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錚雯 劉金福 黃昱
摘要:本文選擇泉州灣濕地作為研究區域,應用多種指標體系對泉州灣地區的濕地生態系統安全進行分析與評價。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泉州灣濕地資源狀況、環境質量以及社會經濟指標等評價指標的權重,對泉州灣濕地1988年、2008年和2015年的生態安全進行評分。結果表明,泉州灣濕地1988~2015年的生態安全得分不斷增加,泉州灣濕地的生態安全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損害,生態系統不斷惡化。
關鍵詞:泉州灣濕地;生態安全;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X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20)05-0-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5.129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Quanzhou Bay Wetland
Zhou Zhengwen 1,3,Liu Jinfu 1,2,3,Huang Yu1,3
(1.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65002,China;2.Cross-strait Nature Reserve Research Center,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65002,China;3.Key Laboratory of Ecology and Resources Statistics of Universities,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65002,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wetland in Quanzhou Bay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area, and various index systems are used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wetland ecosystem safety in Quanzhou Bay area.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the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evaluation of the resources status,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of quanzhou bay wetland,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quanzhou bay wetland in 1988,2008 and 2015 was sco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score of Quanzhou Bay Wetland from 1988 to 2015 is increasing, and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Quanzhou Bay Wetland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damage, and the ecosystem is deteriorating.
Key words:Quanzhou Bay Wetland;Ecological security;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現今濕地生態安全已經成為濕地保護與研究不容忽視的主題,當代人類在改造自然提升社會經濟的同時,給環境帶來巨大破壞,造成生態功能退化。近30來,我國廣泛開展濕地科研活動,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效:目前學界最常應用的是左偉[1]提出的PSR模型;郭斌等[2]對銅川市的生態安全評價提出了模糊多層次評價模型;程硯秋[3]對10個省級城市運用主成分分析模型進行了分析;郭敏[4]提出了經濟、生態、社會等因素構建的濕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等。由于泉州灣濕地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獨特的地理條件,可以調節局部氣候,為動植物提供棲息地,維持生物的多樣性,同時還位于沿海開發區具備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一旦遭到破壞,損失極其巨大。因此,本文選取多種指標體系對泉州灣濕地1988年、2008年和2015年的生態安全進行評分,以期望為泉州灣濕地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建設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泉州灣位于福建東南沿海,地理位置位于24°51'21''~24°48'50''N,118°46'30''~118°46'50''E,其中濕地面積占據區域面積96%以上。泉州灣河口濕地保護區是省級自然保護區,以泉州灣河口為主體,全區總面積794.64 km2,主要保護對象是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紅樹林、珍稀水禽、中華白海豚和中華鱘。
2 研究內容及方法
2.1 層次分析法
構造出層次結構模型,將各層中兩兩元素進行比較,構建判斷矩陣A。對判斷矩陣A中元素aij進行兩兩比較,根據其重要性確定比較值,參考標準如表1:
2.2 加權綜合指數法
具體指標層如表2所示:
其中,EI為生態安全評價得分值;Wi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值;Ii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指數值。
3 ? 生態安全評價與總結
運用加權綜合指數法,將各個評價指標疊加得到最終的生態安全評價得分,分數越低安全狀況越好。最終,1988年、2008年和2015年泉州灣河口濕地的生態安全評價得分為0.3608、0.60004和0.7129,從年平均增長速率來看,1988~2008年為1.2%/年,2008~2015年為1.61%/年,泉州灣河口濕地的脆弱狀態在加劇,生態環境脆弱性在不斷地、快速地往壞的方向發展。但也還是有挽救的可能的,因為2015年的得分距離下一個等級還有一段距離,在此之前,必須加大對泉州灣濕地的保護力度。
參考文獻
[1]左偉.基于RS,GIS和Models的區域生態環境系統安全綜合評價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2.
[2]郭斌,任志遠.RS,GIS支持下的城市生態安全動態研究——以西安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3(10):64-70.
[3]程硯秋,遲國泰.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生態評價模型及其應用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1,19(3):182-192.
[4]郭敏,侯淑濤.濕地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今日科苑,2008(6):187-187.
收稿日期:2020-03-05
作者簡介:周錚雯(1994-),女,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資源環境與統計。
通訊作者:劉金福(1966-),男,漢族,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森林生態學、生物統計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