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艾紅
一、引言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于上世紀 90年代建立,1993年,十三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目標。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伴隨著城市化腳步的加快,一股新興的特殊群體“農民工”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們作為社會變遷的產物,在為中國的產業轉型和城市化建設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基礎上。農民工這個群體在推動我國社會發展的同時,自身的養老保障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
二、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基本情況
近年來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受到廣泛關注。中央和地方在實踐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模式。但現有制度模式和范式的實施效果都不如人意,未能解決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低、待遇水平低、城鄉銜接難等問題。
(一)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現實狀況。從全國來看,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實際運行中發展緩慢,主要體現為“一低—高”現象,即農民工的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低、退保率高。一方面,農民工參保率低。據調查,我國進城務工人員高達2.5億,流動人口高達1.2億,跨省就業的人數也比較多。當前有80%的企業主不愿為農民工購買養老保險。另一方面,農民工退保率高。我國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平均退保率已達到40%。
(二)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性狀分析。農民工在城鎮用人單位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從制度上講是沒有障礙的。大量農民工還沒有被納入到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中。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農民工就業不穩定、流動性大。調查表明每4位農民工中每年大約會有l位轉換打工地區,由于國家尚未實現社會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農民工調換工作崗位后沒有辦法轉移、保持社會養老保險關系,這就意味著農民工即使在輾轉各地務工期間按規定繳費,晚年卻還是與養老保險無緣。因此,少數參保的農民工在離開打工城市時也紛紛選擇退保。
2.農民工工資較低、經濟拮據。工資低、收入少,使得農民工“望保興嘆”。大量農民工只能從事勞動密集型的簡單勞動,從而工資收入大大低于流入地區的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維持城市生活己捉襟見肘,繳納社會養老保險費更是難以承受的負擔。
三、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缺陷問題
近年來我國每年進城農民工以中青年為主,大部分都還沒有達到養老年齡,農民工養老問題目前還不突出,沒有成為社會問題。但在不久的將來將發展為復雜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將給社會穩定和構建和諧社會帶來巨大的沖擊,因此,解決好農民工的養老問題刻不容緩。
(一)制度不健全。目前實行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規定,參保職工只要累計繳費滿15年,達到了規定年齡就可領取退休金。但農民工從事的多數是體力活,多數是靈活就業,也很少有單位會這么長時間雇傭他們。由于農民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難,造成農民工大量退保的現象。
(二)法律不嚴謹。近年對農民工的權益保護國家和地方都制定了許多政策、措施,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立法不足、執法不嚴的現象。由于我國相關法律立法滯后、行政管理和執法的缺位,導致企業在為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等費用時,是逃費的多,納費的少。
(三)企業不愿保。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企業高危行業,這些企業人工費用所占比例較高,參加養老保險對企業的壓力較大,大多數企業缺乏為農民工繳納保費的積極性、主動性。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采取不給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農民工在就業市場上是弱者,只要能找到一份活干就行,幾乎沒有可能考慮是否參加養老保險等事項,導致許多企業根本不給農民工參加任何社會保險。
四、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措施
《社會保險法》的出臺無疑對農民工的權益保障、流動便利、利益保護等諸多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不可能解決所有群體面臨的一切社會問題,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與改進,來切實解決農民工所面臨的各種實際社會問題。
(一)構建全國聯網的社會化管理
政府以及社會保障部門需要和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進行協商,完成數據信息共享,構建勞動者終身保險賬號。統一的繳納基本養老保險金,并讓銀行進行統一的監管發放。各個級別的社會保障機構以及相關的部門只需要開具出相關的憑證信息,管理賬戶不管理資金,達到收支兩條線的效果。首先,要設計好社會保險關系的數據信息庫,達到信息共享。其次,需要構建社會保險關系管理中心,不斷的精簡參保程序流程,優化服務品質,豐富服務方式,讓農民工可以快速的完成參保登記以及繳費等一系列流程任務。再次,要推進使用全國通用的社會保險卡,推行一卡制。推行更為靈活的繳費模式,按月、季等設定好繳費標準。此外,建立完善由人社部門發布的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信息制度。
(二)構建農民工個人永久性賬戶
秉持自愿的原則,盡可能的吸引農民工,讓其構建個人的永久賬戶,不管是處于何種時期、地點,只需要將其所提取到的社會保障資金注入到其賬戶當中。采用完全積累模式管理基金,其主要目的在于合理界定國家、社會保險責任。同時。要解決隱性債務,做實個人賬戶。一要嚴格劃分社會統籌及個人賬戶的管理,兩個賬戶要徹底分開,堵死任何貫通的渠道,不下狠心是不能解決個人賬戶資金被挪用問題的,也就不能解決新的空賬問題;二要提高現行全國社保基金以及將來準備投資運營的各省市養老金結余金的投資運營效率;三要推進基金的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
(三)適當降低繳費率,延長繳費期
從農民工個人角度來看農民工的勞動報酬一般都明顯低于城鎮職工,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與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3年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4040元,而同期農民工的年平均工資只有8844元,他們的年工資水平差距約為5196元.所以農民工個人繳費率也應低于目前城鎮職工執行的標準,確定在5%比較合適。對農民工就業的靈活性進行探究,結合其實際收入的不穩定特征,制定出較為合理的費用繳納比例,農民工可以完全依照自身的預期收入選擇相對應的繳費率開展繳費工作,充分體現政府作為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責任主體的作用。
(四)繼續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
當前,國家實施的新農保和城市居民養老保險,從理論上會在幾年之內將我國養老保險覆蓋率提高,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為重要的是,不僅要重視覆蓋面,還要重視受益質量。
五、結語
農民工是一個權益輕易受到侵害的弱勢群體。只有給農民工以穩定的、可預期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才能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針對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的“一低—高”現象,除制定相關法規政策外,還可以嘗試改革戶籍制度和采取“以土地換社保”等措施,各地區、各部門也要結合實際,針對不同農民工群體,分步驟、分階段地推進社會養老保險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最終完成向建立全國統一的、規范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過渡。(作者單位:東海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