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健 宋祥文
關鍵詞 正當防衛 防衛限度 比例原則 實質正義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大學2019年度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910299814X。
作者簡介:張伯健、宋祥文,江蘇大學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58
2018年8月27日晚間,江蘇省昆山市震川路路口,一輛寶馬車違規駛入非機動車道,與正常行駛的電動車發生爭執。寶馬車司機劉某龍對騎車人于海明拳打腳踢,后又從車內拿出一把長刀,砍向于海明,于海明被砍傷。爭執中,于海明長刀落地,于海明撿起長刀,砍向劉某龍,劉某龍逃竄,于海明繼續追砍2刀均未砍中。后劉某龍經搶救無效死亡。
事件發生后,這一消息迅速引爆網絡,社會各界對于海明的行為展開了廣泛的討論。法學界對于劉某龍逃竄后,于海明的追砍行為產生了較大爭議。繼“于歡案”之后,正當防衛制度再次被推向熱潮。那么,正當防衛是什么呢?此制度的法理支撐是什么呢?在實務中如何適用呢?
刑法上的正當防衛是重要的自力救濟權。根據我國《刑法》第20條之規定,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分為一般正當防衛和特殊正當防衛, 《刑法》第20條第一層意思是關于一般正當防衛的規定,如果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則屬于防衛過當;特殊正當防衛是指針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的防衛行為,不存在防衛過當的情形。
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其立法本意旨在鼓勵公民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積極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及公共利益。令人遺憾的是,《刑法》第20條正當防衛條款在實踐中長期處于“休眠狀態”,一度成為“僵尸”條款。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在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書網收錄的400多萬份刑事裁判文書中,采取“正當防衛”辯護策略的有12346份,最終法院認定為正當防衛的只有區區16例,正當防衛辯護的成功率僅為0.13% 。
在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對于正當防衛制度的適用慎之又慎,極為嚴苛。案發后司法工作人員站在“絕對理性人”的角度, 對防衛人施以較高的限度要求,存在明顯的“唯結果論”傾向。 一旦造成侵害人重傷或死亡的,防衛人很容易就被認定為防衛過當甚至是故意傷害罪等,承擔刑事責任。如:于歡故意傷害案中,一審判決認定于歡犯故意傷害罪,判處無期徒刑,未能認定為正當防衛,甚至連防衛過當也未予認定。 這顯然違背正當防衛制度的立法初心,打擊了群眾與犯罪分子斗爭的信心,更不利于營造見義勇為的社會氛圍。
正當防衛源于人類氏族社會同態復仇的思想, 以暴制暴,以惡報惡。進入近現代社會之后,國家將這一社會契約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確認,賦予公民在一定范圍內的“同態復仇”,即正當防衛。可見,正當防衛乃人性的本能,在遭遇侵害時,人會本能的予以反擊,保護自身利益,同時,立法將其法定化,制度化,這是法治精神和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正如陳興良教授所言:“報應從復仇蛻變而來, 但在一定意義上保留了復仇所具有的侵害與懲罰之間的對應性,這也正是樸素的平等與公正觀念的反映。”
成立正當防衛,須同時具備目的性條件、前提性條件、時間性條件、對象性條件、適度性條件等五個條件,缺一不可。以“昆山反殺案”為例,于海明防衛的時間條件必須是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劉某龍逃竄后,對于海明追砍兩刀的定性,筆者認為此時危險仍在進行中,劉某龍既未放棄攻擊行為也未實質性脫離現場,不能認為侵害行為已經停止。 此外,針對于海明防衛的適度性條件也引發較大的爭論,實踐中通常運用法理學中的比例原則, 判斷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當保護較為優越的法律價值時,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須的程度,盡可能“最小損害”。同理,在本案中,機械地將當事人的受傷程度作比較來判斷是否超過限度是錯誤的,這就陷入“唯結果論”的思維中。不法侵害行為既包括實害行為也包括危險行為,在實踐中,我們不僅要注意到侵害人的實害行為,還要看到于海明的人身安全處于現實的、急迫的和嚴重的危險之下。
德國刑法理論通說認為,“在適當的、多種可供選擇的防衛手段中,最溫和而且不與自身損害的直接危險相聯系的防衛行為,才是必要的…… 在現實情況中,不法侵害人一般是有準備、有預謀的,而防衛人是處在被動的境況中。“法不強人所難”。面對突發的侵害,防衛人無法預料到將會發生什么,未經訓練的普通人往往處在驚慌、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下,很難選擇與之對應的打擊工具和力度,也不可能有冷靜理性的思考。因此,不能從結果來推測行為,切忌本末倒置。
以正對不正,正當防衛具有天然的正當性,體現了“正義不向非正義低頭”的價值取向。在判斷正當防衛限度時,理應從防衛權優先的基本立場出發,樹立有利于防衛人的解釋立場與價值取向,適度放寬防衛限度,對防衛過當予以必要的“包容”。 當然,任何權利都不能濫用,對于正當防衛限度也要明確規定,綜合判斷。當不法侵害已經結束或者侵害沒有緊迫性、攻擊性時,此時就不需要進行正當防衛,可選擇其他方式進行規避。進行必要的限制,防止出現假借正當防衛之名行惡意傷害他人之實的行為,努力實現實質正義。
近年來,正當防衛條款有激活趨勢。從“山東于歡案”“昆山反殺案”到“淶源反殺案”“趙宇案”再到“麗江反殺案”,每一個代表性案件,都體現著我國法律懲惡揚善,弘揚正氣的價值導向。2018年12月,最高檢發布第十二批指導性案例,涉及的四個案例均為正當防衛或者防衛過當的案件,明確了正當防衛界限標準。面對正當防衛類案件,司法機關不應孤立、片面地觀察事實,而要聯系地、整體地看問題,站在主客觀相一致的立場,大膽裁斷,實現個案正義;司法工作者應設身處地站在防衛人的立場考量,做好利益沖突的衡量與選擇,努力實現情、理、法的有機統一。
注釋:
法制日報.昆山砍人案,不必急著喊冤[EB/OL].人民網,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830/c1003-30260418.html,2020年4月26日訪問.
張明楷.刑法學(第4版)[M].法律出版社,2011:191.
劉紅宇.法發于人間 當合乎人心[N].人民政協報,2018年11月15日.
于君剛.正當防衛的認定邏輯及其完善——以“于歡案”為例[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7(6).
高銘暄.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界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
陳興良.正當防衛如何才能避免淪為僵尸條款——以于歡故意傷害案一審判決為例的刑法教義學分析[J].法學家,2017(5).
李恩慈.論正當防衛制度的歷史起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
陳興良.刑法的啟蒙[M].法律出版社,1990:124.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批指導性案例[EB/OL].https://www.spp.gov.cn/spp/jczdal/201812/t20181219_402920.shtml,2020年4月25日訪問.
張明楷.正當防衛的原理及其運用——對二元論的批判性考察[J].環球法律評論,2018(2).
C.Roxin,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Band I,4.Aufl.,C.H.Beck,2006,S.674ff.另參見[德]岡特·施特拉騰韋特,洛塔爾·庫倫著.刑法總論I——犯罪論[M].楊萌,譯.法律出版社,200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