結合,與高校、科研機構等進行合作,為企業科研工作提供支持,這樣只要企業科研工作能夠取得較大成果,那么知識產權融資也會變得更加輕松。
四、互聯網金融視角下金融科技中小公司融資創新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數據安全問題
互聯網金融是依托互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在當前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也同樣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網絡安全風險,一旦平臺遭受出現網絡安全問題,不僅互聯網金融活動難以進行下去,參與平臺交易的企業與個人還可能會出現隱私數據泄露問題。因此,金融科技中小公司在進行互聯網金融交易的同時,也要充分意識到網絡安全所帶來的信息泄露風險,并通過平臺選擇、與平臺簽訂協議、隱私數據加密等方式來進行合理的風險防控,力求將隱私數據泄露風險降到最低。
(二)信用問題
金融科技中小公司雖然可以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完成融資,但由于整個融資過程都是以平臺所提供的金融信息為基礎,而當前國內征信體系又尚未得到完善,因此一旦平臺提供的金融信息不夠真實、準確,那么就很可能會出現惡意欺詐、非法集資、高利貸等各類問題,最終給金融科技中小公司帶來損失。為避免這類情況的發生,當前金融科技中小公司還需正確認識到當前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情況,樹立良好的風險意識,對交易對象進行嚴格篩選與合理選擇,從而將融資過程中的風險與可能出現的損失降到最低。另外,由于互聯網金融企業間彼此基本都屬于競爭關系,在建立金融信息傳播平臺的同時,也同樣會限制金融信息的共享,因此金融科技中小公司還需根據實際情況來對各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進行合理選擇,盡可能提高自身所獲得信息的真實性。
五、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我國金融科技中小公司的融資問題已經逐漸得到了有效解決,雖然互聯網金融本身在金融監管、數據安全等方面也同樣存在著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只要能夠制定合適的創新發展策略,并對數據安全、信用等問題加以注意,未來企業融資仍然是能夠取得成功的。(作者單位:澳門城市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