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乃至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負面影響,歷史告訴我們“危機并存”,我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發展居民消費水平達到歷史最好水平,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認識到了在消費領域還有很多結構性弱項,也有很多提升的方向和空間。通過提高和保障貧困人口收入、加快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等手段做好穩定保底工作,還可以運用新技術促進消費需求釋放等方法來提升消費提檔升級。
[關鍵詞] 恢復;消費;解決;研究
[中圖分類號] F27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6-0142-02
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猝不及防,嚴重影響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GDP歷史性斷崖,各行各業遭受巨大打擊,但是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一季度住戶存款增加了6.47萬億元,這意味著居民平均每天向銀行存了約710億元,樂觀講中國改革開放30年紅利讓中國的老百姓兜里有錢。但仔細分析,今年一季度存款增加較多,既有普遍性的原因也有特殊性的原因。從歷年的情況看,一季度居民存款同比往往會多增,因為春節因素,企業之間會結清貨款,向員工發放年終獎金,企業股東獲得分紅,因此居民手中的財富增加了,體現在存款上就是居民存款增加,但是春節黃金周并沒有轉化為消費。從近三年的情況看,一季度居民存款分別多增7.8%、17.58%、6.6%,應該說今年一季度的增速并不算快,反而比去年同期有了大幅下降。數據告訴我們,刨除通貨正常影響,我們的收入沒有增高,即使這個階段居民不消費,疫后想快速恢復消費亟需解決若干核心問題。
一、影響居民恢復消費的主要因素
(一)消費信心不足
公眾更加傾向于持有現金,除銀行存款外,居民購買貨幣基金意愿很強,雖然貨幣基金的基準基金余額寶的收益率已經與存款十分接近,但今年前兩個月貨幣基金還是增長了9600億元,公眾更加關注資產的安全。與居民存款相對平穩的態勢相比,一季度非金融企業存款的波動十分劇烈。從近三年的情況看,今年一季度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了1.86萬億元,2019年同期增加3328億元,而2018年同期企業存款則是減少了1.21萬億元,企業存款出現了加速增長的態勢,尤其今年企業存款比去年增長了近5倍,企業賬面上的錢很多,但未來預期降低影響企業給員工漲薪。
(二)經濟社會停滯普通居民收入減少
疫情對經濟造成的沖擊前所未有,首當其沖減少了公眾消費,這意味著企業的收入現金流也在減少,那么給員工支付的工資和報酬相應也會下降,一個人的存款的減少可以變為其他人存款的增加,由于疫情導致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導致了居民存款增速也同時下降了。據統計一季度,僅有9.4%的家庭減少儲蓄增加消費,90%以上的家庭將會增加儲蓄減少消費或維持不變。
(三)居民儲蓄存在結構性的問題
據一項調查顯示,全國63%家庭有儲蓄,37%家庭沒有儲蓄,排名前5%的高收入家庭擁有了我國60%的儲蓄,我國居民儲蓄的主要來源還是高收入階層。高收入群體儲蓄多,但邊際消費傾向要低;低收入群體儲蓄少,但消費意愿比較強。這意味著要把富裕人群的儲蓄轉化為消費還比較困難,目前的經濟刺激政策作用比較有限。
(四)疫情控制常態化
目前,全球病例接近300萬,情況不容樂觀,總體疫情持續時間會拉長,防疫下對人員流動的隔離、商務活動的限制、物流運輸不暢將是常態,特別是沿邊和沿海區域。中央已經提出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疫情的管理控制不能放松,要把疫情的控制作為一種常態化的狀態來對待,對今年而言,是全年都要常態,只要世界上還有那么多國家還在蔓延、泛濫的話,隨時就可能產生一批輸入中國的疫情,所以對于疫情的管制,防控不能松懈,既要復工復產,又要加強防控,繼續防控。
二、疫期后恢復消費對策建議
(一)保障和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針對貧困人口的抗風險能力較差,疫情造成的沖擊相對也大情況,鼓勵全社會關注貧困人口就業。政府要加大對扶貧人口的轉移支付,在社保、救濟等方面筑牢底線。就業方面,要著重針對貧困人群,增加就業渠道,包括開發公益性崗位等,來增加貧困人口的工資性收入。產業方面,要持續扶持各種扶貧產業項目,加強產銷對接,增加貧困人口的收入來源,通過多種辦法來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二)保障物流,扶持小微企業
