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菲
摘 要檔案管理是戲劇藝術傳承發展的關鍵環節。研究首先對戲劇檔案在藝術傳承中的作用進行深入探討;從促進戲劇規范化、生態化、優質化和創新化發展等方面,闡述了戲劇藝術檔案管理的行為價值;同時從制度、技術及人才等方面審視了影響行為價值發揮的現存短板;最終提出檔案管理補位的可行策略,即建立檔案管理規范、強化數字技術支持、拓寬人才招補渠道等。
關鍵詞戲劇檔案 傳承發展 檔案管理 戲劇原生資源
“戲劇是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瑰寶。”[1]52正由于如此,戲劇檔案也有“藝術化石”的美稱。從傳承價值來看,戲劇檔案不僅是中華國粹文化的接續,更是戲劇創新創作的依據。不過在外來流行文化的沖擊下,戲劇發展遭遇了一些困境,如戲劇受眾規模縮水、戲劇研究人才不足等,加之我國戲劇種類繁多、戲劇文化建檔質量不高,其本身藝術價值發揮有所限制。故而,強化戲劇檔案管理,提升其藝術吸引力,對于戲劇檔案傳承有著極大的驅動作用。
一、戲劇檔案是戲劇藝術命脈延續的基礎載體
戲劇藝術是中華歷史背景下具有典型歷史意義事件的文化展現,體現了戲劇藝術創作者的精神理念與意趣追求。其歷經歲月積淀,已然成為中華文化精髓所在,是中華未來戲劇發展的寶貴資源。故而,為戲劇藝術提供科學的檔案管理方案勢在必行。而唯有傳承與發展,戲劇藝術方可得以生生不息。
1.豐富的戲劇資源在積淀中傳承。據《中國戲曲發展白皮書(2019)》顯示,當前我國現存各類戲劇達348個,涵括了京劇、越劇、豫劇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劇種,而河北梆子、蒲州梆子、內蒙古大秧歌等地方戲劇也盡數其中。這些戲劇既是我國戲劇歷史上的藝術代表,也為現代戲曲資源庫的豐滿提供了素材支持。我們可通過戲劇看歷史,也能在戲劇中感知文化,把握戲劇發展脈搏,獲取戲劇藝術精華。如借助于京劇與川劇等,我們可以找到臉譜文化的源根;透過《南詞敘錄》等著作能夠窺得明朝時南戲文化的特點。故而通過檔案等方式進行戲劇藝術傳承是勢在必行的,其也將為戲劇的創新發展奠定資源基礎。
2.多元的戲劇文化在考驗中發展。戲劇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民族的生活文化,故而經歷幾千年的發展積淀后,我國戲劇種類規模不斷壯大,這也為戲劇傳承提供了可根植的文化土壤。不過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沖擊成為常態,受某些享樂主義等文化的影響,國民對于戲劇文化魅力的認同度在逐漸下降。更多新生代愿意投身于流行文化的研究與演繹中,成為所謂的當紅明星,而甘愿將一生默然于戲劇文化中的人少之又少。有統計顯示,2000年以來,我國每年因文化沖擊、淘汰等失去傳承人或消亡的劇種至少超過八種,這不僅是戲劇文化的斷崖式消匿,更為未來戲劇傳承提出叩問與啟示。筆者認為,“戲劇檔案是戲劇藝術傳承與創新的基礎”。如此看來,發揮戲劇檔案的辨識與載體價值,將為戲劇文化命脈延續提供新的時代方案。
二、戲劇檔案管理是戲劇傳承發展的行為保障
我國《藝術檔案管理辦法》提出,要利用現代數字技術進行戲劇檔案管理,做好傳承與發展兩個課題,鞏固戲劇藝術命脈。加強戲劇檔案管理將成為解決戲劇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時代選擇,而戲劇檔案管理勢必為戲劇規范化、生態化、優質化和創新化發展提供積極支持與保障。
1.檔案管理為戲劇規范化傳承發展樹立導向。戲劇檔案,承載著戲劇文化的實然狀態,折射著戲劇創作家的思想理念與價值認知。我國戲劇種類繁多,各種戲劇研究材料及劇本版本層出不窮,部分戲劇資源雖然也代表了某些創作思想與理念,但終究失卻了正統戲劇文化引領,表現形式隨意,科學性、規范性差。戲劇檔案的管理,意在分門別類,將復雜的戲劇文化資源按照宗派風格分類歸檔,同時也通過嚴格的審定程序實現對戲劇資源的甄別取舍,所收錄納入的戲劇資源則成為戲劇發展的導向。不同門類的戲劇在相對統一的標準下,能夠自正優劣,在不斷修正優化中成為戲劇藝術文化。
2.檔案管理為戲劇生態化傳承發展提供保障。戲劇文化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戲劇資源,如戲劇角色造型圖片或文字、戲劇劇本表演影像資料等,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當前針對戲劇原生資源的保存管理,一般會采取數字化錄入、模擬信號轉換等方式進行信息處理,以使得戲劇藝術得以無損化傳承、無變質再現,降低了實體檔案因觸霉、氧化造成的損失。
3.檔案管理為戲劇優質化傳承發展形成驅動。封建時代,戲劇文化曾經作為底層百姓乃至上層權貴的生活文化而備受推崇。而今,我國戲劇發展正在遭遇極為嚴峻的文化環境。各種思潮的滲入、各種價值觀的影響、我國戲劇劇種的持續消亡,都給戲劇文化可持續發展提出考驗。外部風險的增強,歸根結底是自身吸引力下降所致。各種戲劇缺乏規范引領的發展,其所產生的戲劇資源質量參差不齊,即便戲劇入檔也難以在眾多的資源中凸顯特色,競爭力不足,對戲劇受眾難以形成強大的文化吸引力。加強檔案管理,實則是為入檔戲劇資源確立了專業優秀標尺,對于檔案內戲劇資源將是一次“去劣存優”的純化過程,使戲劇資源的整體質量得到提升。在各種文化充斥的空間里,戲劇檔案呈現出的是文化精品。此外,嚴格的分類歸檔、數字化的無損保存傳播,都更加便于普通受眾接觸欣賞,間接拓展了戲劇文化領地。
