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高考改革下,教師要轉變傳統復習模式,從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復習轉變為學生為主體的建構式復習,從培養零碎的知識獲取能力升級到培養深層整合思考分析的能力。歷史一輪復習是高考復習中最重要也是用時最長的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復習中逐漸形成系統知識時空網絡,構建學科知識框架。今年,一輪復習轉變為網絡課堂的授課方式,教師在實踐中探索有效的網絡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以每周的教學進度作為完整復習任務,教學中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吸引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自主的學習。
關鍵詞:高考一輪復習;高中歷史;網絡教學
高考歷史復習是教師有規劃的引導學生構建歷史知識體系的工程。一輪復習是高考復習中最重要也是用時最長的階段。學生做好一輪復習,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二輪、三輪復習。新高考改革后,高考發生重大的變化,成為“以課程標準知識體系為依托,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以正確價值觀為指導,以關鍵能力為基礎的分截、整合重構的結果”。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從聚焦知識的梳理轉為聚焦思維的訓練,從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復習轉變為學生為主體的建構式復習,從培養零碎的知識獲取能力升級到培養深層整合思考分析的能力。
2016年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強調推動教育信息化戰略發展,“尤其是把課程改革放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來設計和推進,聚焦教育改革發展中困擾教學、管理的核心問題和難點問題,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和管理模式創新的過程中,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務高素質人才培養和深化改革”。未來教育的發展是朝著網絡信息化的方向發展,體現教師差異性教學和學生個性化學習。教育部明確要求各級各類學校春季延遲開學,并提出在延期開學期間要積極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教學,確保“停課不停學”。教育信息化的時代提前到來,教師的教學工作重心也從課堂教學轉變為網絡教學。
歷史一輪復習課的傳統課堂,往往采取“教師復習知識點講述+學生課堂講練+課后作業”的復習模式。教師梳理時空線索,講解高考知識點,通過課堂練習幫助學生發現復習盲點,課后布置練習鞏固知識。但這種教學模式明顯不適合于網絡教學,如何利用網絡教學來進行高考一輪復習?在線上教學開展四周后,教師和學生們逐漸適應了這種新的教學方式,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困惑。筆者對福州地區82位高中歷史教師進行問卷調查。
一、 線上教學中,教師集中反映的問題
(一)軟件使用生疏,取舍困難,無法形成線上教學的有效模式
網絡教學是未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給各學科都注入了強大的活力,“現代教育技術中便利而博大的信息存儲技術,為多領域、多學科、多種類的教學材料的編輯運作提供了條件。”老師被迫成為線上主播,很多老師都還沒有做好網絡教學的準備。雖然大部分老師可以熟練使用PPT等教學軟件,但對線上軟件應用和網絡環境下的技術手段還是很生疏,不適應。面對眼花繚亂的各種線上直播和通訊軟件,如騰訊QQ極速課堂、希沃易課堂、智學網、釘釘等,難以取舍,無法制定出適合本校學情的網絡教學模式。
(二)師生互動不足,教學變成滿堂灌,學生的主體地位削弱
網絡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采用直播或是錄播等教學形式,由于網絡教學受到軟件和硬件的限制,課堂經常成為老師的“個人秀”,似乎又回到原來那種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缺少師生和生生的互動,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體現。學生每天從早到晚的學習,身心俱疲,精力也不集中,嚴重影響了一輪復習的效果。
(三)教學計劃和實際進度有較大差距,網絡教學沒有形成系統復習模式
很多教師都是臨時啟動網絡教學模式,往往只制定了單課的教學目標和復習內容,并沒有制定系統的一輪復習教學計劃。這種情況導致教師在網絡課堂直播時進度不好把控,忽快忽慢,教學計劃和現實進度出現差距,影響了復習任務的完成。
(四)作業反饋不及時,無法及時了解學情
學生居家學習,心態難免比在校放松,作業情況往往存在遲交和缺交現象,作業的完成質量得不到保證。高中歷史作業不僅要完成相關復習內容練習,還需要通過文本閱讀、繪制時空圖等方式來鍛煉歷史的思維方式和培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如何落實學生作業任務的完成,如何有效地檢驗學生復習程度成為困擾教師的難題。
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相比,有其獨特的優勢:線上課程內容密度大、知識點可以講解到位;過程精煉、沒有多余的語句;學生可反復觀看使用,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進行個性化學習;教師可選擇更多的技術手段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激發教師教學的熱情,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我們要盡量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集合教師集體智慧,制定一套適合校情和學情的高考一輪網絡復習模式。本課題組老師在網絡教學方面進行了實踐,并總結歸納出簡單易行的網絡教學模式。
二、 基于校情和學情,探索網絡教學有效模式
(一)結合集體力量備課,精確定位,抓住復習重難點
課題組明確一輪復習的目標:夯實基礎知識,逐漸形成系統知識時空網絡,構建學科知識框架,在教學中,要求教師能從總體上把握教材,引導學生抓住主干知識,理清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線索。
網絡教學的備課最重要的是關注學生需求。現在全面進行網絡教學的情況下,學生一天至少要上4個小時以上的在線課程,加上回看、做作業等在線時間均超過8小時,這對學生而言是個極大的負擔。在集體備課時,我們認為網絡教學的主要功能在于組織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主動性,激勵并指導學生開展自主而有深度的學習。高考一輪復習中,課堂內容要精簡,40分鐘的課堂,教師授課不超過25分鐘,留給學生思考和反饋的時間。
