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卿
摘 要本文梳理國內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歷程和現狀,分析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的職能和向社會開放的必要性,提出高校圖書館應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結合自身特點進行“適度開放”。
關鍵詞高校 圖書館 開放 社會 服務
一、國內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歷程及現狀
高校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問題由美國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80年代開始引起我國圖書館界關注[1]25,多年來一直引發多方討論與思考。2005年7月,在“中國大學圖書館館長論壇”上,50多位高校圖書館館長簽署《圖書館合作與信息資源共享武漢宣言》,提出“大學圖書館的資源應在滿足本校讀者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向社會開放”[2]2。2012年,北京成立了包括34所高校圖書館在內的首都圖書館聯盟,承諾市民可憑一張讀者卡在聯盟成員館內通借通還,此舉在當時產生了廣泛影響。但數年過去,加入聯盟的高校圖書館許下的開放承諾并未如約兌現,不少高校圖書館依然拒絕校外人士進館閱覽,即便開放了閱覽的高校圖書館,也都設置了“門檻”[3]。上海、廣東等發達地區的高校圖書館雖然也有不少開放先例,但總體來看,種種內外因素的制約與限制,使得高校圖書館的“社會開放”一直處于似是而非、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態。
2019年5月,江西省教育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通知》,要求南昌大學、江西師范大學等省內11所高校圖工委常務圖書館率先面向社會開放試點,提出各高校圖書館在不擠占學校教學科研資源的前提下,因館制宜、因地制宜,加強高校圖書館間資源整合和共建共享,發揮數字圖書館服務和信息服務優勢,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向社會提供專業化和大眾化服務。截至2019年6月,江西省已經有68所高校宣布開展不同程度的開放服務[4]。雖然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早已不乏先例,但以省級行政文件發布開放要求尚屬首例,江西省教育廳此舉無疑會引發新一輪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熱潮。
二、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職能界定與公眾訴求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以下稱《規程》)中明確了高校圖書館具有面向社會服務的職能?!兑幊獭冯m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但作為國家行政規范性文件,它一直是高校圖書館建設與發展的總綱領,具有相當的權威性與代表性?,F有《規程》歷經三次修訂,都提到高校圖書館對社會服務的職能,但都沒有對“向社會開放”的含義進行清晰界定,只是提了簡單的倡議:“有條件的高校圖書館,要發揮學校的資源和人才優勢,組織開展面向社會的文獻情報和技術咨詢服務……(1987年《規程》)”,“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盡可能向社會讀者和社區讀者開放……(2002年《規程》)”[5],“圖書館應在保證校內服務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發揮資源和專業服務的優勢,開展面向社會用戶的服務(2015年《規程》)”[6]。
《規程》應該是考慮到了高校圖書館的管理體制不同于公共圖書館,在開放倡議中使用了“有條件”“盡可能”“滿足校內的前提”等限定詞。這些寬泛的開放要求,使得大多數高校圖書館都把自己歸入了“無條件”或“條件不成熟”的行列,以此為由拒絕接待社會讀者。
高校圖書館的面向社會“開放”與提供“社會服務”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并不意味著兩者之間完全等同。開展“查新查引”“定題服務”“情報服務”等社會服務的高校圖書館不少,但真正面向普通民眾開放的卻寥寥可數。從字面上看,“開放”就是指“敞開,允許入內”“解除封鎖、禁令、限制、允許進入”等含義,從政府的引導、輿論宣傳以及公眾的期待來看,也是希望高校圖書館能敞開大門,允許普通社會讀者進入并享受其提供的服務,如果僅僅為了響應上級要求而向“特定讀者”提供服務,那么社會上對高校圖書館“開放”的呼聲就會永不停息。
三、高校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必要性
1.高校圖書館整體資源保障和服務力均優于公共圖書館?,F代圖書館的產生是以實現全社會的知識平等、知識自由和保障全社會成員的知識權利為目的,它是一種維護社會文明和保持社會和諧的制度。我國現有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導致高校圖書館職能的發揮只能在校園之內,但從總體財政投入看,國家對高校圖書館的投入已經遠超公共圖書館,在館舍面積及環境、設施設備、各類文獻數量、館員專業性、信息化程度、服務深度和專業化方面,高校圖書館比一般公共圖書館也更具優勢。作為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圖書館為社會公眾提供專業文獻和專業信息服務,是促進信息公平,實現高校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的有效途徑。
2.高校圖書館擁有過剩的紙質資源。近年來,高校圖書館紙質文獻資源利用率低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很多公共圖書館缺乏專業文獻、外文資源和特藏資源,難以發揮其應有價值;使得我國公共圖書館系統的總體供給不足,而另一方面是高校圖書館大量圖書束之高閣無人問津。這兩個截然相反的供需矛盾才是社會呼吁高校圖書館開放的原因所在。在公共圖書館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的情況下,將高校圖書館部分過剩的資源向社會公眾分配,無疑是解決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緊張的最經濟、最有效的方式[7]35。