4.檔案管理為戲劇創新化傳承發展奠定基礎。“繼承發展、改革創新是戲曲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2]58事實上,戲劇藝術若想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必然要在內容上拓展加入時代元素,在形式上革新拓寬傳播渠道。可以說,戲劇藝術是否具備超強生命力與受眾吸引力,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是關鍵。而檔案資源的科學化管理正為戲劇文化創新發展提供了可鑒資源。先賢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等,大多依托史料完成。而經過檔案管理后積淀的優質戲劇資源,則會成為戲劇文化傳承創新與理論研究的良好依據或借鑒。而在傳統戲劇資源的借鑒與啟發下,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一系列新時期的戲劇精品也相繼問世,成為廣大群眾所傳唱的戲劇曲目。倘若失去了戲劇傳統優秀資源的支持與借鑒,推陳出新難上加難,更別說推動戲劇文化的復興與繁榮。
三、檔案管理短板是戲劇傳承發展的潛在危機
戲劇藝術真正有質量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科學的檔案管理。這既是檔案管理本身的職能表征,更是文化甄別與推動的價值體現。然而診視現實,檔案管理仍然存在不少短板或盲區,阻滯了戲劇藝術的良性傳承發展,限制了檔案管理行為價值的發揮。
1.制度短板:歸檔標準仍待健全。檔案管理行為,必須要有科學的制度機制作為保障。然而當前戲劇檔案在管理實踐中缺乏具體可行的規范與導引。一是宏觀上,戲劇種類歸口及工作權責尚無明確標準,尤其是原生與衍生檔案的鑒別層面,導致部分地方戲劇在歸檔時無法準確定位類別,處于待處置狀態;二是微觀上,當前我國戲劇檔案種類繁多,但檔案管理覆蓋面有限,在資源收集、甄別等方面缺乏專業的規范,缺乏優秀專業人才的吸引安置機制,而考評制度重官方戲劇、輕民間戲劇的導向,也使得檔案管理工作有所偏重、有所弱化。
2.技術短板:安全管理能力不足。當前,檔案管理者更加重視數字化檔案的收集與管理,于是檔案管理出現兩個極端。一是偏重于電子檔案的管理,其在戲劇檔案收集時也習慣于按載體取舍。不過由于安全意識薄弱及數字技術不過關等問題,部分檔案電子化保存缺乏專業性,存在信息泄露與損壞等隱患。二是疏忽于實體檔案的管理。很多珍貴戲劇史料,并沒有進行數字化處理,多以原載體形式被收于檔案室中。但在實際管理中,無法在技術上進行環境處置,實現防火、防蟲、防霉,檔案保存現狀堪憂。
3.人才短板:管理人員培養欠缺。當前,鑒于戲劇受眾群體有限,一些特殊劇種僅靠家族式或師徒式傳承,傳承人培養的不穩定,導致戲劇藝術極易失傳。加之檔案管理者很難對所有戲劇都保持極高專業水準,缺少傳承人專業解讀與導引,檔案管理工作陷入困境。同時,由于工作的繁重枯燥,在激勵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專業戲劇人才參與檔案管理積極性不高。此外,檔案管理對經驗的依賴性較強,專家型、經驗型管理者對新入職人員的“傳幫帶”不夠,導致人才與經驗出現斷裂。
四、檔案管理補位是戲劇傳承發展的必然策略
1.制度補位:建立檔案管理規范。要堅持“宏觀布局、微觀規范”的原則,對戲劇檔案展開專業分類,明確權責,健全檔案分類標準并強化在劇團、檔案館等單位的規范要求。同時,要在戲劇檔案的專業化收集、專業化鑒定層面展開標準探討,尤其注意將社會記憶及文化厚度等納入檔案資源收集分類標準中,將不同載體戲劇實體資源鑒定方式、保存規范、保存期限等納入檔案鑒定規范中,保障戲劇檔案專業化收集、精準化鑒定、區別化保存。
2.技術補位:強化數字技術支持。戲劇藝術是民間文化資源,采用數字技術對戲劇檔案進行科學處置,將有利于其轉換為公共文化資源,讓更多人擁有利用的權限。故而要重視戲劇檔案的數字化管理。一是對戲劇檔案進行數字化處置,通過數字化掃描錄入、模擬信號轉換等方式,將實物載體檔案轉換為數字化檔案;二是要嚴格歸檔信息分類,如檔號、密級、保管期限等,并將其作為檢索關鍵詞,保證歸檔資源能便捷查用;三是要重視數字化資源的規范統一,如視頻圖片格式、屬性等,原始數字化檔案要設置為只讀妥為保存。此外,對于原始實物檔案存放環境要采取祛潮、避霉、防氧化等技術措施,確保珍貴檔案信息保存完好。
3.人才補位:拓寬人才招補渠道。戲劇專業人才是戲劇藝術傳承發展的智慧保障。一是招錄兼職,尤其是通過激勵機制將小劇種傳承人納入檔案管理人才庫中,鼓勵其發揚戲劇文化的同時,也為戲劇檔案專業化管理提供幫助;二是補充專職,加大激勵力度,吸引戲劇專業畢業人才加入到檔案管理隊伍中;三是培養在職,利用專家型管理者的經驗優勢,對在職管理人員進行“傳幫帶”,提升檔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