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勇
高校思政課主要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教育,是關乎新時代青年群體的思想認識和愛國意識的教育。可以說思政課教學是國家教育重點關注的內容。但由于不同地區教育發展的情況不同,當前高校思政教育質量和效率呈現出參差不齊的情況,嚴重影響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培育,不適應建設社會主義于現代化強國的需要。因此開展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迫在眉睫。而人文關懷理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和發展是最能夠體現出以人為本,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發展的內容所在。因此本文主要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狀入手,分析人文關懷理念貫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最終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情況,提出實現路徑。
人文關懷,顧名思義就是要求能夠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育活動中不斷的提升自我價值以及實踐能力。在信息時代下,人文關懷理念在社會各層面的貫徹和落實發展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別是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后者主要是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層面、意識形態方面的建設發展,使得當代大學生能夠更好地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事業內容,能夠更好地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人類的更好發展和進步,而這一目標 同人文關懷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貫穿人文關懷理念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1.1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工具應運而生。在此情況下,教育活動朝著以下的方向所發展。第一是大數據技術實現教育和資源的海量發展。在大數據時代下,能夠利用數據化的思維來處理高校思政教育資源,如,通過大數據技術展開對最新的行業教學資源的實時動態監控,并且能夠提出行業教育發展的未來趨勢的判斷。如可以展開對未來社會的精神文化建設的重點展開預測,從而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第二是新時代下實現未來教學資源的共享。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優質教育資源的發展具有時空限制的特點,無法實現全球化的資源共享,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下,教育資源能夠實現信息化發展,從而在網絡允許的情況下實現全球化的資源共享、共建和共用。第三是人文關懷擺脫未來教育的時空限制。在傳統的教育活動中,教學活動是在課堂中所展開的,但是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可以實現遠程教育活動,借助網絡平臺展開課外學習活動等等。可以說人文關懷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帶來來巨大的機遇變化。
1.2 新時代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現狀
雖然新時代背景的高校思政課教學獲得新的教學資源,新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工具。但是同時也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來挑戰和沖擊。
第一,互聯網+海量信息對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帶來沖擊。在互聯網+的時代下,網絡信息具有全球化特點,即學生能夠接觸到全球的信息資訊,這為外國的文化侵蝕提供來機會,使得傳統的主流文化意識受到影響。第二新時代下的信息碎片化發展削弱未來高校思政的思想性。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整體性、體系性特點,由此才能夠一層層積累構建起穩定和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但是當前網絡信息傳輸具有碎片化的特點,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對于學生的核心價值觀變得引導和影響是微弱卻深淵的,因此是的高校思政教育的思想統一面臨著嚴重的挑戰。
2 人文關懷貫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2.1 人文關懷對高校思政工作帶來的積極影響
第一,在新的時代下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更強。在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所展開的教學方式是單一化的,即教師傳授教材內容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即可。但是在新時代下,學生不僅僅是教育工作的接受者,其更是教育工作的傳播者,學生通過對信息內容的生產、加工,在借助自媒體平臺進行傳輸。而實現對人文關懷理念的應用,則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化發展。
第二,自媒體時代下的思政教育內容的傳播速度增快,人文關懷理念能夠因時制宜展開思政教育。在新的時代下,與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不同的是,當前信息傳播不受時空的限制,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信息的發布。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其無疑是擴大了信息傳播的范疇和效率,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得到發展。由此也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獲得的沖擊性越來越大。基于此導入人文關懷教育理念,則能夠基于大學生的基礎情況、認知情況等完成更個性化、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人文關懷對高校思政工作帶來的消極影響
第一,人文關懷改變了傳統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情況。首先是對于思政教育的理念產生沖擊。在傳統的思政工作中,教師等主體占據著話語權,對高校學生傳播特定的積極的內容以及明確的信息,以促進學生的思想、行為等方面的轉變。但是人文關懷理念下重點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特點,由此一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變得缺少中心性和規范性。其次是對于思政教育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在傳統的高校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的環境相對單一,在自媒體時代下,學生所接觸到的外界的信息咨詢較多,每一個學生在面對一件事情時會面臨著多種意見和選擇,在多種選擇下容易導致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受到影響。
第二人文關懷理念影響傳統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展開。在自媒體下學生所接受的資訊內容較為新穎,在平常生活中也可以接觸到很多國內外的新奇的事情,因此在當前情況下,高校思政課堂中若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則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影響,而人文關懷理念則是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特點的,因此新舊理念的交替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由此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3 人文關懷貫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終的路徑
3.1 革新教育理念,實現高校思政課理論和實踐的統籌發展
在當前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可知,課堂教學中重視理論知識的培育而忽視來對思政實踐內容的聯系。在人文關懷理念引導下,其能夠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以及教學理念,從而為思政課的實踐活動提供機會。如,在人文關懷的理念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是能夠同時事政治相結合,以案例的形式展開理論教學,并且以生活化的案例展開對學生的思政思想的課后聯系。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政實踐應用能力有所提升。另外還通過網絡技術創建多種課堂教學活動形式,如,通過網絡課程的方式,尋求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方式,通過開展專題講座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讓學生能夠以人機互動的方式,完成對十九大精神的自我體會和學習,建設起思政教育的參與感,提高教學的實訓特點。
3.2 打破中心論教學理念,樹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高校思政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在于課堂教學活動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一化的教學模式,這樣才方便教師控制好整個思政課的節奏并且做好主流思想意識的有序引導。但是這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政課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人文關懷的背景下,其能夠創建一種雙向性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也可以成為思政課的主體所在,如借助學習強國的方式,展開學生的主體教育活動課,讓學生能夠成為課堂的主體,進行學習強國中的專項課題內容的經驗交流等,激發學生在思政課中的積極性和主體性。
3.3 借助自媒體技術,開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平臺
第一,自媒體時代下,人文關懷理念貫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更是要求能夠借助這些自媒體技術手段,將這些工具融入到了社會各行業的建設發展中。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如,開創了學習強國的app,實現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的在線教育和學習情況的跟蹤評價。讓學生能夠自覺展開自己感興趣的思政內容的學習和應用,開創了高校思政教育課堂的多元化發展。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導入時事政治案例,融入到思政教育的教材內容中,由此展開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并且還可以通過微課等形式,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呈現出教學模式信息化、創新化發展的特點。
4 結束語
雖然說人文關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實現多種創新發展,但是其還需要做好制度以及法律層面上的保護。如,要能夠做好網絡層面上的,人文信息安全監管,避免三俗的信息資源成為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主內容,要求學生能夠提升自身的網絡道德水平,提高自己的網絡自律意識,做一個合法的網絡公民,共同維護網絡安全。另外還可以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構建專業的學生思政工作領袖隊伍,發揮學生群體榜樣的作用,帶領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另外還有構建自媒體輿情應急處置機制,增加法律對于網絡安全的監督監管機制建設都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提升的前提。
本文系2018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貴州省民辦高校黨的建設工作研究(2018d806)
(作者單位:貴州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