3.高校圖書館是一個開放的有機體。尊重與保障全體社會公眾的信息權利,是所有圖書館和圖書館人應該秉持的基本理念。高校圖書館從來就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作為一個有機體,除了要滿足本校讀者需求外,高校圖書館更要放開眼界,關注社會整體的發展與需要,結合自身特色,在向學校和社會提供服務過程中不斷生長和發展,才能保持高校圖書館應有的活力和競爭力,從而發揮文獻信息資源的最大效益,這也是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四、高校圖書館向社會的服務應該是適度開放
社會大眾、媒體等都呼吁高校圖書館要免費向社會開放。在法律、政策、制度等相關措施缺失的情況下,這種呼聲的背后顯然忽略了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的成本問題。國內大多數高校圖書館的建設資金都源于教育事業經費,滿足本校師生的教學科研需求是其最基本的職能。除去一些985、211高校外,大量普通高校圖書館經費和人力普遍緊張,如果不加限定地面向社會開放,在空間、資源、人力、財力等方面勢必產生巨大壓力,不僅會影響到本校師生的利益,更難以保證對社會公眾的服務效果。高校圖書館畢竟屬于高校,如果為了服務社會公眾而減少對師生的資源分配,就會失去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意義。
對高校圖書館向社會完全開放或完全不開放的認識都是極端的,考慮到高校圖書館自身的職能和特點,“適度開放”無疑是最佳選擇。高校圖書館應該發揮內在自覺性,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和公共服務意識,拓展思路,做好自身“社會開放”服務可行性與服務能力調研,在“確保本校師生使用權”和“最大程度發揮圖書館使用率”的最大公約數上進行探索[8]38,聯合公共圖書館或其他專業、行業圖書館,共同加強各類資源的共建、共享,提高各類資源的效率、效益,確保實現校內服務和社會服務的雙重保障。
同時,地方政府應該關注高校圖書館對公共圖書館服務不均衡的有效彌補,采用補貼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激發高校圖書館參與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
五、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適度開放的思路
任何服務都必須基于服務對象的需求和自身服務能力開展。公共圖書館的不足主要是數量少,區域分布不平衡。高校圖書館一般分布于大中型城市各個區域,發揮公共服務功能面對的應是附近的從業人員或居民,如何有針對性地滿足社會讀者的需求,又不影響校內讀者的使用,是需要統籌考慮的。
1.利用需求差異開展服務。目前,高校讀者信息素養普遍較高,他們更加重視圖書館的數字環境,對數字資源、各類研究學習工具、學科服務、知識服務等需求更為迫切,對紙質文獻使用則逐年下降。而社會讀者則類型多樣,年齡、職業、知識層次等因素都影響著其具體需求。普通大眾喜歡到圖書館借閱圖書、翻閱報刊,感受書香氛圍,專業人員可能對館內專業文獻和免費使用數據庫更感興趣,中小學生則喜歡到圖書館寫作業,還有人僅僅為了靜坐放松……整體來看,社會公眾更偏向于對圖書館實體資源的利用。針對這些差異,高校圖書館可以量力而行,從校內外讀者需求的差異中尋找服務方向,比如開放部分紙質文獻的借閱,允許校外讀者進館檢索數據庫等。
2.利用時間差異開展服務。校內讀者對圖書館實體空間的利用以課余為多,晚上或周末以及考試前期,是高校讀者利用圖書館的高峰期,日常上課或寒暑假期間,圖書館入館量相對較少,在管理和安全措施完善的前提下,允許一定數量的社會讀者進館也未嘗不可。隨著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普及,圖書館普遍實行了在線座位查找和預約服務,社會讀者擁有權限后可以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預約館內座位和空間,這樣既不影響本校讀者,也滿足了部分社會讀者的需要。尤其是寒暑假期間,面向社會開放,吸引中小學生進館學習,不僅滿足社區人群的需要,還能有效提升高校的影響力。
3.挖掘自身特色,開展公共文化活動。圖書館不僅僅是知識的海洋,更應該是精神的殿堂、文化的圣地。高校圖書館在提供文獻服務的同時,應更加關注讀者對文化體驗的需求。很多高校圖書館的空間設計和裝潢都非常突出文化內涵,借助高校固有的師資力量和資源,各種閱讀推廣、講座、沙龍、主題展覽等已成為高校圖書館文化服務的常態。這些活動如果能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不僅能夠增強活動效果,促進校內外讀者的溝通與交流,更能樹立高校圖書館文化品牌,也是高校圖書館承擔社會責任的有效途徑。
2018年1月1日,業內呼吁多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正式施行,其中第四十八條明確規定:“國家支持公共圖書館加強與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以及其他類型圖書館的交流與合作,開展聯合服務。國家支持學校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盵9]這是國家首次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提倡鼓勵學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支持”政策,但隨著國家對文化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隨著相關政策和制度的不斷完善,會有越來越多的舉措促使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間消除體制壁壘,實現各類圖書館間資源融合和共建、共享,逐步解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不合理的矛盾,朝著文化服務均衡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