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杰 郭小虎
[摘 要] 本文首先概述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社區創新的重要性,如農村社區具有獨特主體性、價值功能及獨特魅力,農村社區所扎根的農村是所有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其次分析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社區創新發展對策,以期農村社區能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農村社區;創新
[中圖分類號] F2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12-51-3
1 新型城鎮化與農村社區概述
1.1 新型城鎮化
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及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1]。
1.2 農村社區
農村社區是由居住在農村的一定數量的人口所組成的相對完整的區域社會共同體。農村社區是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社區,形成于原始農業時期。原始農業出現后,人們可以在相對固定的土地上通過種植農作物取得較為可靠的生活資料,為人類創造比較穩定的居住條件,人們開始定居并形成了最原始的村落,產生了最早的農村社區。
農村社區從產生到現代社會,大體經歷了原始農村社區、傳統農村社區和現代農村社區3個發展階段。
2 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社區創新的重要性
2.1 農村社區具有獨特主體性、價值功能和獨特魅力
在我國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農村社區作為新型城鎮化的主陣地具有獨特的主體性,在實現鄉村到城市的轉變、“村民”到“市民”的轉變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當前不斷涌現的諸多新型農村社區既不是傳統的城市社區,也不是傳統的農村社區,他們能為農民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功能,如保障功能、教育功能、社會治理職能等,為農村大步邁向城市化發揮了關鍵作用,極大地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發展。農村社區是國家進行農村管理的基本單位,是國家實施惠農服務政策措施、社會改革及提供各種公共服務的“最重要的陣地”。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社區的獨特魅力體現在有助于在鄉村建立和諧互助的人際關系,提升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生活品味,也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2.2 農村社區所扎根的農村是所有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中國的鄉土文化源遠流長,而廣大農村則是滋生培育鄉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是區別于任何其他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進取心的真正動因。鑒于此,筆者認為應調整城鄉關系的比重,讓農村發展邁向正軌,讓農村發展向城市靠近,這是當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正確道路,也是當前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但是,過快過渡到城鎮化的發展方式是不可取的。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應注重重塑農村社區,保存鄉村文化的根基[2]。如果所有的力量集中于城市,甚至過度強調建設和發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讓各種高樓大廈橫亙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如果沒有農村社區作為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緩沖,將會損害農民的利益,也會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產生影響。
西方國家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有很多有益的經驗,但是我國在學習西方國家城鎮化經驗的同時,一定不能失去鄉土之根,尤其要將農村社區作為一個連接城鄉的重要橋梁加以對待,且要立足長遠、做好頂層設計、注重創新性,從而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發展之路。
3 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 農村社區中各參與方積極性較低
在我國廣袤的農村,存在眾多農村社區。當前,農村社區存在一些普遍問題,如管理混亂和行政責任缺乏。首先,部分政府管理部門為了政績,加速推進社區建設,但未考慮農民的意愿。而且由于新型社區的發展還不完善,功能尚不健全,有些地區的新型社區建設損害了當地農民的利益,因而農民在社區的建設和發展中政治參與度較低,一些農民對政府有關的政策執行不到位,也未積極向當地政府建言獻策。加之許多農民固守原來的傳統觀念,缺乏創新意識,對新生事物持抵制態度,各種因素導致農民在新型社區建設中參與度較低。同時,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仍沿襲之前的村委會、村干部管理模式,隨著社區管理范圍的擴大、管轄人口的增加、農村經濟的發展及農民價值觀念的轉變,舊式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新的發展形式,導致農民不認可新社區的建設,不能理解新社區建設的意義。其次,在當下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一些大學生村官和志愿者深入農村基層一線,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于新農村建設,但是大學生村官和志愿者對農村社區的認識不足,導致自身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缺乏積極性。再次,社區轄區內的相關鄉鎮企業對社區建設缺乏較大的積極性,對新型社區的建設缺乏清醒的認識,未認識到新型社區的建設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對社區的相關建設投資較少。然后,一些非政府組織一直在促進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致力于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卻忽略了作為農村“主陣地”的農村社區,沒有意識到新型農村社區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最后,部分地方政府對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不夠重視,僅僅落實上級指示,沒有因地制宜地發展適合當地的農村社區,導致其新型農村建設相對滯后。
3.2 農村社區建設資金不足
在農村社區建設方面,基礎設施配備、宅基地建設、樓房建設、社區基礎建設等均需要大量的資金。另外,社區工作人員的開支、環境綠化開支、農村社區服務活動的開展等均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但是,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加之在中央政策扶持方面,對農村地區的政策優先度較低,而且地方政府扶持補貼相對較少,導致農村社區建設資金不足。一些依靠當地企業建設的社區,則因資金回籠周期較長,導致社區建設進展緩慢。另外,農民收入較低,導致自籌資金較少。上述種種因素綜合作用導致農村社區建設資金不足,阻礙了農村社區的建設[3]。
3.3 農村社區公共基礎設施落后
與城市社區相比,農村社區地理位置偏遠,服務輻射范圍較少,一些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例如,農村社區綠化建設相對匱乏;公共照明設備較少;公共消防設備缺乏;公共健身及兒童娛樂設備較少;公共安全設備(圍墻、攝像頭、護欄、園區大門和檔桿)建設不夠完善;公共場地較少,公共道路建設相對落后;公共給排水設施(公共給排水管道、下水渠道、管井、各類水泵、管道閥門和雨水管道)建設不夠合理。此外,老年公寓、老年保健、老年法律和老年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缺乏。綜上,農村社區公共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不能有效地服務社區居民。
