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友共生”數(shù)學課堂教學把“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作為理念指導,以“學友互助”合作方式為基本學習形式,學生結伴,互為“小先生”,互為學友,互助學習,共同生長。課堂初始階段的學友劃分、小組分組和學友培訓等前導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共生課堂得以實施的前提;“四步二環(huán)”課堂操作方式是落實“學友共生”課堂的指導性教學程序,“共生”課堂以“四步二環(huán)”課堂結構為載體與抓手,力爭構建以生為本、有序、有情、有趣、有效的課堂教學生態(tài)。
關鍵詞:“共生”課堂;學友互助;四步二環(huán)
“學友共生”課堂教學范式是基于杜威的“教育即生長”理念提出的一種教學觀念、價值與教學方式體系。“學友共生”數(shù)學課堂教學其核心理念是學生的合作學習,發(fā)揮“學友互助”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勢,全面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 小學數(shù)學“學友共生”課堂的先導
“共生”課堂的三大特征是自主先學、小組合作、當堂檢測。課改不僅要改變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行為,還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共生”課堂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但這種小組不是一個簡單的分組,我們需要建設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之初對分組原則、組內任務等進行前導性的設計。
(一)合理分組,保障小組合作有序性
1. 學友劃分
學友的劃分是各項學習活動的前提和保障。因為孩子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我們依據(jù)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學習能力、學習習慣、興趣愛好、交往能力等方面,采取優(yōu)化組合的方式,將學生劃分為A優(yōu)秀、B良好、C一般、D較弱。經過反復課堂試驗,一般把A和C的學生設為一對學友,因為A經常會是比較強勢的,思維比較敏捷,理解能力也比較強,如果D和A一組的話,能力相對較弱的D有可能跟不上A的節(jié)奏,這樣會影響課堂教學整體的推進,而A和C成為一對學友的話卻能很好的互助,自然,B和D就是一組了,當然,他們也對其他小組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
2. 分組情況
小組合作是4人圍坐,圍坐不是必須的,但一定是有效的。一般這樣進行排位,A和C是同桌,B和D是同桌,A的對面是D,C的對面是B。在交流時,先是學友兩人交流,然后再小組四人交流。A是C的小老師,A把C教會的同時還要監(jiān)控最弱的D,B是D的小老師,B把D教會的同時,要向A匯報他們倆的交流情況,A是C的小老師,也是這一組的組長,叫“最強小老師”。這樣的學習方式,孩子們無法走神。一人走神,好幾個人提醒,一個人學不透,好幾個人去教他。這樣在小組里又嵌套了兩個“學組”,大大解決了課堂上老師不能兼顧每一個孩子的難題。
(二)加強學友培訓,提高小組合作有效性
當教師在嘗試課改的時候,就一直思考如何保持孩子原有的生命狀態(tài),讓孩子們自由的綻放,于是,在課堂上,讓孩子自由地表達,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一段時間下來孩子確實是勇于表達了,但是表達的是海闊天空、信馬由韁。課堂,一個字“亂”,且效率低。為提高學友合作的時效性,教師要做的就是建立規(guī)則,加強課堂培訓。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培訓:第一,課堂規(guī)則培訓;第二,“小老師”專題培訓;第三,“學友”的專題培訓。
1. 課堂規(guī)則培訓
培訓關鍵是細化,細化到交流中的每一個句子,每一次交流的順序,甚至是我們交流的聲音都有要求;再一個是匯報,兩個人也有明確的分工,學友負責匯報答案,而小老師的作用就是補充、糾正、點評,讓小學友去匯報,就避免了強勢單兵作戰(zhàn)的局面。甚至是匯報時的站位,也是有要求的,學友站在左邊,小老師站在右邊。還有在匯報時,只有學友二人都舉手了,才有資格回答問題,這樣就要求小老師必須教會學友。
明確課堂參與技巧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交流技巧:一人說話大聲說,兩人說話悄悄說,多人說話輕聲說;匯報技巧:學友互幫互助,語言條理清晰,敞開心扉表達,虛心接受質疑;參與技巧:復述別人的發(fā)言,提煉要點和關鍵詞;等等。可以說,交流是一種課堂參與,傾聽更是一種課堂參與。強調紀律,不是你的課堂有多安靜,而是你的小組活動的有序程度。
2. “小老師”的專題培訓
學友互助中的“小老師”是決定學習效果的關鍵人物。我們每學期初都會利用課余時間對“小老師”定點、集中進行知識系統(tǒng)培訓,讓“小老師”系統(tǒng)掌握數(shù)學每冊書、每單元的知識鏈。比如,以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的《認識分數(shù)》為例,不僅讓“小老師”先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還會進一步的介紹教材在三年級下冊繼續(xù)學習《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后續(xù)在五年級還會繼續(xù)學習有關分數(shù)的相關知識,讓“小老師”從整體上把握教材,便于更好的教好學友,同時還會培訓“小老師”對“小學友”如何進行課堂管理,這都是我們學校培優(yōu)的一個重要舉措。
3. “小學友”的專題培訓
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培養(yǎng)“小學友”的自信心,創(chuàng)造更多展示的機會,和“小老師”進行角色互換,嘗試組織引領小組的學習;同時還要培養(yǎng)“敢問”的精神和“會問”的技巧,要學會傾聽以及適時插話。剛開始這些話都是我們教孩子的,時間長了,才能慢慢的內化成自己的語言。通過這一系列的培訓,不僅調動了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二、 小學數(shù)學“學友共生”課堂的實施
