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湯玥

摘要:在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雙創”)教培與“互聯網+”融合的現狀調查基礎上,在學校層面上,提出了高校優化“雙創”教培策略,即融入優質創業課程,提升“雙創”教培質量;開展高水平創業比賽,強化“互聯網+”創業思維;借助多方合作平臺,搭建學徒制“雙創”教育模式等。在學生層面上,大學生要提升“互聯網+”“雙創”思維,在“互聯網+”環境下組建優質的創業團隊。
關鍵詞:“雙創”教培;互聯網+;高職院校;教培策略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應屆畢業生的不斷增加,高職學生就業質量卻沒有很大的提升。為了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國家出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為響應國家的“雙創”政策,各高校的創培學院開設了“雙創”課程、強化產學研結合,為高職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支持。因此,在教學環節設計上,很多教師開始引入互聯網+教學授課模式,并積極探究“互聯網+”環境下“雙創”教育的科學方法。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高職學生的“雙創”項目缺乏創新,“雙創”能力劣勢明顯,優質創新成果少。同時,創培學院授課教師資源匱乏,地方政策扶持力度小等這些都是影響高職學生“雙創”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環境下的創培教育成為了高職“雙創”的重要探究課題。對“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創新創業的研究,不僅能夠優化高職“雙創”產學研結構,而且對緩解就業壓力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高職院?!半p創”教培與“互聯網+”融合的剖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高職院校“雙創”教育與“互聯網+”融合的狀況,本文對綿陽職業技術學院的8個專業(包括工、文、管理[]學科)的大三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實際發放問卷總數500份,回收可使用問卷490份,占總問卷數的98.00%。在有效問卷中工科專業生占40.30%,文科專業生占28.76%,管理科專業生30.94%。以上所有數據通過Excel進行整理分析。
(一)“雙創”教育實施效果
我校創培學院與就業指導中心開設多方位“雙創”課程,并不定期舉辦“雙創”論壇,積極引導學生抓住“互聯網+”的風口,為他們的創業之路答疑解惑。根據調查,得出以下結果:
(1)有創業想法的學生數在增加。60%的學生認為,第3學期開設48學時的創業培訓課程不足以讓其對創業之路有很大的提升。這從側面上反映了2020屆學生大部分有創業熱情,而且有創業想法的比去年高了10.6%。由此可見,通過“雙創”教育和相關政策的指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會選擇創業來實現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小目標”。
(2)選擇互聯網創業的人數在增加。隨著“互聯網+”產業的不斷推進,高職學生根據自身專業技能、地域及興趣、領域及創業資金少以及互聯網行業創業風險較低等因素,絕大多數大學生創業項目開始向互聯網相關行業傾斜。圖1給出了近四年來從事互聯網相關行業創業人數情況。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以互聯網+傳統行業的新型模式必定是高職學生“雙創”之路的首選。
(二)“互聯網+”在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近幾年,學院大力推進在線課堂及專業資源庫建設,并花巨資引入超星平臺,促進傳統教學改革。學院建立專門的教學資源庫,該資源庫包含了全校80%左右的課程,省級及以上精品課程覆蓋率超過20%,這使學生的學習不局限在課堂,課下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選擇不同的精品課程進行學習。當今互聯網+教育模式正在融入現代教育,合理優化、分配教育資源,并將逐步替代應試教育。
(三)對“互聯網+‘雙創”人才所具備能力的分析
問卷調查方式采用的是李克特5級評分法,評分標準分為特別重要、比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以及不重要。調查內容涉及知識技能、管理技能、溝通表達、執行力、個人特質和戰略規劃能力等方面。通過李克特評分法得出,在知識技能方面,產品設計能力和用戶數據分析能力是特別重要的;管理能力方面組織協調能力和凝聚力提升能力是特別重要的;在溝通表達交流方面,商務拓展能力和演講能力是特別重要的;在執行力方面,創業意識和目標性是特別重要的;在個人特質方面,特別重要的是創新思維、堅忍不拔和渴望成功;戰略規劃能力方面,特別重要的是風口把控能力、行業趨勢判斷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由此可見,創業成功不僅僅靠一兩種能力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一個團隊中有不同的人分工合作、多管齊下。
