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彤
摘? 要: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時至今日,除了由他整理或傳述的《易》《書》《詩》《禮》等典籍外,在他之前的文獻幾乎全都散失了。所以說,我國傳統文化根基的形成大大受惠于孔子。于我而言,既是一名語文老師,又是一位班主任,我更有責任和義務在講授《論語》時,將其巨大的德育價值發揮出來。
關鍵詞:論語;孔子;德育智慧
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時至今日,除了由他整理或傳述的《易》《書》《詩》《禮》等典籍外,在他之前的文獻幾乎全都散失了。所以說,我國傳統文化根基的形成大大受惠于孔子。他被譽為“萬世師表”,是著名的教育家,作為記錄他和弟子言行的著作《論語》自然是育人智慧的錦囊妙著。于我而言,既是一名語文老師,又是一位班主任,我更有責任和義務在講授《論語》時,將其巨大的德育價值發揮出來。
一、“我很差!我很怕!”
莊子言曰:“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對所有人來說,這都是一個事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每一個人都注定要用有限的生命,來面對廣闊無垠的知識海洋。任何人都有知識的盲點,但很多學生卻沒有自信面對而畏葸不前。那么,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無知呢?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
“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子張》)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孔子告誡我們,一個人的聰明不在于他比別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承認自己的無知。孔子說:“對那些不念叨‘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不知道拿他怎么辦!”當學生急于求法的時候,往往也正是他正視某種無知并且力圖解決問題的時候。這個時候,需肯定、需鼓勵。但在求法的過程中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面對學生犯錯誤,要告誡他:不掩飾、必糾正!否則,“小人”無疑!
因此,對于不自信的學困生,我們的引導思路應該是“正視自己——踏實行動——拒絕自欺——拒絕欺人”。
二、我只學習,不需朋友!”“我很孤獨,沒有朋友!”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子曰:“樂多賢友。”(《論語·季氏》)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
“友”是人倫中重要的情感所在,是成長的精神養料所在。告訴那些只顧埋頭自學,從不過問同學的學生:交友可以輔助自己的“仁德”,增進德行;可以獲得快樂;可以擁有“利器”,成就事功。但是,交友是要有標準的,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呢?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這句話意思是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結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寧缺毋濫的交友觀不應是孤獨情緒催生的悲觀原因,反而應該引導學生:慶幸自己的身邊沒有損友。當學生因封閉自己而獨來獨往時,因喟嘆朋友少而孤獨落寞時,因同學間瑣事而心煩意亂時,我想這段話足以解答他的困惑,指明交友的方向。
三、他是個成績好的“壞學生”!
《論語》所講的“學”有特殊的含義,不只是指學習關于自然、社會的知識和技能,而主要是指人格修養。孔子主張“德育”必須先于“智育”,但是,現實情況卻是我們經常會遇到許多成績很好,但為人很差的學生。
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這兩句話強調了“德育”先于“智育”的觀點,具體到如何對待父母、年長者、朋友、大眾。一個人只有做到了對待父母孝、對待年長者敬、對待朋友誠、對待別人仁,再說學習禮樂制度和文化知識的事情。的確,培養一種健全的人格不僅需要教授先進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需要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就這種意義上說,孔子的育人智慧值得我們好好地借鑒。
參考文獻:
[1]秦玉清.《論語》中的教育智慧[J].當代教育科學,2003,000(017):29-30.
[2]張冰洋.感悟《論語》中的教學智慧[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00(006):57-5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