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
一、引言
大專生作為我國專業技能型人力資源,對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當前階段,大專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大部分大專生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增加了社會不和諧因素,不利于促進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因此,國家及相關部門需要依據大專生就業的基本需求,不斷優化與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有效提高大專生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提升大專畢業生的就業率。
二、大專生的就業形勢
(一)用人單位不斷提高對人才招聘的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于建設工程的規模與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使得各建設工程企業單位對于專業性的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提高,但從每年畢業生人才市場的情況來看,幾乎所有的建設工程企業和單位對于建設工程方面的人才招聘的需求都要在本科或碩士以上的學歷,使得大專生的就業市場需求相對較少。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地區也逐漸提高了對人才招聘的要求,從而造成了部分建設工程企業單位人才過剩,而有的企業單位人才資源短缺等現狀。此外,部分建設工程企業單位再聘用人才后,并未真正依據建設工程的實際需要進行人力資源的優化分配,從而造成人才資源浪費情況嚴重。
(二)人才培養結構缺乏合理性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以及市場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我國大部分專科學校的人才培養結構難以適應這些變化,導致人才培養的質量與用人單位對人才招聘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許多大專生忽視了自身的優勢特長及興趣愛好,盲目跟從選擇熱門專業,導致專業趨同現象較為嚴重。同時,大專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需要通過雙向選擇,使得用人單位具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通常會選擇專業對口,并能夠將所學知識熟練掌握與應用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并要求畢業生具備較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綜合各種因素進行考慮后進行擇優錄用。建設工程專業學生在畢業后由于興趣、專業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導致選擇本專業進行就業的情況較少,大部分學生選擇從事與建設工程專業不同的行業,從而增加了其就業難度。因此,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不斷提升,專業不對口、綜合能力和素質偏低的大專生難以實現穩定的就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專生的就業率。
(三)大專生自身的就業觀念相對落后
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地區差異,各地區的城鎮化建設水平也具有較大不同,大多數建設工程大專生畢業后熱衷于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城市進行擇業和就業,而不愿意到偏遠地區就業,從而造成了核心城市及沿海城市的建設工程人才較為集中的現象。還有大部分大專生希望到國有的建設工程單位工作,而不愿意選擇中小型建設工程企業就業,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所有制結構也發生了較大程度的改變,全面實現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在這種經濟制度背景下,建設工程大專畢業生如果不改變就業和擇業觀念,會在很大程度上縮減自己的就業面,從而錯過許多好的就業機會。其次,大專生對于自身的能力缺乏準確定位,對于建設工程就業的薪資待遇水平期望值過高,就業觀念與取向體現出較強的功利主義,甚至為了在今后參與工程施工中謀取個人利益而進行就業,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意志,甚至有許多學生在就業后不愿從事一線的工程建設工作而選擇頻繁跳槽,造成了大專業就業不穩定的社會現象。
三、解決大專生就業難的有效對策
(一)引導學生改變就業觀念
教師在學校需要引導學生充分了解當前社會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并以此為依據有效提升自身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與運用能力,并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特長,豐富自身的實踐工作經驗,增強自身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的綜合實力。在參加應聘之前,需要對所應聘的企業單位的基本情況進行全面了解與分析,依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普遍需求,有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樹立良好的責任感,并學會掌握與運用外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對計算機互聯網的應用與操作能力,培養自身的吃苦耐勞的精神與創新精神,將合理的知識結構與適應社會需要的各種能力有效結合,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與綜合素養,從而提高自身的擇業和就業優勢。同時,還需要改變學生的就業觀念,拓寬自身的就業渠道和空間,鼓勵學生自愿到西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進行就業,為國家與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此外,學校需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到社會參加實踐的機會,并在實踐中得到工作單位對自身的評價意見和建議,從而有效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幫助學生及早了解社會的實際需要,提高自身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為今后的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創建與完善大專畢業生就業政策體系
當前階段,我國的教育體制對于社會發展而言處于相對落后的局面,政府需要逐步開放專科學校的自主辦學權,使專科學校能夠依據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確定招生數量和資金籌集的途徑,并依據市場對人才的基本需求科學合理的設置學科專業,引導專科學校積極面向全社會和市場進行自主辦學。學校在擁有了自主辦學權后,能夠適當擴大招生范圍,并提高對市場反饋的靈活性與有效性。因此,從根本上說需要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使其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從而有效解決大專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其次,政府需要構建專科學校畢業生就業政策新體系,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對于勞動力較為密集的產業提供更大的扶持力度。同時,加大財政投入,引導大專畢業生深入西部偏遠地區進行就業,設立專項創業扶持基金,完善銀行貸款制度,鼓勵畢業生進行自主創業。健全大專畢業生的就業保障與社會保障體系,依據市場需求建立專門的再教育培訓機構,為暫時找不到工作以及能力相對欠缺的學生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充分發現學生的優勢特長并著重進行培養,有效提高這類學生的就業率。此外,針對當前就業市場相對混亂的局面,政府需要加強宏觀調控,拓寬大專生的就業市場,加強對就業市場的監督與管理,嚴禁企業單位及人才市場利用人才招聘機會進行不正當的金錢交易,努力營造良好的擇業與就業環境。
(三)建立與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專科院校需要通當地的社會服務機構共同創建人才培養調研系統平臺,定期開展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調研與分析工作,并通過平臺及時公布各階段各院校的初期和最終就業率,依據市場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制定并完善人才培養戰略規劃,科學合理的進行學科專業的設置,擴大招生數量與規模,加大辦學經費的投入力度。同時,學校需要將辦學的重點放在創辦多元化、特色化的教育上,有效提高辦學的層次與教育的質量,并結合社會經濟生產發展、服務與管理的實際需要,重點培養職業技能緊缺人才,實現學校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學科專業結構的創新與改革,努力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社會溝通及實踐能力。此外,還需要鼓勵全社會參與就業指導體系的構建與完善,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幫助學生對自身的專業和未來的職業進行準確定位,提高大專畢業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從而引導學生樹立并堅定擇業和就業目標,提高大專生就業率,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四、結語
現階段,由于用人單位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學校人才培養機構缺乏合理性、就業渠道不暢通以及學生自身的問題導致大專生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大專生就業難問題容易導致我國更多專業技能型人才的流失,不利于落實我國人才培養戰略。因此,大專院校需要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與擇業觀念,構建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新體系,完善學校人才培養結構,從而有效拓寬大專生的就業途徑,提高大專生的就業率。(作者單位:正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