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華
【摘要】英文報刊具有時效性和新穎性的特點,它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小學生時刻感受到世界各國最新政治、文化、科技和經濟的動態,而且還能夠讓小學生了解到世界各國的文化習俗及風土人情。
【關鍵詞】報刊閱讀 思維品質
一、引言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對英語學習尤為重要。英語課程應根據教和學的需求,提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英語學習資源。”二級目標要求:“嘗試閱讀英語故事及其他英語課外讀物。” 也就是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資源,用多種途徑來豐富學生的知識生活。報刊閱讀教學就是一種有效的英語教學輔助手段,它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且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時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字習慣和文化背景,了解各國風俗習慣,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識,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大有幫助。
二、英語報刊閱讀和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指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征。思維品質反映了每個個體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最權威的定義來自The Delphi Report:purposeful,self-regulatory judgment,a self-rectifying human phenomenon.即指學生在理解和表達語言的實踐活動中,通過預測、識別、比較、辨析、概括、推理等思維活動構建知識,形成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和情境性思維。
報刊英語就是報刊中所使用的英語,尤其指新聞報道中所使用的英語。從某種意義上講,報刊英語就是人們目前正在使用的、最新的、與時俱進的英語。英語報刊具有時效性和新穎性的特點,它不僅能夠讓小學生時刻感受到世界各國最新政治、文化、科技和經濟的動態,而且還能夠讓小學生了解到世界各國的文化習俗及風土人情。以中國日報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紀學生英文報·小學》為例,大致包含了“新聞袋袋褲,科學泡泡堂,奇妙世界,動物秘密,新新舞臺,開心工坊,故事地帶”等板塊,每個板塊都各有特色。報刊內容符合學生了解社會現實的需求,其多模態的內容也深受小學生喜愛。
下面以中國日報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紀學生英文報·小學》為例,闡述如何在小學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三、在報刊閱讀教學中提升思維品質的有效策略和途徑
(一)通過標題與插圖進行大膽預測, 活躍語言思維
在報刊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根據新聞的標題或配圖進行預測。學生先通過觀察思考,激活思維,再激活語言,表達各自的觀點,實現語言的真實運用。
1. 讀標題,預測主題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在確定發展與教學的可能關系時,要使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起主導和促進作用,就必須確立學生發展的兩種水平。一是其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幫助,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維果斯基將“現實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稱為“最近發展區”。正是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教學促進發展。
新聞標題是新聞內容的集中和概括,它用簡練的文字濃縮了新聞中最主要或最值得關注的內容。在閱讀之前,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標題進行預測,開展頭腦風暴。小學生思維活躍,生活經歷和情感態度因人而異,思維差異明顯,在預測中相互啟發。總第599期頭版標題是Our animal friends。學生在五年級就學過相關話題。在閱讀這篇新聞前,筆者出示了這個標題,讓學生進行預測:
S1: Its a story about people and animals.
S2: Maybe its talk about the friendship.
S3: It wants to tell us to protect the animal friends.
小學版的二十一世紀英文報中,為了降低小學生閱讀的難度,激發興趣,每篇新聞都有中英文標題。比如這期第三版的Can you tickle yourself? tickle這個詞對小學生來說很陌生,而下面的中文:你能胳肢自己嗎?讓學生一目了然,瞬間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由于文化差異和翻譯方法的不同,中英文標題的字面含義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比如Our animal friends,配的中文標題是:“友誼的種子在花園里悄悄地發了芽!”在剛剛對英文標題預測之后,筆者接著出示了中文標題,再次請學生進行了頭腦風暴式預測。中文標題中的“友誼”,讓大家肯定了之前的預測,Its about the friendship. 出現的新的信息“花園”,有的學生對之前的預測進行了補充:It happened in a garden. Maybe they live in the garden.而中英文不對等的標題沖突,讓有的學生推翻了剛剛的預測:They try to make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標題,從用詞來推斷言外之意。對任何一種預測,教師需引導所有學生思考,均以積極、執著和用心的態度考慮它的依據是否成立,再考慮它所導致的進一步的結論。
2. 看插圖,大膽假設
報刊的插圖往往富含大量的信息。學生觀察插圖,往往最先整體瀏覽插圖,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觀察從主要信息過渡到細節,然后展開豐富的想象。這個過程包含了分析、綜合、概括、推理等多種思維方式的參與。比如之前的Our animal friends的配圖(圖1)。
根據插圖,學生再次進行個性化的大膽預測:
S1: The fox and the dog live in the garden happily.
S2: The fox wants to eat the dog. So he raises it in his garden. But he loves it now. He wants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 dog.
S3: The dog is the foxs pet.
