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 蔡寧
[摘 要] 實體零售在商品流通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它是商流、物流、資金流的重要載體和媒介,是擴大再生產和引導消費的重要窗口和風向標,是維護市場穩定、促進市場繁榮的中堅力量,是穩定和擴大就業的關鍵行業。近年來,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我國實體零售業業態不斷創新,新的零售商業模式也不斷涌現。在大數據條件下,創新我國零售商業進、銷、運、存四大環節的運營模式以及商業盈利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大數據的作用下,實體零售的基礎設施將出現日新月異的變化,其智能化將是最明顯的特征,其協同化和可塑化也會愈加明顯。實體零售的成本會不斷降低、效率不斷提高、體驗感不斷增強,彰顯效率與體驗,促進零售業態的高級化、合理化。
[關鍵詞] 大數據;零售商業;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 F73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6-0063-02
傳統零售商業模式創新與重構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對商業模式演進的必然要求。可以說,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將帶來商業模式的顛覆。例如,全方位的營銷和服務升級、精準營銷和定制客戶服務在智慧的客戶體驗領域將體現的異彩紛呈;商品結構和品質優化以及供應鏈優化在智慧的商品和供應鏈管理領域不斷升華;財務管理、勞動力管理和防損/防偷盜管理等在智慧的運營領域也將日新月異。零售企業已經充分意識到大數據對其未來實體零售發展的戰略意義,并將大數據分析作為向未來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零售業態應完成資源整合者和生態系統角色調整,從產業鏈中介向價值網絡主導轉變。以零售商業模式作為資源整合平臺,減低社會流通成本。以大數據為支撐,提供精準的定向邀約,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互動式購物體驗。利用技術升級和創新,以消費者為中心,重構人貨場,打造智能商業設施,全面優化消費體驗,實現基于消費者、場景和貨物流通實現多方共贏和全面提升。幫助實體零售打通線上流量與線下體驗,向新零售升級。以零售商業模式為核心形成生態系統,不斷提升零售業態的全要素生產率(經營績效),增強網絡外部性,最終變革零售業態盈利模式,實現零售業態的網絡化、服務化、融合化、信息化、連鎖化的新經濟特征。
一、大數據對我國零售商業模式創新的客觀要求
商業實體零售在商品流通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它是商流、物流、資金流的重要載體和媒介,是擴大再生產和引導消費的重要窗口和風向標,是維護市場穩定、促進市場繁榮的中堅力量,是穩定和擴大就業的關鍵行業。目前,隨著我國實體零售業發展規模持續擴大、業態不斷創新,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斷加強,同時出許多突出問題也暴露出來。例如,發展方式粗放、發展模式落后、有效供給不足、運行效率不高、千店一面等現象廣泛存在。當前,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消費需求結構的不斷調整,實體零售業的競爭壓力不斷加大,實體零售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近年來,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我國實體零售業業態不斷創新,新的零售商業模式也不斷涌現。第一次零售革命是百貨商店,原來初級商業“前店后廠”的小作坊運作模式被雨后春筍般出現的百貨商店模式打破了。連鎖商店的出現被譽為第二次零售革命,它以批量進貨成本低、開架經營服務人員少、自由選擇商品顧客興致高為顯著特征,形成了統一化管理、統一經營、統一標識、統一進貨和統一配送等規模化運作模式,大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超級市場被譽為第三次零售革命,實現大型超級實體零售店面開架銷售、基本取消售貨員,顧客自我服務,使顧客在采購商品的同時,大大增加體驗快樂。已經開始的第四次零售革命,是實體零售的基礎設施將出現日新月異的變化,其智能化將是最明顯的特征,其協同化和可塑化也會愈加明顯。實體零售的成本會不斷降低、效率不斷提高、體驗感不斷增強,彰顯效率與體驗,大數據對中國零售業提出了客觀要求。從大流通的分銷時代到大賣場、大終端的品牌加盟代理,再到渠道主旋律的電子商務等都已經讓整個市場陷入疲軟狀態,進入裂變期,急需新模式創新。大數據促進零售業發展從傳統商業模式向大數據背景下的新零售轉變,從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先導產業研究框架轉向價值網絡主導的基礎產業研究框架,從需求刺激的“逆周期”短期宏觀政策向提高零售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長期政策轉變,從滿足需求的粗放式發展路徑向創造需求的集約化、創新驅動發展路徑轉變。大數據要求我們重新建立購、銷、運、存四大環節新模式及盈利新模式,實現零售業態的高級化、合理化,打造智慧的購物體驗、構建智慧的商品管理與供應鏈網絡以及實現智慧的運營。
二、大數據條件下我國零售商業模式創新思考
在大數據條件下,創新零售商業模式的目的就是要減少流通環節所產生的費用,也就是盡可能地減少實體零售各級銷售代理渠道和環節,大幅度壓縮成本,以便消費者能夠買到貨真價實、物美價廉的商品,在廠商、消費者之間實現雙贏。同時,將節省的成本全部讓利給消費者,真正打造工廠到用戶零距離、少環節、能體驗的營銷理念,解決工廠和用戶渠道之間的層層困難。零售商業新模式就是以在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過程中,大力引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實體零售進行升級改造,重塑商業生態圈,并促進電子商務服務、商業實體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配送等業態深度有機融合發展。
(一)大數據條件下我國零售商業“購”的新模式
商品采購在傳統零售行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零售商業“購”決定著“銷、運、存”,沒有“購”得好,“銷、運、存”就不可能存在較好的經濟價值。其中傳統商業商品流動速度較慢,但在大數據、“互聯網+”背景下,由于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大數據能夠將消費者日新月異的需求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并且第一時間將掌握的消費者需求信息快速傳達至制造者手中,生產者做出快速反應,提高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
