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青 潘中杰 葛明
摘 要:以王集鎮為研究區域,通過實地調研、座談訪談等方式,分析了農業優勢產業發展現狀,以及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農業產業融合度不高,產業鏈短;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數量不足,資金扶持力度不夠;缺乏統一的農產品品牌戰略等。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大力優化產業鏈、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大力推行優勢農業品牌創建力度等對策。
關鍵詞:優勢產業;發展現狀;對策;王集鎮
中圖分類號 F32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1-0014-02
王集鎮地處泗陽縣北部中心,東鄰淮沭河,南傍六塘河,是國家級生態鄉鎮、江蘇省重點中心鎮、宿遷市重點打造的9個小城市之一;境內四季分明,屬北亞熱帶季風過渡性氣候區,年均氣溫14.2℃左右,冬季臨界低溫在-10℃左右,年均日照2215.9h左右,年均降水量906.2mm。
1 現狀
鎮域面積86hm2,總人口8.2萬人,18個村居,161個居民小組;耕地面積為4850hm2,種植小麥3333hm2、水稻2133hm2,高標準農田面積200hm2、高效特色農業333hm2,家庭農場55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6個。全鎮大力推行農產品無公害與綠色食品種養產業的發展,初步構建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新體系,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業優勢產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1.1 稻麥種植產業 近年來,王集鎮積極引導農民瞄準市場優勢,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做優稻米、小麥產業,在眾王路兩側和王愛路兩側規劃優質稻麥產業帶。目前全鎮建有江蘇省綠色優質農產品(小麥)生產基地2000hm2,優質稻米生產基地1200hm2,其中省級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稻米生產基地450hm2,在建設稻麥生產、烘干、倉儲、銷售等方面配套設施齊全的大型種植企業2家,即曙光村天樂家庭農場,種植面積200hm2,總投資600萬元,現有12t烘干機組6臺套,烘干加工房1200m2,倉庫3000m2,曬場8000m2;魏圩村東盛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總投資450萬元,現有15t烘干機組8臺套,烘干加工房1500m2,倉庫2000m2。
1.2 果蔬果林產業 在穩定提高糧食產能基礎上,積極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優勢產業,在267省道沿線兩側500m范圍內發展果蔬、果林產業帶。具體為:由江蘇省委幫扶的徐渡果蔬產業園面積35hm2,二期規劃35hm2,主要栽植品種為設施草莓、避雨葡萄、優質梨3個產業,形成了“123”年效益遞增的農業產業模式,集采摘、休閑、觀光為一體的果蔬園;大同梨園150hm2,其中牡丹套作梨樹100hm2,果林套作50hm2,主要品種為蘇翠1號、翠冠、碭山酥梨和紅香酥梨;截至目前全鎮蔬菜生產基地50hm2,果蔬100hm2,果林330hm2。
1.3 花卉苗木產業 結合鎮域規劃,劃定“三路兩河”發展格局,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土地流轉、農業優勢產業項目建設,規劃王愛路兩側苗木,即曙光村圣園苗圃基地100hm2,投資650萬元,主育廣玉蘭、國槐、法桐、黃山欒、合歡、樸樹、早柳、黃金槐、冬青、高桿女貞、清波垂柳、金絲垂柳等品種,共育植24萬余株,實現收益37500元/hm2;在花園、躍進建設竹柳基地333hm2,并由3村組建優而美花木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年新增銷售收入1080萬元,利潤177萬元,銷售利潤率可達9.83%;魏圩村油用牡丹基地200hm2,張壩村單品菊花基地20hm2;在淮沭河、六塘河灘面規劃苗木產業帶1000hm2,為該鎮花木優勢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1.4 生態養殖產業 近年來,由江蘇雨潤集團在梨樹村、徐渡村興建純發養殖有限公司,總投資1.5億元,共建設豬舍約47000m2,已建豬舍72棟,年存欄量母豬5000頭,實現銷售收入8520萬元,年利潤達2527.8萬元;躍進村興鴻水產溫室大棚設施甲魚生態養殖場,總投資1500萬元,建設36個溫室養殖棚,單體面積900m2,年養殖量150萬只,銷售額1700萬元,凈利潤200萬元;江蘇華嘉生態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在武集村建成標準化豬舍30棟,總投資1000萬元,年存欄量生豬4000頭;錫誠奶業養殖有限公司在集東村建設現代化奶牛飼養生態養殖場,總投資5000萬元,牛舍6棟,面積40000m2,配置德國GEA50位全自動轉盤式擠奶系統,自動制冷30t貯奶罐3個,流轉周邊土地135hm2,養殖規模2500頭,日產鮮奶60t,年產值1億元,產品銷往上海光明乳業。近年來由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推進,鎮域內有122家不符合生態養殖條件的企業被關閉。截至目前,全鎮具有生態設施養殖省級規模10家、市級5家、縣級4家。
