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月娥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而要達到素養和高度和價值引領的效果,知識目標是最基礎的,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應該挖掘知識背后內涵的人文思想、價值理念、發展意義、實踐生活等等,這就要求高中教育要走向深度教學,使課堂有深度、有思想、有內涵,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
教學的實施者是教師,但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所有教學行為的最終目的是要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和思考而不是讓學生停留在模仿的層面。高中生在經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之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素養和政治素養,高中教育要做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素養和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即使是學生的理論素養較差,教學也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更應該通過深度教學激發學生深度學習,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教師應該相信學生而不是低估學生的能力,教師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而不是培養學習的機器,學生學習的能力從某個層面上就能夠反應出教師教學的水平和能力,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需要激發學生的潛力、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要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性,若是高中階段的學習仍然是為了應試的淺層化學習,到了大學階段學生會很不適應高校的理論化學習,這些都是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的。
1 深度教學培育學生素養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學生接受教育最終是要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的,當前整個世界都處于大變革之中,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價值多元化深入發展,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目前各國的教育都在進行改革和發展,世界各國的教育目標都重視核心素養的根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國也不例外。我國現在正處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需要的正是能力與品質兼備的全面發展的“素養型人才”,教育更應該向促進學生素養提升與發展的新模式轉變。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界定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指明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舉措,也是指導我國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的風向標;學校要培養具有適應社會發展與實現自身終身發展的學生,并計劃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研究各自具體的核心素養體系,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林崇德教授提出,“核心素養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方面明確提出當代學生必須具備的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與實現自身終身發展的能力,要求學生會學?習、會生活、能創新、有擔當、有底蘊”。
國家的各項教育方針都為我國在當前的階段下培養什么樣的人與怎么樣培養人指明了方向,核心素養的提出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指明了方向,更為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參考,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身處教育的“前線”,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十分必要,教學只有走向深度,才能使核心素養真正落地。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由“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部分組成,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兼具德育與智育的課程,在高中階段學生通過學習學科知識要提升政治素養、修煉必備品格,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學生不僅要從課堂上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知識的指導下進行生活實踐和價值建構,把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教學把核心素養內化于學生的行為、能力之中。學校教學從一開始的“知識”為導向到后來的“能力”為導向再到現如今的“素養”為導向,不斷給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和指引,淺層化、應試化的教學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和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學必須要向深層次轉化,教學既要有知識的深度又要有思維的深度,應該充分挖掘學科知識背后包含的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突破常規思維,培養辯證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綜合思維。
2 深度教學轉變學習方式
高中生在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后依據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高中教育階段是培養合格公民的重要階段,也是進入高等教育的準備階段,此階段的教育應該要在質量上下功夫,發揮高中教育階段的功能從而實現教育現代化,為實現向高等教育的良好過渡奠定基礎。深度教學的目的是要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掌握學習的能力。郭元祥教授2011 年在《新課程三維目標與深度教學--兼談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中,對深度教學進行了詳細的界定,認為“深度教學是指教師借助一定的活動情境帶領學生超越表層的知識符號學習,進入知識內在的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挖掘知識內涵的豐富價值,完整地實現知識教學對學生的發展價值。”不難看出,深度教學對于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增強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都是有所幫助的。
相比起其他課程,高中思想政治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政治性,為了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對知識的接受,教師教學可以適當通俗化和生活化,但不能表層化、表演化,淺層教學下學生的自我體驗與感悟缺失,學生的學習也將會變成對知識的照搬而不是遷移的淺層學習,長期下來學生的思維會僵化老化、不愿意思考、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這也是現如今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寸步難行的原因之一,一貫以來的傳統教育下被動的學習狀態已經使學生的思維模式和學習習慣根深蒂固,要轉變、要新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深處教育前線的一線教師更應該轉變觀念,要讓學生通過學習的體驗產生深入的思考,通過深度教學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無限性和思維的廣闊性、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使其養成思考和質疑的習慣,使學生掌握詮釋和解讀學科知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建構知識、提升素養,在問題中思考、在感悟中提升、在反思中進步、在進步中創造,在創造中學習,把傳授知識的傳統課堂改變為深度學習的人文課堂。
3 深度教學激發學生潛力
教師的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的學習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學實際上是使師生雙方都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通過教師有效的教實現學生高效的學,使學生具備學習的能力甚至是終身學習的能力,學生才能夠更好的發展和成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遇到很多難題,也會看到成就與希望,同樣學生也會遇到很多挫折,教師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學生,不僅看到學生的過去和現在,更要看到學生的將來,了解學生的過去和現在,才能夠因材施教,看到學生的未來和前途,才能夠啟發學生、激發潛力;不僅要看到學生能力的局限性,也要看到學生能力的潛在性,通過彌補學生學習上的局限來激發學生的潛力。根據筆者的經驗,大多數政治教師的課堂教學停留在課本知識的講解,不會拓展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認為學生掌握不了,課本上的知識學生都掌握不了何談課外知識的拓展與知識內涵與外延的深層教學,但是有時候學生的能力是激發出來的,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做了過早的預判對學生是不公平的,教師應該本著提升學生能力和素養的目標適當增加教學深度,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潛力更能夠鍛煉學生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雖有限但是潛能是無限的,如果教學只是停留在固定的難度水平線上,學生的能力也只會停留在一個高度上,不突破無發展,只有不斷增加難度、深度,打破固有的模式才能超越過去創造新的可能,學生才會發揮自己的天賦和潛力,充分挖掘到知識的上限。
深度教學既是教師的任務也是學生的需求,教師在整個教學生涯中都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我,在深度教學之前教師首先要深度學習,體驗學習的過程才能把正確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世界處于一個不斷發展進步的狀態,知識也在不斷更新而且速度不斷加快,教師的學習內容必須要更新換代,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教材之上而是要進行跨時間、跨學科、跨領域、跨國家的學習,解放自己的思緒才能解放學生的思想,只有走向深度的教學才能教育有生命、有溫度、有素養的學生。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