(二)大數據條件下我國零售商業“銷”的新模式
轉變商業模式,強化消費體驗,從注重銷售額,向側重引來客流轉變。以提高服務質量為宗旨,重構人、貨、場的關系,為消費者提高體驗最強的店面和最賞心悅目的商品。以大數據為支撐,提供精準的定向邀約,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互動式購物體驗。以消費者為中心,重構人貨場,打造智能商業設施,全面優化消費體驗。
(三)大數據條件下我國零售商業“運”的新模式
大數據條件下商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大大縮短,距離越來越近,大數據為物流提供了翅膀,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的速度越來越快。通過分揀機器人和無人機等技術手段解決傳送的速度,搭載成熟的上下游及配送體系,實現自己有特色的產品的交付。
(四)大數據條件下我國零售商業“存”的新模式
在大數據、“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更新速度加快,零售行業可以第一時間掌握消費者的快速需求信息,互聯網為廣大消費者提供的物美價廉的商品。隨時“購”,可以大大降低庫存,甚至可以做到零庫存。
(五)大數據條件下我國零售商業盈利的新模式
“渠道為王”的傳統商業模式被大數據打破,實體零售普遍采用的購銷差價、聯營扣點和場地費等盈利模式,已經難以為繼。“連接”是傳統零售企業在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獲得突破的關鍵渠道,從與消費者和合作伙伴的連接中獲利,以“連接”利潤獲得持續價值。
三、大數據條件下我國零售商業模式創新的路徑與政策支持
(一)大數據條件下零售商業模式創新的路徑
1.堅持以數據作為決策依據。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環境,流量來源已經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渠道已經碎片化,人人皆渠道,每個人的朋友圈就是一個天然的渠道。單純靠店面已經不能帶來客流,坐著等客無疑是坐著等死,實體商業必須要有自己的引流渠道。大數據要求實體零售通過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來服務消費者,連接消費者,營銷消費者,為消費者打造個性化,精準化,智能化三位一體的消費體驗。實體零售企業必須以數據為核心、平臺和決策依據,與供應鏈、APP、微信等融會貫通,打通線上線下。
2.創新服務體驗。順應小眾化、碎片化、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消費趨勢,引導實體零售推廣細致入微的點對點服務,拉長服務鏈條,打造價值鏈、貫通產業鏈。支持實體零售把大數據作為重要平臺,細分消費者購買行為,運用精準服務和定制服務打造體驗新空間。通過網絡平臺、移動終端、和新媒體,促進體驗消費發展壯大。
3.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整合各類信息資源,構建反映零售業發展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強化零售業統計監測和運行分析。對接政府部門服務資源,通加快建設大數據公共服務云平臺,提供技術、信息等服務,鼓勵企業創新轉型。加大多層次零售業人才隊伍的培養,為實體零售提供更多掌握大數據技術與管理的綜合創新人才。
(二)大數據條件下零售商業模式創新的政策支持
1.減輕實體零售企業稅費負擔。實體零售企業設立的科技型子公司從事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研發的,可按規定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符合條件的研發費用可按規定加計扣除,營造公平的稅收環境。取消稅務發票工本費政策,大力推廣電子發票。落實工商用電同價政策,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商業用戶選擇執行行業平均電價或峰谷分時電價試點。
2.加強對實體零售的財政與金融支持。按市場化原則設立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商業模式創新。大力實施供應鏈融資創新,通過擴大消費信貸等信貸方式,拓寬實體零售融資渠道,對大數據型實體零售給予政策傾斜。鼓勵采用應收賬款、存貨、倉單等質押融資模式,支持商業銀行完善實體零售商業金融服務。
3.促進公平競爭。加快構建生產與流通領域協同、線上與線下一體的監管體系。引導實體零售將線上服務與線下體驗有機結合,促進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融合發展,鼓勵實施智能化、網絡化、一體化全產業鏈布局,提高信息化水平。鼓勵實體零售企業數據平臺通過市場化運作,向有需要的企業開放并實現數據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Christina H, et al. Big data and the creative destructionof today' s business models [R].ATKearney,2013.
[2]西鳳茹,王圣慧,李天柱,侯錫林.基于大數據產業鏈的新型商業模式研究[J].商業時代,2014(21).
[3]王曉東.由電商之爭看我國零售業發展問題[J].商業經濟研究,2014(3):47-49.
[4]司增綽.需求供給結構、產業鏈構成與傳統流通業創新——以我國批發零售業為例[J].經濟管理,2015(2):20-30.
[5]黃國雄.零售業態的調整、組合與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7):2-7.
[6]謝莉娟.互聯網時代的流通組織重構[J].中國工業經濟,2015(4).
[7]楊龍志.流通影響力演變“倒U型”理論假說及實證檢驗[J].財貿經濟,2015(8).
[8]李文蓮,夏健明.基于“大數據”的商業模式創新[J].企業管理,2013(5).
[責任編輯:潘洪志]
[作者簡介]? 朱智(1966-),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博士,研究員,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流通與現代服務業;蔡寧(1982-),江蘇宿遷人,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黑龍江省商務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現代商品流通與運行,現代化信息流通體系建設研究。
[基金項目]? 2018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基于大數據視角的我國零售商業模式創新與重構研究(18JYD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