2 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產業融合度不高,產業鏈短 通過實地走訪調研,目前85%以上的種養企業還處于初始階段。如稻谷、蔬菜、畜禽水產等農產品生產類產業,主要提供初級農產品,很少進行加工與銷售,沒有形成“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為一體的產業融合式發展。即使有些鄉村產業存在產品加工, 但其規模通常較小,設備與技術也比較落后,缺乏深度與精度加工,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利潤不高,產品銷售也主要停留在本地市場。總體來說,農業產業鏈條有待完善,產業融合度不高。
2.2 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數量不足,資金扶持力度不夠 目前鎮域內農業企業約有100家,實力相對較弱,具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僅有錫誠奶牛養殖有限公司、純發養殖有限公司與天樂家庭農場3家,規模較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明顯不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還沒有享受到資金、貼息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從而限制了龍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2.3 缺乏統一的農產品品牌戰略 雖然縣域內優勢農產品品種相對來說頗多,但未形成標準化品牌。這主要是由于生產者數量眾多且規模小的生產經營模式通常會導致生產者各自為陣,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再加上生產加工技術相對落后,質量監控跟不上,難以有效控制產品質量,從而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品牌效應不強。不少農民、企業生產者存在依賴政府的心理,創建品牌的主動性、自覺性不高,缺乏品牌意識。
3 農業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大力優化產業鏈,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強化組織領導,聚焦重點產業發展,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統籌土地、資金、科技、人才等生產要素集約配置,推動產業轉型,積極打造機構合理、產業鏈條完整的優勢農業集群。主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發展加工、搞活流通、開拓市場等作用,形成包含研發、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甚至休閑旅游等在內的全產業鏈模式,讓農民緊密融入產業鏈,分享利益鏈。
3.2 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 探索農業優勢產業龍頭企業的有效形式和運作機制,研究制定扶持企業發展的政策,在資金、貼息等方面對企業予以重點扶持,引導和幫助企業增加對基地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檢測設備、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投入,進一步促進企業做大做強。
3.3 大力推行優勢農業品牌創建力度 黨委政府、廣大企業主積極打造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依托當地的能人名人、龍頭企業和產業優勢,樹品牌形象,推產品銷售,創馳名商標,促進農業優勢產業可持續發展。鼓勵龍頭企業創新科技,以品牌產品提升農業產業化的質量。對于在技術創新方面做出知名品牌和商標的農業產業企業要給予適當獎勵,以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品牌創新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楊晉.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7(3):254-256.
[2]周曉斌.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分析[J].知識經濟,2017(2):19-20.
[3]謝春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業產業化的障礙性因素與發展思路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6(4):89-94.
[4]冷靜.農業產業化路徑選擇有關問題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6(9):22-23.
[5]張慶輝.我國農業發展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其對策[J].知識經濟,2011(10):84.
(責編:徐世紅)
作者簡介:張長青(1976—),男,江蘇泗陽人,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20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