學生所進行的預測是基于彼此理解的預測,是彼此思想的交換,也是根據閱讀經驗的閱讀,表達預測的過程再一次成為語言真實運用的過程。學生的構想會有多種,也許有的構想很不可思議,甚至有些荒唐。但是細細想來,這也是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結果。第二個學生的預測也許是根據閱讀的經驗而發,繪本《狼大叔的紅燜雞》和他所說的預測情節相似。第三個學生預測結果可能基于一些關于寵物狗的電影情節。這也許就契合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提出的“有意義的學習與保持”。
(二)聯系生活實際與感悟,建立思維路徑
報刊的特點之一是貼近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報刊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讓學生了解“別人的生活”,又要讓學生在適當的時候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聯想,與客觀世界對話,通過聯系實際生活,促進語言習得,建立思維路徑。在具體的交互環境或情境中,習得自然發生。語言學家 Long提出的交互假設理論有這樣一個公式:交互作用—理解輸入—輸出,這正是我們需要建立的正確的思維路徑。
1. 巧用提問,激活思維
報刊閱讀教學中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文本,教師應盡量創設有關文本信息的問題情境,喚醒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與文本對話。
繼續以Our animal friends為例,這篇文章是對最新獲得凱迪克圖書獎的繪本The Rough Patch的簡介。其中第二段:But friends dont always stay together forever. One day, Evans dog dies. Evan loses his best friend. He is very sad. Without his best friend, the garden is a lonely and sad place. Evan destroys his garden.這段文本對后續學生的理解很重要。學生只有理解了Evan的心情,產生情感共鳴,激活思維,才能理解最后Evan的選擇,用語言表達思維。最后一句Evan destroys his garden. 筆者設計了問題:How does he destroy his garden? 學生通過圖片理解destroy的意思,想象并模擬Evan摧毀花園的一系列動作。這時繼續提問:Why does he destroy the garden?學生各抒己見,有的選擇運用文本內容回答:Because he loses his best friends. 也有學生詳細解釋:When he sees the garden, he will think of his best friend. He is too sad. 學生沿著教師設置的“腳手架”逐級攀登,激活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2. 設計體驗活動,理解輸出
在報刊教學中,教師要游刃有余地引導學生往來于文本與生活實際之間,促成學生思考,從而加深理解,促進理解輸出。這期報刊的第4版面,介紹了世界各國不同的見面禮:夏威夷人獻花環,法國的貼面禮,泰國的合十禮,毛利人的碰鼻禮,印第安人的洗澡禮。雖然有生詞的障礙,但是在圖片模式的幫助下,學生能通過圖文結合推測出每個國家不同的見面打招呼方式。由于涉及的國家比較多,這里采取小組活動的方式學習,并給出活動方案(圖2)。學生通過文字語言的輸入,理解后進行模仿體驗,在小組學習過程中互相學習、思考,并得出正確的結論,最后能正確表達,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這樣體驗活動,讓思維活動更直接地顯示出結果,并最終能達到模仿輸出。在學生分享的過程中,筆者還選擇性地補充了視頻、圖片、文字資料,讓學生更深入地思考這些見面禮背后代表的每個國家的文化差異,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
隨著經濟發展,時代進步,不少學生也有出國的經驗。在分享學習成果之后,讓學生結合個性化的生活經驗,用語言和動作描述其他國家的見面禮,并和大家一起互動。教學中教師要珍視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3.引導獨立感悟,深度思考
幾乎每一期的《二十一世紀學生英文報·小學》中都有與學生互動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感悟,進行深度思考。比如Our animal friends的最后,沒有把書本的結局直接告訴大家,而是提出一個問題:Best of all, his pumpkin wins him a prize: 10 dollars or a puppy. What does Evan choose? You might know the answer. 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綜合分析、推理等多種思維活動,有了以下兩種見解,大部分學生認為應該會選擇a puppy,小部分認為選擇10 dollars. 緊接著教師追問:Why do you think so? 學生分別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在學生運用語言表達所思所想的同時,教師獲知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合情合理的回答是學生經過深思熟慮得出的,跳出故事文本,聯系生活實際,促成了學生的深度思考。
(三)評價報刊內容,培養獨創思維
在對話與傾聽的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表達、自由表達的心理安全環境,讓個體思維得到充分發展,即在發散與拓展中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1. 選擇最喜歡的板塊精讀
報刊的特點之一是多樣性。在有限的課堂上對每一個部分進行精讀是不現實、不必要的。教師如果根據自己的經驗要求學生哪些精讀哪些泛讀,就忽略了學生的思想,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取知識必須通過學生積極思考和實踐來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在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請學生通過瀏覽標題法,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說說喜歡的理由。在某一節報刊閱讀的研討課上,劉老師就進行了統計調查,選出了學生最喜歡的一篇文本進行了精讀,學生參與度極高。這篇新聞稿介紹了世界上最特別的酒店,比如冰窖、高山酒店、海底酒店等。尤其在其中最后的奇思妙想環節,有位學生的語言輸出讓聽課教師們都贊嘆:If I am rich, I want to build a hotel on the moon. So that everybody can travel in the space. That will be cool.
2. 提出質疑或評價
閱讀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主陣地。一些學者把閱讀分為表層理解、深層理解和評價性理解三個層次。在表層理解層面,學生只明白字面含義。深層理解是基于分析、推理技能培養的深層釋義。小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情況下,很少進行分析推理和質疑。教師需要適當引導學生思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再以Our animal friends中的內容為例,在文本的最后,介紹了這個故事的來源:This is the story of the book The Rough Patch. 書本配了中文名:粗糙的布丁。分析小學生的學情是他們并不認識rough,patch這兩個詞。筆者請學生根據中文題目推測,他們分析:rough是粗糙的,patch是布丁,但是連在一起,并不是很理解。有的學生認為是補衣服用的布丁,有的認為是吃的布丁。筆者緊接著提問:Why does writer choose this name? Does it fit?學生已經讀過故事介紹,知道這本書是關于友誼的,而且文中也沒有提到布丁,所以不少學生表示不理解作者的意圖。有的學生推測是不是故事介紹里漏掉了什么情節;還有的大膽地質疑,是不是報紙印錯了?活躍思維后,筆者出示了a rough patch的另外一層含義:艱難時刻。在討論中,學生覺得,報紙給出的翻譯不太適合這本書,“艱難時刻”更能貼合故事。學生在理解字面意義和言外之意的基礎上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評價,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為了適應英語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需要進行必要的改革,可作為課堂教學延伸的英語報刊閱讀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報刊閱讀教學從根本上講不是強調知識傳授的教學,而是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實踐證明,在小學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實現個性化學習。
【參考文獻】
孔冬秀.大學英語教材學科核心素養思維品質培養對比研究[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