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文
摘要:民族民間舞是我國民族文化和藝術的優秀代表。民族民間舞在發展過程中吸收借鑒了現代舞的舞蹈結構安排、舞蹈技法運用等多種元素。本文選用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在不同時期創作的舞蹈《牛背搖籃》《長白祥云》《草原漢子》來說明這兩種舞蹈之間的具體影響。文章重點分析了民族民間舞如何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又不斷兼收并蓄,接受現代舞多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 ? 現代舞 ? 舞蹈學院劇目
中圖分類號:J7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0-0081-02
民族民間舞是廣大勞動人民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集體創造的結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現的是中國各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和民族風情。現代舞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風格和理念上是對古典芭蕾的揚棄,反對僵化的動作和格式化的語言,主張對外部生活和事物進行再創造,認為舞蹈應該深刻反映時代的節奏,鼓勵舞蹈應該具有原創精神[7]。現代舞在中國的興起與快速發展為民族舞帶來了新鮮的舞蹈元素,使民族舞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新的變化,現代舞在舞蹈結構、編舞技法、音樂節奏等方面對民族民間舞有所影響和啟發。本文通過蘇自紅老師的《牛背搖籃》、趙帥和劉福洋老師的《草原漢子》、遲福子老師的《長白祥云》等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的經典劇目為案例,挖掘現代舞對民族民間舞不同方面的影響。
一、從《牛背搖籃》看現代舞對民族民間舞的影響
(一)舞蹈結構概念
舞蹈結構是舞蹈作品的組織方式和構造方式,主要用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舞蹈的主題思想。舞蹈作品的結構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傳統式結構,又叫戲劇式結構,特點是隨著情節和內容的變化而展開舞蹈的結構,按照開端、發展、高潮到結局的順序逐層遞進;二是時空交錯式結構,特點是根據人物的心理變化來安排舞蹈進行的順序,而不受時空的限制;三是篇章式結構,每幕、每場既相互聯系又可以相對獨立敘事。選取舞蹈結構時,應根據舞蹈所要傳達的主題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來進行結構設計。
(二)《牛背搖籃》的舞蹈結構分析
舞蹈《牛背搖籃》創作于1996年,是蘇自紅老師由家鄉青海玉樹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經歷總結升華而來。《牛背搖籃》借鑒了現代舞中的結構表現形式,以傳統的情節敘事結構為主線,從日出到日落的時間更替,時間軸十分清晰。另外,又穿插有舞蹈形象的情感線條,具有復合性情感結構的特點,是情節和情感交織在一起的產物。舞蹈動作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相互印證,在動作和情感的表達上層層遞進。在舞蹈的前半段,舞蹈者以整個軀干為軸心,力量運用表現出上下運動的特點,膝蓋上的屈伸動作使力量更為集中,力量在慢速的節奏下直接向前,上下律動的狀態下有控制的前進。這一套極富力量和速度變化的動作體態傳遞出小女孩天真活潑的自然性格,以及內心的平靜狀態。通過情感和情節交織的結構安排,自由和靈活的舞蹈動作,作者將藏民族中美好的、體現自然天性的優秀品質表達了出來。
二、從《草原漢子》看現代舞對民族民間舞的影響
(一)現代編舞技法在民族民舞中的運用
舞蹈技法,是舞蹈編導在構建好舞蹈結構的基礎上,把內容化成形式的一種技術方法。技法是從藝術形式的角度,運用作者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設計特定的舞蹈動作[1]。
為了展現舞蹈的現代性,編導們借助編舞技法,對民族民間舞的原有形式和動作進行再次改編,擺脫了舞蹈先前單一的動作和舊有的習慣,不再局限于重復單一的空間和方位,空間、幅度和力度在創新的舞蹈形式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現,舞蹈動作開始富有變化。現代舞為民族民間舞的運動造型和方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非對稱性,使觀眾在視覺上感到新奇。
(二)《草原漢子》的編舞技法分析