3.4 農村社區功能不完善
由于各地發展情況不同,新型農村社區所要發揮的功能亦不同。但是,目前我國農村社區發揮的功能存在同質化現象。而且與城市社區相比,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導致農村社區功能不完善,無法發揮相應的服務功能。首先是農村社區內教育管理體制不健全,導致農村社區教育功能缺失;其次是農村社區的社會保障功能不完善,如低保政策落實不夠全面、缺少農村勞動力再就業服務功能等。再次,農村社區的衛生保健服務不完善,如社區衛生保健室較少、醫療衛生條件相對落后等。最后,農村社區為老年人服務的功能建設相對落后,如未建設足夠數量的福利院、養老公寓、老年保健、老年保健、老年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加之農民對當地社區不信任,從而產生惡性循環,導致農民對當地社區的認知度降低。
4 農村社區創新發展策略
4.1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助推農村社區發展
首先,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抓緊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賦予農民更加充分、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其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尊重農民的土地流轉主體地位,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流轉,也不能妨礙自主流轉。最后,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從嚴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從規劃、標準、市場配置、評價考核等方面全面建立和落實節約用地制度。抓緊編制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和鄉村建設規劃,科學合理安排村莊建設用地和宅基地,根據區域資源條件修訂宅基地使用標準[4]。
4.2 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保障民生
農民作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最大受益者,應成為社區建設的主體力量,因此要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緊緊依靠農民群眾來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制定社區建設規劃時,必須重視農民的意見,賦予農民基本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并提高農民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實施、管理等全過程的自主參與度[5]。
新型農村社區中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改善硬件設施外,要著重提高其經濟收入水平。住進社區之后,農民的生活成本有所提高,因此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必須引起重視。所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盡量靠近城市、靠近中心城鎮、靠近產業集聚區,防止出現農民住進新房卻面臨沒有工作的境況。
4.3 建立健全保護農民利益的社會保障體系
4.3.1 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首先,政府加大對農村社區建設的財政投入。可以采取政府貼息貸款、降低審批費用等多種方式,增加財政投入。其次,全面整合建設資金,如從中央到縣級財政的涉農資金、專項基金、涉農融資等都可以投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最后,積極吸納社會資金,鼓勵金融機構進行融資,發動群眾自主籌集資金。
4.3.2 完善社區居民社會保障制度。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許多土地將會轉化為城鎮用地,農民失去土地后,將會失去生活保障。因此,農村社區要按照有關部門的指示把轄區內的居民納入社會保險范圍,保障農村社區居民的待遇與城市社區居民的待遇相同,解決好與農民利益相關的養老、醫療、住房、就業等問題。
4.3.3 完善補償制度。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政府進行拆遷安置的時候,農民的補償選擇更加多元化、形式更加豐富,包括貨幣補償、房屋補償、征地補償費、土地使用權入股、社會保險及土地債券等多種補償方式,補償額度應適時提高。全面考慮農民就業、生存和住房等核心問題,引入專業的機構和專業的部門全面評估農民實際的住宅面積以及相應的宅基地使用和流轉權力,給予農民適當的補償,避免農民陷入生存困境。
4.4 加強社區文化建設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不斷豐富,一些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優秀文化的傳承增進了農村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大大增加了農村居民的凝聚力。對此,要重視農村社區之間的文化差異,保護當地的特色文化并將其創新繼承、發揚光大。也可以利用農村社區的特色文化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為農民創收提供新的途徑。另外,通過引入社會各界的有利經驗,建立完善的農村傳統文化保護機制,對一些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人給予適當獎勵,并開展一些文化普及活動,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為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帶來新的活力。
4.5 推行新型管理方式,選拔實干型人才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要摒棄和改善原有村干部、村委會的管理方式。借鑒和引用城市社區管理方法,拓寬用人渠道,并讓農村干部秉承公平、公正理念,選拔有才能、有才干的人才來管理農村社區。秉承公開透明、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選拔理念,重點考察選拔者的綜合素質,考察其對當地未來經濟發展的規劃,真正引入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實干型人才。同時,引入專業評價機制,對工作能力突出、為社區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獎勵。
4.6 推進農村社區多樣化建設,體現區域特色
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要結合時代發展的新形勢及農村地區間的差異,因地制宜地構建新型農村社區,不搞一刀切,注重體現當地的經濟文化特色,如“制造社區”“石油社區”“智慧社區”“物聯網社區”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秉承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的理念,并要注重保護農村的精神根基,不失根脈和血脈,維持農村的原生態性。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0-03-07].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盧憲英.“政經分開”改革及農村社區治理機制創新:對“南海模式”的分析與探討[J].中國發展觀察,2018(15):52-56.
[3]民政部.2016年全國工作會議(社區治理創新篇)[EB/OL].(2015-12-28)[2020-03-07].http://mzzt.mca.gov.cn/article/elyl/gzbg/201512/20151200878853.shtml.
[4]潘澤泉.行動中的社區建設:轉型與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5]項繼權.中國農村社區及共同體的轉型與重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