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雄隨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應該擺脫大而空的教條,從學生生活的全方位對其進行道德教育,使學生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品德。新課改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合作與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和目的,使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學會創新交流,學會分享成果。
關鍵詞:生活;有心;有愛;有德;有用
一、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做有心之人
首先,要培養學生關注國內外大事,尤其要關注國內大事,如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重大方針政策、國家的重大建設項目、重大事件等。這類事件可以通過收聽廣播、收看電視、閱讀報紙雜志等手段收集,也可以通過瀏覽互聯網、參與集體學習和討論來了解。
其次,要培養學生關注本地實際。本地實際主要指本地有關部門做出的重大決策和本地發生的重大事件,如舊城改造、重大工程建設以及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其他問題等。此外,搜集方式可以是關注本地媒體報道、參與社會調查和參觀訪問。
再次,要培養學生關注身邊小事。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善于把身邊的小事與熱點問題聯系起來,從中認識和體驗所學知識,進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這類事情的范圍相當廣泛,如炫耀名牌可以引發我們對“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問題的大討論;網絡成癮可以引發我們對“什么是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問題的思考,“超級女聲紅遍大江南北”可以喚起我們對“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問題的探討。
二、引導學生感悟生活,做有愛之人
初中生正值青春萌動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都正處于幼稚向成熟轉化的過程。在這個時期,他們的成人感已經開始確立,獨立意識迅速發展,對自尊心有了強烈的要求。如何糾正學生的心理偏差?道德與法治課應該告別生硬的說教,回歸生活,關注生活,指導生活,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做一個有愛之人。
挖掘疑點,點燃熱情。教師要鼓勵學生到生活中去探索、去發現、去質疑、去釋疑,發表各種見解,點燃思維之火,流露真情實感。
創設情境,激發熱情。愛因斯坦說過,“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課程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若能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具體的情境設計,如小品、歌曲、詩歌、故事、漫畫、案例、錄像、游戲、演講賽、辯論賽、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那么學生的愛國、愛家、愛自己、愛他人之情便油然而生。
總結反思,共筑熱情。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源頭活水,生活中教學的資源無處不在,但生活又是紛繁復雜的,面對生活,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學會感悟,學會反思。
三、引導學生理解生活,做有德之人
首先,從教師入手,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不言而喻,在學校生活中,教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人也曾說過:“你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你就得是什么樣的人。”因此,為人師表要落到實處。教師要處事公正,是非分明,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對應該承擔的責任要敢于承擔,工作踏實認真,不弄虛作假,讓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從學校入手,學校要營造良好的品德教育環境。硬件上學校要在校園的適當位置貼一些內容健康、形式新穎的標語、圖畫,在校園內醒目的位置建立校訓牌,裝飾校園景點,加大綠化面積,開展諸如“創建美麗環境,愛我美我教室和宿舍”的征文比賽和攝影比賽,創建一個“時時受教育,處處受感染”的德育環境。軟件上學校要制定一些合理合情的規章制度,結合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開展一系列的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加強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的互助合作,培育出團結、誠信、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校風。
再次,從家庭和社會入手,積極尋求家庭和社會的支持。作為整體系統結構中一個子系統、一個組成因素,道德與法治課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整個系統結構中各種成分之間的協調統一。所以,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積極尋求家長的支持,利用社會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避免課堂教學與家庭教育相沖突或將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從社會生活中孤立出來的做法,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實效性。
四、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做有用之人
道德與法治來源于生活,最終又要服務于生活。新—輪課改彰顯了這樣一個重要理念:從生活中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生活中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所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尤為重視學生的行為習慣、團隊精神、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等是目前道德與法治課的最終目的。俗話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給學生充分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實踐和探究的機會。
生活實踐,行是知之始。教師要認識到實踐環節在本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和地位,增強社會生活實踐意識,把教材中針對每一課內容提出的實踐活動盡可能地安排在教學內容中,或根據實際另選課題,創造性地組織學生走進社會生活世界,努力打通書本和生活的通道,把課堂知識學習和社會體驗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經風雨、見世面,體驗生活,體驗社會,從而促進知行統一,造就學生的生活本領。
生活探究,知是行之成。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合作與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舉止和熱情,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和目的,使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學會創新交流,學會分享成果。例如,在學習“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中,讓學生進行“公民的納稅意識”調查,搜集自覺納稅和偷稅、欠稅、騙稅、抗稅的典型事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努力使道德與法治課教育洋溢生活的氣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不僅有利于本課程的發展,也有利于增強道德與法治課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還可以滿足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國家教育委員會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3]葉瀾.讓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