《草原漢子》大體上可分為三段結構,符合編舞技法中“ABA”(快慢快)的結構樣式。作品的第一段和第三段,舞蹈動作較快,動作更有力度,“點”的動作比較多,以此來體現出蒙古漢子豪爽的性格和形象[1]。在第三段結尾部分,為表演蒙古漢子的演員設計帶有蒙古族特性的標志性造型動作,一人一個造型,直到最后一個演員做完動作的同時,所有漢子一起蹲下。當音樂進入最高潮的部分,所有演員一起站起同時走向舞臺口,營造出廣闊和氣勢雄壯的舞臺效果;最后所有演員沖向舞臺的最前面,排列做一個橫排,每一個漢子都奮力奔跑著沖向終點,是力量崇拜與理想達成的雙重結合[1]。
《草原漢子》運用了現代的編舞技術來提升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內涵,使其在藝術形式上更富時代性。舞蹈完美展現了傳統蒙古族的民族藝術,同時,也是這一民族在現代生活中的精神記憶和民族傳承。舞蹈的現代性體現在表演手法上,為了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本來極具民族特征的舞蹈動作有所修正,增進了觀眾對動作的理解。在舞臺設計上,舞臺燈光、畫面、音響和色彩都為了配合這一故事題材而進行了處理,這些都屬于現代的技術工具,由此使舞蹈作品更加逼真,思想內容更加豐富。
三、從《長白祥云》看現代舞對民族民間舞的影響
(一)現代舞音樂對民族民間舞的影響
現代舞的音樂與民族民間舞蹈的音樂相比,具有通俗化和節奏感強烈的特點,表演形式多種多樣,體現出動感和自由的韻律。現代舞對音樂的使用,能夠有效的拉近舞者與觀眾的距離,是現代舞傳播廣泛的一個重要原因[5]。背景音樂作為舞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能夠充分展現舞蹈背后的故事。在民族民間舞蹈中加入動感和時尚的現代音樂,既是對民族舞形式和內容的一大豐富,也是舞蹈現代性的集中體現。
(二)《長白祥云》的音樂節奏分析
朝鮮族女子群舞《長白祥云》在音樂的運用上,基調是朝鮮族的典型音樂風格,具有曲調流暢、委婉抒情、含蓄內在的特征。在突出家鄉美麗柔和的片段,音樂貼合情感的需要,舒緩柔和,深沉悠遠的鼓聲表達出傳統朝鮮民族的充滿原始生態色彩的生活畫卷;在后半段手鼓群舞的部分,節奏陡然加快,既有朝鮮族的傳統樂器,也有多種現代樂器,營造出緊張熱烈的音樂氛圍。實現舞蹈情感高潮的音樂烘托。
在《長白祥云》的創作中,現代舞的音樂是節奏創新的基礎,同時輔助了情感的表達和性格的塑造。在音樂構造的虛擬情境中,長白山的自然環境與人物形象得到了節奏上的統一。在《長白祥云》中每一節音樂節奏的變化是舞蹈多元內涵的直觀體現,現代音樂具有的曲式結構在舞蹈中也有所體現,舞蹈中具有獨特風格的舞蹈動作往往伴隨著音樂節奏的獨特變化。
四、結語
通過對《牛背搖籃》《草原漢子》《長白祥云》這三部舞蹈作品的分析,可以總結出現代舞對民族民間舞創作的影響主要是:第一,現代舞形成了規范的舞蹈結構,民族民間舞創作借鑒現代舞的結構設計,使舞蹈的動作表層結構和深層情感結構結合得更為緊密;第二,民族民間舞借鑒現代舞的編舞技法,在每個部分的動作節奏和敘事手法上吸收現代舞的創新元素;第三,民族民間舞學習現代舞的音樂制作和演奏方式,在舞蹈與音樂的共同創作中,實現民族民間舞蹈與現代音樂的和諧互動。
民族民間舞的良性發展既要堅持民族性,又要體現當代的發展理念,更應考慮到該怎樣使中國的民族民間舞緊與時代共同發展。只有不斷與時俱進、積極創新,才能被當代人更好的接受和認同,最終與國際文化對話。
參考文獻:
[1]仝剛,王寧.試論蒙古族舞蹈《草原漢子》的編舞技法特點[J].大眾文藝,2016,(03).
[2]念云華.三人舞作品《牛背搖籃》的分析[J].北方音樂,2015,(20).
[3]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發展的再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05).
[4]王克芬,劉恩伯,徐尓充等.中國舞蹈大辭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5]高潔.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與現代舞元素的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06).
[6]侯麗蓉.關于少數民族舞蹈發展的探索[J].劇作家,2008,(06).
[7]劉青弋.現代舞蹈的身體語言[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8]賈安林,金浩. 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賞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9]蘇自紅.民族民間舞蹈意象的探索——創作《春雨》后的思考[J].舞蹈,1999,(01).
[10]蘇自紅.我追尋性格美——創作《牛背搖籃》的體會[J].舞蹈,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