三、“互聯網+”環境下的高職院校“雙創”培養策略
(一)融入優質創業課程,提升“雙創”教培質量
整合線上線下“雙創”教育資源,促進優勢互補,并開設面向不同專業、年級的與“雙創”相關的課程,必要的情況下,可開設一些必修課。實際教學環節可以引入網上優秀課程,比如中國大學MOOC網上的《創新創業務實》、《創新、創業與創客思維》和《大學生科技創新課程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搭建創新思維教培場地,建立與專業核心課程相融合的創新思維訓練課程體系,將“雙創”教培課程充分融入到學科教育中,探索創培教育發展模式。
(二)開展高水平“雙創”競賽活動,大力推進優質項目成果轉化
學校應定期開展“雙創”競賽活動,包括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TRIZ杯”大學生創新方法大賽以及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等[1]。學校不斷鼓勵與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到“雙創”競賽中來,為參賽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并協助學生團隊進行資源整合,通過精細化的項目打磨,來推動參賽作品的質量不斷提升[1]。在獲獎作品中選擇具有投資風險小、推廣難度小、市場認可度較高的項目進行成果轉化。
(三)借助多方合作平臺,搭建學徒制“雙創”教育模式
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成果轉化,需要搭建一個政府、企業、學校和個人多方合作平臺。政府加強與高校的聯系,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激勵政策,鼓勵高校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支持高校創業項目,為高校提供便利的制度環境。政府和社會鼓勵“雙創”活動和項目也為高職學生提供了適宜的“雙創”文化環境。以高校為中間環節,企業與學校加強溝通,學校將優質項目進行路演宣講,由企業進行指導和風投,促進優質項目成果轉化。同時,利用企業內部研究課題、社會公益創業項目等吸引高校學生參加,幫助大學生將創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2]。將學校自身優勢與互聯網+“雙創”相結合,因材施教,結合本校優勢專業,進行創業指導。以高校為中心,成為連接學生和企業,政府溝通的平臺,通過對于社會需求的了解,聯系社會實際需求,提升自身專業水準,通過理論知識+實踐+創造,來適應社會的需求和發展。
四、“互聯網+”環境下的高職學生“雙創”素質培養策略
(一)“互聯網+”環境下優質創業團隊的組建
“互聯網+”創業環境下,高職學生應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雙創”競賽、發明創造和創業實踐活動。一方面要積極參加以“互聯網+”為主題的大學生創業論壇、大學生創業規劃大賽及優秀創業作品路演宣講活動,以激發創業團隊成員的創新動機,并不斷培養他們的“互聯網+”創業思維及創業基因[3];另一方面積極申請創業項目和專利,將科技發明和專利轉化為創業成果。通過集體活動和項目轉化,促進高職學生與社會企業之間的交流,提升創業團隊成員市場分析能力,創新創業的定位與運營等能力。
(二)“互聯網+”環境下的高職學生能力培養
一個優秀創業者,不可能具備所有的優質的創業能力,但是他必須具備凝聚力提升能力凝聚力提升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這兩種能力才能引發群體效應,才能促成高職學生創業者整體競爭力的提升[4]。凝聚力提升能力不僅是創業者所必須具備的,更是各企業領導人所要必備的;組織協調能力體現在在關鍵重大問題上能夠組織各個團隊成員分工合作、協調各成員之間的問題以及跟蹤項目進度,從而優化團隊凝聚力。創業者應積極組織團建活動,通過集體活動、企業文化標識打造、團隊精神激勵的方式提升員工積極性,同時,要學習管理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團隊管理中,使其理論與實踐結合。當然,還有知識技能、管理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執行力和戰略規劃能力等都需要高職學生在創業之前需要重點培養的。
參考文獻:
[1]沈陽建筑大學, 融入雙創課程開拓創新思維參與雙創活動提升綜合素質[EB/OL].http://www.sjzu.edu.cn/info/1012/102792.htm
[2]中國社會科學報,淺談海外創新創業教育[EB/OL]. http://ex.cssn.cn/zx/bwyc/201912/t20191223_5063208.shtml
[3]李潔, 趙慧, 沈麗, et al.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創業能力提升[J]. 青年時代, 2017(11).
[4]許迪. 基于“互聯網+”的高職生創業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7(4).
作者簡介:
李坤(1989.03-),漢,男,安徽阜陽,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信息技術、創新創業管理。
基金項目:
2019年綿陽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項目(MZJZC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