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妍 王英蓉 張紫薇 徐祗坤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導致孩子缺乏父母的有效監(jiān)護和關愛,正處于成長關鍵期的兒童與父母只能進行遠程及間斷的交流,遇到困難時無法得到父母的幫助,導致他們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生活學習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留守兒童存在的這些問題給社會和兒童帶來了極大的危害,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本文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現(xiàn)象帶來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相關解決對策。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生活學習
[中圖分類號] G5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12-49-2
我國農村有這樣的一個兒童群體,他們的父母將他們留在農村與祖輩一起生活。父母與兒童聚少離多及交流溝通缺乏,導致這些兒童在學習、生活及心理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留守兒童這一龐大群體的數量已經達到全國未成年人總數的1/3。了解并解決留守兒童的真正需求,顯得尤為重要。
1 農村留守兒童現(xiàn)狀
留守兒童是指那些父母外出務工而由祖輩照看撫養(yǎng)的年齡小于16周歲的兒童群體[1]。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而與父母缺乏溝通,缺少父母關愛,導致這一兒童群體身心極易受到傷害。截至2018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留守兒童數量之多,犯罪及被侵害的案件也在不斷增多。2012年畢節(jié)垃圾箱五男童取暖死亡事件,2017年云南省鎮(zhèn)雄縣15歲少年喝農藥自殺事件等,都是農村留守兒童現(xiàn)象帶來的悲劇,使得留守兒童問題成為我國重要的社會問題。
2 農村留守兒童現(xiàn)象帶來的問題
2.1 留守兒童安全隱患多,極易遭到傷害
留守兒童一般不滿16周歲,根據少年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特點,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對兒童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這段時期他們生理和心理發(fā)育均不成熟,處于這一時期的留守兒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引導和管束,易受到不良影響而走上歧路。留守兒童都是未成年人,法律意識淡薄,缺乏自救能力,極易受到傷害。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保護和寵愛,加之祖輩不正確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使得留守兒童接受的教育不正確、心理和性格不健全。2015—2019年全國共審理猥瑣兒童案件上萬件,如2019年連云港性侵并殺害女童案,說明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2.2 留守兒童心理成長問題多
現(xiàn)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留守兒童心理普遍不健康、情緒不平衡,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情緒消極。留守孩子缺乏安全感,大都感情脆弱、性格內向,表現(xiàn)為抑郁、焦慮、敵對、偏執(zhí)等。二是內心失衡。孩子的父母為了彌補缺失會給孩子很多錢,致使孩子擁有錯誤的價值觀,表現(xiàn)為鋪張浪費、虛榮攀比、逆反及對社會充滿敵意。三是認知水平較差。父母沒有在行為和思想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引導,導致孩子的認知水平差甚至出現(xiàn)偏差,表現(xiàn)為自卑、享樂、功利等。親情的缺乏使留守兒童成為一群“心靈孤兒”。
2.3 留守兒童入學難問題
大多數農村學校存在教學設備差、師資缺乏等情況,影響教學質量,從而使得留守兒童素質教育遠遠落后。農村學生一直存在上學遠、上學難問題,近年來的撤點并校更是增加了留守兒童的上學難度。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共有小學16.18萬所,全國共有初中學校5.20萬所,消失的基本都是農村小學。學校數量的減少,導致農村孩子上學路程增加,孩子不得不坐車上下學。校車安全問題又是一大隱患,簡單改造的農用車無法保證孩子的安全,因超載、超速導致多起悲劇發(fā)生。北京師范大學做過相關統(tǒng)計,由于撤點并校,農村學生上學遠,校車事故頻發(fā),因此死亡的農村學生占74%。一些較偏遠山村的孩子上學困難,需要寄居學校,走讀則會給家庭帶來一定的交通負擔。路途遠使得學生上下學存在安全隱患,而寄宿造成了家庭教育成本增加。上學遠導致小學輟學率大幅度增加,已經超過因經濟貧困、學習困難而導致輟學的人數。
2.4 留守兒童良好道德缺失,行為習慣養(yǎng)成差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管教,祖輩又過于溺愛,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認知出現(xiàn)偏差,形成錯誤的價值觀,極易養(yǎng)成一些不良行為,如偷東西、說謊話等。在孩子較小的時候,由于監(jiān)護人是祖父輩,對孩子嚴重溺愛,不注重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故而這些孩子毛病多、任性、脾氣大、不聽話。因為家長對孩子品德培養(yǎng)的重視不夠,孩子遇事不能正確處理,傾向于通過暴力解決,導致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fā)生。
3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
3.1 加強制度保障,繁榮農村經濟
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根源在于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平衡,發(fā)展不平衡的根源在于戶籍制度限制。所以,政府必須盡快改革相關戶籍制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擁有公平的待遇。另外,要想將其父母留在農村,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發(fā)展當地特色產業(yè),促進龍頭企業(yè)發(fā)展,促進農民工回鄉(xiāng)就業(yè),提高人均收入,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使他們不再外出務工,從根源上減少留守兒童的產生[3]。
3.2 強化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關愛留守兒童
要加強學校教育,繼續(xù)實行免費義務教育,讓留守兒童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政府應重視農村學校的建設,提高兒童的學習和生活質量。鼓勵大學生下鄉(xiāng)支教,給予農村教師更好的待遇,同時對農村教師進行培訓,對留守兒童加強心理教育、行為養(yǎng)成教育和學習教育,針對留守兒童開展諸多“一對一、一對多”的陪護,讓年輕老師與留守兒童形成朋友關系。在周末、暑假這些留守兒童最需要陪護的時候組織集體活動,對孩子進行勵志教育,讓他們形成堅強的意志力。對留守女孩進行性健康教育培訓,使留守女孩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在學校增設圖書角等,擴大孩子的視野,培養(yǎng)他們自主、自理的生活能力,促進留守兒童全面發(fā)展[4]。
3.3 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項目
在給予留守兒童物質幫扶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予留守兒童心理上的安撫,關注他們的學習、生活、身體、心理健康等,了解孩子真實需求,給予他們關心和愛護,幫助他們增加自信,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比如,2010年,由廣東省團委主辦的“希望家園”留守兒童之家項目正式啟動。另外,有福童享愛心聯(lián)盟對留守兒童給予了幫助,李銳發(fā)起了一檔公益支教真人秀節(jié)目《跟著村長去支教》,部分地區(qū)設置了關愛留守兒童的基金會等,人們通過各種方法關愛留守兒童。
3.4 家長要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家長應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教師、監(jiān)護人加強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yè)、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避免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出現(xiàn)盲區(qū)[5]。另外,應注意與孩子加強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除電話外,可采用視頻、書信等方式。
參考文獻
[1]孫文凱,王乙杰.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健康的影響:基于微觀面板數據的再考察[J].經濟學,2016(3):963-988.
[2]柳育榮.通過學校的教育教學來矯正農村小學高年級留守兒童心理問題[J].學周刊,2019(35):172.
[3]樊鐸天.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9(23):40.
[4]黃愛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5):351-353.
[5]鄭雪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吉林:吉林農業(yè)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