一輪復習采取通史下小專題的復習方式,回歸課本,梳理時空線索,明確主干知識點,回扣教材內容。以先秦史為例,將先秦史內容對照教材,包含:必修一政治史的“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必修二經濟史的“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業的發展”“商業的發展”,必修三文化史的“百家爭鳴”“早期科技與文學藝術”“漢字的起源演變”等知識點。
課題組準備用一周時間(4節課)完成先秦史的復習。進度安排為第一課時:前秦時期的經濟——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第二課時:先秦時期的政治——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第三課時:先秦時期的文化——從學在官府到百家爭鳴;第四課時:先秦時期總結歸納。每節課要求目標明確、主題鮮明,關注核心概念的理解和突破,將學科核心素養的理念蘊含其中。
(二)推送復習資源包,引導學生明確下周復習內容
在高考一輪復習中,學生的知識點都已經學過,但每個學生知識點缺漏各不相同,要找出大部分學生共同的知識薄弱點。教師在周末時間里將下周復習內容制作成復習資料包,上傳到QQ班級歷史學習群。學生依照復習資源包中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復習資源包中包含了微課、課件、文本資料以及網絡材料的推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進行知識的喚醒和建構。以先秦史為例,作為第一份復習資源包,里面包含了一份高考一輪復習學法指導的微課,引導學生明確一輪復習的目的,就是要將零散的史實進行系統的整合。這種整合并不是簡單的時序的排列,而是形成縱向和橫向的立體歷史知識體系。利用微課,學生初步了解本階段的復習計劃,嘗試自主復習。資源包里除了相關的復習資源外,還有一份作業,學生在自主復習后,要提交一份周末作業,繪制先秦三維時空坐標圖,并上傳到QQ作業中。
(三)根據學情,明確每節課的教學復習目標
教師在備課時,根據學生上傳的知識坐標圖,發現學生混淆的時空點,明確下周復習課的重難點,設計教學內容。以先秦史為例,教師在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對西周的井田制、春秋戰國的小農經濟的概念理解不清,對郡縣制的時間出現混亂,對西周分封制下的諸侯國分布沒有正確的空間概念,這些知識點在下周的教學中都將作為教學難點,向學生進行重點講解。
(四)精選作業內容,嚴控作業時間,積極及時反饋
課題組認為線上作業內容要精選,既要有基礎性的作業,也要有趣味性的作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想法可以表達。全年段統一進度,每天作業時間不超過30分鐘。一般做法為:一份電子文本,包含文本閱讀,用時約為5分鐘;一道材料題,用時約15分鐘。問卷里布置一份12道選擇題,用時約8分鐘。以先秦史為例,教師布置了12道基礎選擇題外,另外布置一道趣味性的題目:秦惠文公即位后,公子虔等人借機告發商鞅謀反,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如果你是商鞅,此時寫文章以自辯,你會如何寫,要求字數280左右,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學生的創作熱情就很高,為商鞅進行辯護,教師將其中優秀作品在QQ群里進行交流,更是引發大家創作的熱情。
教師利用QQ群的作業布置和提醒功能,即時布置作業,學生在課后按時完成。學生有疑問的地方可以通過QQ和老師溝通。在學生完成后,教師批改,對于完成質量特別好的同學,在QQ群中進行表揚和鼓勵;對于沒有及時完成作業和作業完成質量較差的同學,教師要私下溝通了解情況,糾正錯誤。教師將作業情況進行整理,學生普遍完成不好的題目,會在最后一節歸納總結課中集中講解。
這種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的網絡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學情出發,認真準備,以每周的教學進度作為完整復習任務,教學中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吸引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自主的學習,構建歷史知識的時空框架。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教學會逐漸成為教師教學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網絡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也發生變化,“教師以信息資源的角色成了學生建構自身知識的腳手架。學生在學習中漸漸擺脫教師,以自我為中心開展學習活動”。在網絡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改變學校日常教學的習慣,調整“教”與“學”的時間分配,將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放在重要位置。教師要精心設計包括課前、課堂、課后的學習任務,課堂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觸發學生的學習思考,讓學生感到自己是活動的主體,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教學過程要特別關注學生,采取多種途徑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促進學生間的交流互動。未來已來,高考復習的課堂也要吸納新的信息技術手段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
參考文獻:
[1]中國高考報告學術委員會.試題分析歷史[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19.
[2]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研究[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7.
[3]王泳.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現代教育技術研究[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2.
[4]高茂軍,王英蘭.核心素養引領下的課堂教學革新[M].天津:天津出版傳媒集團,2018.
作者簡介:翁瑩,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外國語學校。
福州市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智慧教室環境下中學歷史項目化學習研究,課題編號:FZDJ2019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