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時代 高職院校 大學生 理想信念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輔導員專項)(CJSFZ19-42)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高玉芹,達州職業技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332
我們已從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步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必然對當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全面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已經日益強大起來的中華民族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必然要迎接新的困難和挑戰。百年大計在教育,同樣,一個民族的發展也在于教育。大學生是國家發展進步的寶貴人力資源,也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勢必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新時代背景下,加強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事關我國高校“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國高校應該按照這個教育培養目標,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既要樹立崇高遠大的人生理想,又要堅定為實現理想在具體行動中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的強大信念,教育培養出國家認可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積蓄力量。
理想信念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應該符合新時代的主旋律,迎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當前大學生群體幾乎都是“00后”,思維活躍,自主性強,對教育者本身而言加強了教育難度。另外,從綜合素質的角度來看,高職院校大學生由于生源的原因,大部分學生文化知識基礎比較薄弱,理解問題的能力較差,思想上比較容易產生相對不成熟的觀點,從而在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時極易產生非黑即白的極端化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對他們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由于接受理解能力較差,非常容易出現極端、狹隘甚至排斥、否定的情緒和后果。故而在新時代背景和要求下,各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積極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創新符合高職大學生特點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途徑,教育和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將個人追求的未來與祖國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加強對他們的理想信念教育顯得極其重要。
(一)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產生了強烈沖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國際間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現象日益頻繁,這就使得當今的社會環境呈現出文化多元性的特點,同時也反映出了價值觀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價值觀沖突,極易使思想尚不成熟且好奇心強烈的大學生在價值取舍和判斷時產生盲目、困惑和迷失等一系列問題。加之新媒體運用的常態化,使得大學生獲取信息渠道的主要來源成為了新媒體。參差不齊的信息和多元化價值的取向充斥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導致部分大學生陷入了思想觀念的交鋒,甚至產生非黑即白的極端化思維。這種情況下,部分大學生的人生理想就會產生物質化、功利化的傾向,導致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應該在社會中擔當的責任,進而造成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不一致和不適應。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教育者帶來了嚴峻的困難和挑戰,也成為了大學生們樹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阻力。
1.新媒體中海量信息的真偽性與質量的差異性加大了大學生對不同價值觀念選擇的難度
因新媒體具有信息量大、資源豐富等特點,每時每刻都會有海量信息進行發布和傳播,但同時也可能會被各種不法分子和敵對勢力借機去傳播和宣揚各種不良信息。這就使得本就認知不成熟的高職大學生顯得束手無措,增加了他們對海量信息選擇的難度。況且很多網上信息來源的真實性以及可靠性不易追查,這就可能對大學生已有的價值觀念產生強烈沖擊,甚至對大學生價值觀的確立和塑造產生不利影響。
2.新媒體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制約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新媒體時代下,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滿足了大學生群體的好奇心,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成長危機。他們可以在網絡上自由地發表言論、闡釋觀點、放飛夢想,也可以通過匿名等方式去宣泄情緒,甚至過分地、報復性地為所欲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因為受到各種環境和因素的影響,制約了他們對自己很多真實想法的表達,使他們感覺可以在網絡虛擬世界快速且輕而易舉得到滿足的事情,在現實世界中卻很難實現,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弱化了自身在社會中的角色,缺少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也容易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繼而引發諸多心理問題,甚至危及到心理健康的發展,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如此也不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3.新媒體技術手段對傳統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的沖擊
目前,一部分高職院校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仍然局限于傳統教育模式。主要借助于思政課教學、團日活動、主題班會、第二課堂等教學形式,方法較為單一、缺乏新鮮感,這種教育效果和感染作用難以持久。而新媒體時代背景下,“00后”的大學生們充滿了活力和朝氣,他們思維活躍,喜歡接受新鮮事物,能夠靈活的運用新媒體技術手段進行網絡學習和溝通交流。這就對那些仍然采用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高校和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時代命題。
4.新媒體開放性、自由性的特點增加了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不可控性,加大了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難度
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新媒體的開放性和自由性使得全世界的文化以極快的速度實現“零時間”“零距離 ”的交流和傳播,在促進各種文化交流與發展的同時,不乏滲透著諸多西方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和價值觀念,諸如享樂主義、利己主義、金錢主義、消費主義等。而處于價值觀塑造時期的大學生對一些價值理念還缺乏理性的判斷,容易造成價值觀選擇的盲目和紊亂,使部分大學生產生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導致道德判斷力的削弱、道德行為的庸俗等后果。因此,新媒體的開放性、自由性造成的對大學生行為或言論監控的難度,必然會增加教育者對大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時的困難程度。
(二)高職院校自身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我國的高等職業學院從八十年代發展至今,先后經歷了初步探索、改革示范到高水平發展的過程。在此期間,人才培養目標在學校具體實施的層面上表現出了對理想信念教育理念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部分高職院校對大學生的引導還趨于市場化,雖然就業導向明確但對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導性卻明顯不強,沒能充分的突出高等教育的全面發展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目標。
