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凌 周文彬
2011版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善于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吳忠豪教授也談到:“語文課不是教課文,而是引導學生用課文來學語文。”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會運用語言文字,通過閱讀教學達到學生會寫作文的目的。
目前小學語文閱讀與作文現狀不容樂觀。糾其原因一是閱讀教學目標面面俱到。其二教材的編排是以人文主題組織單元教學,教師以人文主題組織單元教學時,更容易“得意忘言”。教師學生投入精力多,收獲甚微。
其實作文真正的功夫不在這兩節寫作課上,而在“寫”之外,即在于從閱讀課的汲取,在于課堂之外的生活體驗與練筆之中。本文是在習作主題式教學模式下只就閱讀課方面,強調的僅僅是課文與課堂,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發掘出來有助于作文的元素。
習作主題式教學模式下探討閱讀課文里藏有多大、多深、多廣的“作文功夫與寶貝”。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淘取寶貝,豐富寫作素養來提升作文功夫呢?下面以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二組閱讀教學為例,從幾個方面談談我們的做法。
一、從閱讀中,體味作者內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教師在預設教案時不僅要圍繞文本內容緊扣“趣”字,而且教學方式上也應要體現“趣”字,從而營造一個快樂的氛圍。
《冬陽》(簡稱)先從課題入手,了解“冬陽”“童年”“駱駝隊”.三個并列詞語的意思,然后說說讀了課題的想法。這看起來不相干的三個詞,其實學生會聯想冬天的太陽、緩緩行進的駱駝隊和感受到節奏感、語言美。學生對課文有閱讀期待,閱讀興趣就會被激發起來,從而激發孩子的寫作欲望。
二、從閱讀中,習得課文寫法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老師的職責就是引到學生讀懂課文,理清思路、結構及寫法。《冬陽》以“駱駝隊”為線索,按時間推移的順序,回憶了童年四個片段:⑴冬天“我”看駱駝咀嚼樣子;⑵“我”和爸爸談鈴鐺的事;⑶冬春之交“我”想為駱駝剪肚皮下的皮毛;⑷“我”問媽媽夏天駱駝去了那兒。
帶著這樣的問題反復品讀、領悟,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及文章結構,學生逐步接受了總(倒敘)—分(具體)---總(回到現實)的寫法。這樣工整的結構和規范的寫法,非常適宜初學者學習與模仿。
三、從閱讀中,領悟表達方法
專家指出:語文老師就要引導學生去關注課文中高質量的語言表達,發現這些差異,才能縮小學生與課文語言的距離,引導學生不斷接近高水平語言的表達。
(一)五下課本《駱駝》P 27 看它們咀嚼的樣子——神態描寫
(二)駱駝脖子上系鈴鐺的對話 -- ---語言描寫
(三)春天想剪駝毛,追問夏天駱駝去哪---心理活動,語言描寫
這些教參上提示了表達方法有特點的句子,就是細節描寫可作為教學訓練重點。這樣授之以漁的訓練,學生才能自覺運用學到的方法訓練。
四、從閱讀中,多途徑豐富“趣”味語言
(一)標記、熟記“實用句群”
《新課標》中有一句話,“多讀書,多積累,在語言文字的運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言的應用規則”。一篇課文除經典語句外還有大量平實的句段。
特別是那些描寫與孩子的生活場景相近的句段。注意不是指華麗的、用語工整、含義深刻的佳詞妙句,而是指通俗易懂的,充滿生活氣息,接近孩子們生活及認知水平,比較接地氣的,容易接受或引起共鳴的,筆者特稱之為“實用句群”。一般來說非常適合小學生學習、借用、套用和借鑒。在平常的生活中、作文中,他們用得上,用得省事,用得巧妙。
(二)仿寫、改寫、擴寫
引導學生閱讀精彩段落,并不是讓學生簡單利用閱讀進行習作抄襲,而是要引導學生會借鑒的方法。P 29如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復返了……【直接抒發對童年留戀句子。】
(三)主動積累有新鮮感的詞句。
可以抄一遍、抄兩遍。學生不是有詞語積累本嗎?讓學生自主積累詞語的方法才是最人性化的。久而久之學生會養成一種習慣。
(四)創設一個新的語境,組成“麻辣串”,逼著學生重新建構話語。
學生主動運用課文中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就會產生語言的同化現象。
(五)獎勵活學活用“最近所學新詞”
語言的實踐活動不是只有寫作文時,它延伸范圍很廣。閱讀課上的組詞、詞語搭配、寫話答題、小練筆、口頭回答問題,以及日常交流,都是練習語言的好機會。
總之,在閱讀中,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積累語言,吸取營養,“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一直堅持,從而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學生語言必然實現質的飛躍。那種來自兒童生活的童言童語必將鮮活、具體、富有生命力,具有童真童趣。
五、從閱讀中,遷移、梳理趣意
從看到駱駝咀嚼樣子,引導學生聯想到童年生活中某個記憶猶新的場景。從《發現》喚起他們童年里自以為一次了不起的發現,從《祖父》聯想到自己曾玩耍過的一個美好的地方……
學生在學課文時就感知了“什么是有趣的事呢”即是指那些童年時足已引起我們的好奇或引起我們喜愛的事 .此時老師順勢講解,闡釋童趣,使之完整、規范理解,即凡是童年時經歷過的事。不論意趣、情趣、樂趣、傻趣……都是趣事;孩子們的世界真實可愛,純樸善良,只有孩子特有的想得出,做得出,且他們樂此不疲的都是趣事。及時幫助梳理“趣”:
(一)意趣。童年時的探索、發現、刨根問底,雖然稚氣可愛,可反映了你希望了解外界奧秘的求知欲望,是一種“意趣”。
(二)情趣。童年時的你,天真可愛,極富情感,對父母的親情、對伙伴的友情,同樣很有趣,是一種“情趣”。
(三)樂趣。童年與歡樂應該連在一起。愛玩、尋開心是你的特點,所以常會有許多尋開心的“樂趣”。
(四)傻趣。你常會做傻事、蠢事,鬧出種種笑話,“小災難”“小傷害”,即使當時流淚了也不傷骨,這種“傻趣”也往往最能反映你純真的心。
簡言之,在習作主題式單元教學下 ,從閱讀課文中探究“作文功夫”的做法,就是教師只憑借一本課本、一張嘴,用最簡單的方法就可以獲得較大效益的。(當然,如果配上信息技術,效果更佳。)按習作主題式思路組織教學,語文只會越教越簡單,作文也會越學越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