“四步二環(huán)”課堂操作方式是落實“學友共生”課堂的指導性教學程序,“四步”指課堂教學過程的四個步驟。以數(shù)學新授課為例“四步”是分別是交流預習、互助探究、鞏固提高、總結歸納。數(shù)學復習課“四步”分別是知識回顧、題型講解、互助提高、總結提升。“二環(huán)”即每個步驟下的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自主學習,學友互助;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展示匯報,共同解決。“共生”課堂的支撐條件是“三單四訣”,三單是指課前的預習單;課上的學習單;課尾的檢測單;四訣是指每一步都編制了一個教學口訣。以小學數(shù)學新授課為例,如下。
(一)交流預習
首先預習單的設計。教師只有在學生自主先學的基礎上進行以教導學,能夠從學生主體需要出發(fā),突顯了學科本體特征。自主先學,讓學生完成教師設計的“預習單”,不僅僅為孩子提供了思考和研究的方向,更為學生提供了表達自己想法的空間。一開始預習作業(yè)的布置,只是讓學生通讀教材,看看例題等等,但是,慢慢的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孩子的預習沒有“抓手”,預習“目標”不明確,預習“效果”得不到保障。怎么辦?給學生方法。于是我們制定了比較詳盡的預習筆記,有了預習筆記,學生的學習就有了“方向盤”,這樣既方便了我們了解學情,又深化了課堂學習。遵循預習的基礎性和自主性。如果沒有充分的課前預習,就不會有孩子這么充滿自信的交流、展示、匯報和真實的思維碰撞;如果沒有充分的課前預習,那么也就無從談起發(fā)展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欲和思維能力。
(二)互助探究
如果說預習單的設計是我們給孩子“自學”提供了指導,那么學習單的設計,就是為學生“接下來”的“互學、問學、教學、悟學”提供了一個平臺。簡單的說,設計時我們就是遵循了一個原則,即:把教學目標問題化、習題化。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徐州市學講計劃學生“五學”的“問學”和教師“五步”的“退一步”。以“小數(shù)乘整數(shù)”為例,出示學習單:“1. 積的小數(shù)位數(shù)和乘數(shù)的小數(shù)位數(shù)有什么關系?2. 小數(shù)乘整數(shù),可以怎樣計算?”在這里,學習單的第一個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由算理轉向算法,直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用看似幾個“簡單”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卻實現(xiàn)了學生的“深度”學習。學習單的設計是問句而不是陳述句,我想這樣更能引起孩子的思考。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質疑和對話,嫻熟的互助和交流,讓整個探究過程活而有序。通過小組合作,探索出從小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法則,凝聚小組的力量總結出本堂課的知識點。
(三)鞏固提高
當堂檢測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做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有四個層次,分別是:夯實基礎、活學活用、舉一反三、拓展應用。檢測單設計原則就是層次化和多元化。比如,“基礎把握”這一類的習題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能力弱一點的學生可以吃飽,保證學生“學進去”。對于稍難一點的變式題就是為了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吃好,達到“教別人”,這里的設計,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在“共生”課堂中,教師對于問題、習題的設計至關重要。一般是基于書本又高出書本的問題,或者是能充分暴露所學缺陷的問題等等。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的鉆研教材,準確的把握學情。
(四)總結歸納
本環(huán)節(jié)是總結歸納,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學友互助等方面設計學習單,讓學生總結知識點、解題方法以及所包含的數(shù)學思想,教師最后點撥提升。出示學習單: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么體會?你對本節(jié)課知識還有哪些疑惑?你對你的學友(小老師)有何評價、建議?學生交流本節(jié)課的收獲或疑惑,如:知識易錯點,學習方法,解題規(guī)律;教師點撥、提升;強調重點、難點、方法。這個環(huán)節(jié)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悟學”和教師的“緩一步”。給學生想一想、悟一悟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講出來”學習成果。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口訣是:知識歸納聲響亮,言語完整是保障;常常反思好習慣,概括分析記憶強;學友評價我?guī)湍悖椭C真誠是前提;評價小組要全面,互助嫻熟是關鍵;重點知識多注意,天天交流常回憶;小結有法無定法,課堂教學錦上花。
“共生”課堂以“四步二環(huán)”課堂結構為載體,以“學友互助”合作方式為基本學習形式,以“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為理念指導,以“互動生成、平等交流、智慧碰撞、情感體驗、共同發(fā)展”為課堂生態(tài),以“自主發(fā)展、高效課堂”為教學目標。構建以生為本、有序、有情、有趣、有效的課堂教學生態(tài)。“共生”課堂的理想樣態(tài)是努力做到目標導向縱貫全程、主體參與方式多樣、教學活動切實有效。教師不僅要會指導、懂進退、增素養(yǎng),更要充分相信學生是愛學習、能探究,會合作的。讓學生從學到說再到教,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
參考文獻:
[1]曹一鳴.數(shù)學教學模式的重構與超越[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3.
[2]李志剛,吳越.活力課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李志剛.課堂風暴[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賁友林.現(xiàn)場與背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陳榮芳,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徐州市少華街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