一些高職院校認為,對大學生的培養應該主要以加強教學技能為重心,著重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從而忽略了精神追求和意識層面教育的重要性。比如,有些高職院校過于注重強調技能教育,而弱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對學生成長的引導作用,對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一方面表現在簡單地認為理想信念教育只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與其它課程無關;另一方面表現在內容設置單薄,授課形式單一,甚至以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這種情況下,往往導致學生雖然熟悉地掌握了技能,但卻沒有合理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或者深度的自我認知,對理想信念的認知就會出現空白或者迷茫。任何一所高校,如果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只片面考慮某一方面,而輕視其他因素可能對人才培養造成的影響的話,這樣的教育顯然是有問題的、是失敗的。作為高職院校而言,與本科院校相比在培養人才的定位方面有所不同,在對大學生進行具體的培養過程中,應該注重平衡技能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的比例,要從人生追求和精神價值的層面,引導大學生明確理想信念對人生道路的決定作用,而不能顧此失彼,否則就會培養出很多只會技能而無追求,或者說沒有長遠理想和奮斗目標的機械人。
(三)高職院校部分教師的教育理念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產生的直接影響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理念對學生學習的實效性影響最為直接。比如,教師的思想素質、學術修養以及教育方法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理想信念教育的認知。由于高職院校自身的特點,在教師隊伍群體中“雙師型”教師占比較大,這些教師普遍擁有較強的實踐教學功底,而在將專業理論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合方面有時會表現出不足,尤其是對一些實驗或者實訓教師的執教能力要求上相對弱化。同時,在高職院校中,部分專業教師認為“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純屬思政課教師的事情,他們主要的任務在于專業技能的傳授,這就導致部分專業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講解時不能夠全方面的去引導,解答問題時較為單一或者片面。如此一來,對學生的教育就會產生引導針對性不強、導向性不高、示范性不好的結果,勢必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產生不利影響。
(四)高職大學生群體構成的特殊性以及學生個體認知深度的差異性,導致對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解相對局限
當前,單獨招生考試日漸成為高職院校生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多高校的單招計劃相比以往也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可見,“單獨招生+統一招生”的格局成為了很多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的基本構成,而其中大部分學校又以單獨招生方式為主。顯然,通過單獨招生考試進入學校的這部分學生無論是在理論基礎和深度方面,還是在習慣養成與自我認知的總體表現上,相比統一招生學生而言都較為弱化。具體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意志力不堅定、抗壓能力差、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自我認知不全面等問題,必然對理想信念教育的學習和理解產生制約,進而影響到教育效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習近平關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為進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引領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確立了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應該體現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注重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追求、價值取向和評判標準,可以提高他們面對新時代復雜社會環境的辨析能力,理性判斷和取舍新媒體網絡化背景下海量信息的真偽和運用,有效引導他們樹立健全的人格,引導其將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融為一體,樹立愛國敬業和奉獻社會的歷史責任感,教育引導他們在為國奉獻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礎上有效開展理想信念教育。
(二)形成學校重視,保障有力的理想信念教育長效工作機制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國家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肩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任。因此,“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則成為各高校必須要考慮的首要問題。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之柱和力量之源,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必然需要有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有志青年。因此,作為重要育人陣地的高職院校勢必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基礎性工程、戰略性任務常抓不懈。要高度重視,加強保障力度,積極搭建教育教學平臺,將理想信念教育不斷持續深化,作為一項常態化、制度化的工作來長期推進。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理想信念教育教學的大思政格局
發揮思政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形成囊括全學科領域的“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協同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合力形成全領域、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格局。理想信念教育除了需要發揮思政課教師和思政課堂的主渠道作用以外,還需要所有專業教師和專業課堂集體發力,共同營造育人條件和氛圍。因此,加強各學科專業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深入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結合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將傳承工匠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等思政教育內容與開設專業課程有效銜接,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和培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積極構建有利于高職院校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大思政格局。
(四)創新符合高職院校大學生特點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
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務必要找到適合其成長成才需求的路徑方法。近年來,由于高職院校招生方式的改變,學校生源的質量存在普遍下滑的趨勢。與普通高校相比,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由于文化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導致認知能力、理解能力相對較差。在理想信念上表現為缺失、盲從或現實,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一定要強調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對其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要結合高職大學生的整體特性,將教學內容與時俱進,以便他們更易理解和接受;同時結合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將教學形式加以創新,從而不斷豐富理想信念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在教育內容和形式上同時符合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特點需求,最終達到預期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志方.基于工匠精神的職業院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探究[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7):49-52.
[2]吳貴春.習近平關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三個維度[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95-98.
[3]孫志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