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一個有機機體,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缺一不可。只有保障生產供給,保障物流交換,才能完成社會再生產的有機循環。在疫情沒有完全結束之前,保證物流暢通是降低疫情影響的重要途徑。第一保障交通順暢,即省級、城際、縣域之間的互通互聯,火車、汽車、飛機不停班;第二最大限度地幫助物流企業復工,保障物流供應鏈不斷;第三疏通物流“毛細血管”,確保物流配送系統及時高效。近日當務之急是,應對需求下降對經營商戶的影響,以及延遲開工對部分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影響,疫情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是不可預期的外部性沖擊,政府應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他們“減負”,積極施行社保金減免、稅收減免,同時增加政府公共支出,建立數據中心定期發布物流需求信息,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物流企業生存發展。
(三)運用金融手段提高青年人消費動力
青年人是消費的主力軍,發揮金融優勢推進消費信貸發展。消費信貸實際上就是個人在全生命周期內對消費的重新安排,把一些未來的消費提前。我國年輕人群所占的比重較高,未來的收入增長空間大,但當前的現金流入相對少,可以針對年輕人群加大消費信貸的投放,這樣可以把一部分富裕人群的存款釋放出來,轉化為消費的動力。消費信貸應當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商業銀行應簡化消費信貸的審批條件,適當延長消費信貸的期限,對消費信貸的監管應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建立起科學的監管框架。
(四)加快推進收入分配改革
提高首次分配的公平性,適當增加勞動要素在首次分配的比重。加強二次分配的調節力度,綜合運用稅收、工資、退休金等多種政策工具,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讓公眾敢于超前消費,把儲蓄的潛力轉化為消費。創造公平就業環境、擴大就業規模、提高就業質量,完善公共事業單位的招聘制度,在國有企業全面推行分級分類的公開招聘。支持服務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小型微型企業和創新型科技企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完善稅費減免政策,以及對崗位培訓、社會保險、技能鑒定、公益性崗位的補貼政策,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的就業并不斷提升其收入。
(五)挖掘消費新需求,提升消費信心
注意居民消費需求結構新變化。積極關注疫情后居民消費需求結構的新變化,及時有效滿足居民消費新需求,會更有利于消費回補。經歷疫情,消費者的需求結構必然會發生變化:從消費方式看,以生鮮電商購物為代表的線上消費會更加普及,但對物流保障要求也會更高;從消費內容看,將對與教育、醫療、健康相關的商品消費,以及保險相關的金融消費等需求更大;從消費數量看,居民會因為消費更便捷而增加消費。此外,預計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會因為今年的疫情發生短期調整,以及伴隨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相互疊加發生深刻變化,這需要消費政策制定者和消費供給側科學研判,及時適應消費結構變化,持續釋放消費活力和潛能。
(六)運用新技術,促進消費需求釋放
順應商業變革和消費升級趨勢,鼓勵運用大數據等技術,促進定制消費、智能消費等商業新模式發展。鼓勵傳統商場、老舊廠區等改造為多功能、綜合性新型消費載體。鼓勵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消費模式發展。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鼓勵建設“智慧商店”、“智慧街區”、“智慧商圈”,促進線上線下互動、商旅文體協同。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和企業建設一批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消費體驗館,促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的普及應用。
(七)出口轉內銷,促進消費提檔升級
據統計,我國目前進出口貿易4萬多億美元,差不多要頂近30萬億人民幣的產能,其中24000億美元是出口,現在國外大量的訂單丟了。現在能生產的是去年年底的訂單,一季度訂單斷崖式下跌可能二季度的出口企業都要停頓了。現在就有一個出口轉內銷,盡量把出口商品,內部消化,國內有潛力消化。這個消化的過程不是放在倉庫里等待國內需求上門,而是針對國內消費者的偏好做各種調整,嚴格按照國外的質檢、環保等標準對標,生產高端產品,引導國內消費促進消費提檔升級。
[參考文獻]
[1]李海楠.深化落實力促全年消費目標實現[N].中國經濟時報,2019-08-19.
[2]劉昱汝.國務院推消費和文旅新政促進文旅產業消費升級[N].中國財經新聞,2019-08-02.
[責任編輯:潘洪志]
[作者簡介]? 趙磊(1981-),遼寧錦州人,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國內外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