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軍
【摘要】“前概念”在科學概念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學前概念是科學概念學習的基礎,若離開前概念談概念教學,勢必如同空中建樓閣,學生無法建立正確的科學概念。基于前概念的科學概念教學設計模型由五個環節構成,分別是情境喚醒、暴露導出、思辨修正、探究刷新、應用夯實。
【關鍵詞】科學前概念 科學概念教學 設計模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該過程是在改造和重組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對新信息的意義建構。學生對所學新知所擁有的知識、經驗、觀念和見解,一般稱之為“前概念”。“前概念”在科學概念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學前概念是科學概念學習的基礎,若離開前概念談概念教學,勢必如同空中建樓閣,學生無法建立正確的科學概念。
小學生科學前概念往往具有情境性,帶有較濃的感性色彩,學生的科學前概念主要來自日常生活經驗,憑借自己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直覺認識,如平時看到地面、河面等都是平平的,在學生的頭腦中認為地球是方的,因此,學生在學習地球的形狀時的前概念是:地面是平的,地球是方的。小學生的前概念具有屬己性和多樣性,由于學生個性化的存在,導致不同學生對不同事物現象有獨特的見解。小學生頭腦中的前概念還具有頑固性,小學生的前概念來自長期的生活感知與積淀,可謂根深蒂固,一時之間是很難改變的。小學生的前概念處于一種“前運算”階段,有的理解比較簡單膚淺,有的是憑空猜想出來,有的甚至是一些錯誤的見解。
基于小學生科學前概念的各種特征,根據前概念對學習所具有的不同影響,以及轉化為科學概念的難易程度,前概念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學生已經掌握的基本的知識和學習經驗,與科學概念比較相近,對新知的學習具有正面影響,為新概念的建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類前概念有助于科學概念的轉化。另一類是指學生頭腦中的一些非科學性的概念,學生的觀點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對新概念的學習具有負面的影響,學生容易以假亂真,不利于新概念的建構,不容易轉換成科學概念,此類前概念加大了教學的難度,教師需要優化教學手段和策略,設法在前概念與新概念之間架設有效的通道,為學生搭建概念轉化的支架,助力學生修正前概念,實現新舊概念之間的有效融合,促進新概念的形成。
基于前概念的教學是一種基于學生的立場,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最近發展區和知識經驗基礎的教學。科學概念教學應尊重前概念,建立完整有效的教學模型,提高概念教學質效。筆者在多年的小學科學教學中聚焦科學前概念,開展基于前概念的科學概念教學,建立起比較可行的基于科學前概念的概念教學設計模型,提煉出有效轉變科學前概念的教學策略。基于前概念的科學概念教學設計模型由五個環節構成,分別是情境喚醒、暴露導出、思辨修正、探究刷新、應用夯實。現以“鐵生銹了”一課教學為例,將基于前概念的科學概念教學設計模型作具體闡述。
一、情境觸發,喚醒科學前概念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育不再是傳授,更多的是一種激發和喚醒,喚醒是基于科學前概念的教學前提。前概念具有隱藏性,看不見,摸不著,平時沉睡于學生頭腦之中,要想了解學生的科學前概念,提高科學概念教學的效果,必須設法去激發點燃,以喚醒學生頭腦中的前概念,激活學生的科學思維。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和認知是相互作用的,學生的情感對認知活動具有動力、強化、調節等功能。積極的情感能夠引發學生態度體驗,可以觸發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夠喚醒學生的前概念。情境教學法正是基于情緒心理學,通過創設一定情緒色彩的場景,將科學內容融入具體情景,用生動形象的情境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達到對認知的推動與增效。情境觸發可謂一舉多得,既能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又能激活學生的潛意識,喚醒學生的科學前概念,為科學概念教學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鐵生銹了”一課時,筆者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最近,小麗遇到一件煩心事,她心愛的小刀不好用了,原因并不是小刀壞了,而是樣子變丑了。”筆者的話題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到底是怎么個情況啊?”學生一個個迫切地想要弄清楚個中緣由,筆者趁機出示了帶銹的小刀說:“瞧!這就是小麗的那把小刀,大家看看小刀怎么啦?”“銹了,小刀生銹了。”情境觸發了學生的大腦,調動了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看來,學生對“生銹”有一定的認識。情境觸發,喚醒學生“生銹”的科學前概念,使教師對學生認知狀況有了初步了解,為接下去的教學做好鋪墊。
二、暴露思維,導出科學前概念
前概念是一種潛藏于學生大腦之內的隱性的思維,教師無法直接進入學生的大腦。教師在激活學生的前概念之后,只有設法暴露其思維,將學生的前概念導出,使學生的思維顯性化,才能洞察學生前概念的具體狀況。
導出科學前概念旨在暴露學生思維,讓學生前概念可視化。導出前概念的方式有多種,有師生對話、操作演示、思維導圖等,師生對話是一種口頭交流的方式,教師通過提出科學問題,學生直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和想法,該方式適用于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操作演示是借助動作直觀呈現學生真實想法的一種方式,學生用表演的方式表達對概念的理解,該方式主要用于那些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思維導圖是學生以圖畫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表達前概念,圖文形式暴露出學生的思維,教師透過圖文可以發現隱藏在學生腦海中的觀念,該方式應用廣泛,具有普適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需要,采取適當的方法使前概念外顯。
例如,在教學“鐵生銹了”一課中,筆者用情境引入“鐵生銹了”的課題后,和學生展開了一段對話,通過對話進一步明晰學生“生銹”的前概念。“是啊,小麗的小刀生銹了,銹到底是什么?”筆者邊引導學生觀察生銹的小刀,邊向學生提問。甲生猜想說:“銹是黏附在小刀上的臟東西。”乙生猜測說:“銹是小刀上的鐵自己變成的一種新物質。”“同學提出的觀點貌似都有道理。”筆者邊點評邊追問,“如果是鐵變成了銹,那么鐵生銹的原因會是什么?”“小刀在使用時與其他物體接觸時被污染了,所以會生銹。”“小刀可能是受了潮才生銹的。”“鐵生銹或許和空氣有關系。”“許多東西都在空中,有的怎么不生銹啊?”學生各種各樣的回答暴露出他們對鐵生銹的前概念。簡短的師生對話,讓學生的思維得以顯現,使筆者對學生的前概念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師生對話是一種使學生前概念外化的最為經濟實效的方式。
三、引導思辨,修正科學前概念
科學概念的建立是認知完善的過程,是從認知沖突到認知統一的過程,當科學概念與學生前概念不一致時,就會產生認知沖突,此時的前概念就對學生的新概念學習產生負面影響。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化解認知上的矛盾沖突,以促進前概念轉化為科學概念,達到認知上的和諧統一,方能真正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
認知沖突的統一來自自主思辨和反復修正,這也是科學概念建立的不可或缺的步驟。學生在情境感知后,會將當前信息與已有觀念進行比照,當親眼所見的情景與自己原有認知觀念出現偏差時,學生便會展開思辨,有時思辨會有結果,能夠自我修正,有時思辨無果,學生不能自己走出認知誤區,無法糾正前概念。此時,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引導學生批判反思,引導學生修正前概念。在教學“鐵生銹了”一課中,筆者通過與學生的對話發現,部分學生對鐵銹以及鐵生銹的原因有爭議,筆者就繼續引導學生討論辨析,試圖使學生在思辨中修正前概念,找出鐵生銹的真正原因。
四、實踐探究,刷新科學前概念
“聽容易忘記,做容易理解。”科學概念的建立基于理解,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將前概念轉換為新概念,將新概念納入已有知識系統。前概念根深蒂固,輕易改變不了它,要完全改變學生原有錯誤觀念,需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活動,用大量的事實經歷去洗滌和改變學生固化的觀念,幫助學生實現新舊概念的對接融合,從而刷新科學前概念,轉變前概念,建立新概念。
“知識是寶庫,但開啟這個寶庫的鑰匙是實踐。”實踐探究是科學概念教學的核心環節,也是前概念轉化的關鍵階段,學生前概念是否完全修復,能否有效轉化為正確的科學概念,全看學生實踐探究的效果。實踐探究旨在為科學概念的建立尋求證據,學生通過親自觀察、實驗、操作等實踐性活動去尋找事實性證據,豐富科學概念的外延,為其內涵的提煉尋求支撐。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實踐的舞臺,引導學生展開多元化的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一次次實踐探究中不斷刷新科學前概念。前概念的刷新不是輕而易舉的,科學概念的建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耐心引導學生實踐探究,精心指導學生對實踐活動進行梳理反思,對實驗數據展開深入分析,歸納總結出實驗結論,提煉概括出科學概念的內涵。例如,在教學“鐵生銹了”一課中,為了幫助學生弄清鐵銹的形成原因,筆者設計了對比實驗,讓學生自己開展實驗探究,學生在實驗中探尋出鐵生銹的因素,從而建構出“鐵生銹與水和空氣有關”的科學概念。
五、應用內化,夯實科學新概念
華盛頓有一句名言:“讀書若未能加以應用,所讀的書等于廢紙。”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必經之路,也是科學概念教學的最終目的,科學概念只有在運用中鞏固消化,在應用中理解記憶,在應用中得以順應同化,方能內化到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體系之中。應用是基于科學概念教學模型的最終環節,建立起的科學概念若不運用,就仿佛一個農民耕地而不播種,是沒有任何希望和收獲的。
應用夯實科學概念,需要做到形式靈活多樣、層次具有梯度。在科學概念應用時,可以書面練習或動手操作,可以情境表演或游戲活動,可以獨立判斷或者小組辯論,靈活多樣的應用形式,既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概念的應用興趣,又能夠提高理解鞏固的效果。在科學概念應用時,要做到基礎應用與拓展延伸相結合,使得練習具有一定的難易梯度,富有層次性的應用增加了應用練習的選擇性,適應了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滿足了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例如,在教學“鐵生銹了”一課中,在學生探究出鐵銹的秘密后,筆者問學生:“小麗該怎樣防止小刀生銹呢?”引導學生應用生銹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幫助學生鞏固科學概念,形成科學概念網絡。“請同學們回家后對家中的一些鐵器作出防銹處理。”筆者還將應用延伸至課外,拓寬概念應用的廣度和維度,助力學生內化科學新概念。
前概念與科學概念如同此岸與彼岸的關系,要想成功抵達科學的彼岸,必須從前概念出發,構建有效的教學模型,乘著適合的模型之船,奮力劃向科學概念之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