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恒 趙琰
地方志作為一種以記載區域性地情信息資料為核心的重要載體,是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學術價值的地情書。編纂地方志是一項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服務當代、有益后世的文化基礎事業,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延續了上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我國官修方志事業由來已久,遼寧地區的方志事編修事業自建國以來,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既突出反映了地方志立法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依法治志的緊迫性。2006年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的出臺,為保障地方志事業持續、有序、科學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同時對于依法治國,也一定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地方志承載著一個地區厚重的歷史文化,擔當著傳承當地文明的歷史重任,是中國文化寶庫中非常重要的重要組成部分。遼寧地區具有獨特的文化,修志歷史悠久,綿延不斷,最早可以追溯到金代,經歷了元、明、清,直到民國的近千年的發展歷程,目前,遼寧有據可查編修的舊方志有280多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遼寧修志迎來新局面,從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先后組織兩屆省市縣三級修志(第一屆1840—1985年,第二屆1986—2005年),并先后開展年鑒、地情書等編修,在遼寧千年修志史上迎來前所未有的盛世修志熱潮。充分地證明了地方志立法工作的重要性。地方志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家寶,必須世代做下去,把地方志事業代代傳承下去,是我們方志人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1 建國后地方志法制建設的探索
1949年建國后,國務院、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中國地方志協會在制定指導性修志法規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先后制定下發了多個辦法及規定,對地方志書的編修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指導推動作用。地方志工作的各項制度建設有序穩步推進,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先后經歷了一個從行政指導到政府出臺法規的發展歷程。
早在1958年10月20日,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地方志小組向全國發出了《關于新編地方志的幾點意見》,這是指導全國編修社會主義新方志的第一個帶有行政法規式的“條例”。1985年4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1985]33號文件,轉發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關于加強全國地方志編纂工作領導的報告》,通知對于有關條例的編制、隊伍、經費和出版等問題,明確“由地方各級政府根據實際情況,予以適當解決”。標志著全國編修社會主義新方志工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地方志小組于同年7月15日以中指組[1985]1號文件下發試行,《新編地方志工作暫時規定》,以便全國各地在修志實踐中有所遵循。
1996年,國務院總理李鵬在講話中指出:“編修地方志制定章程或規定,以便工作有章可循。”1998年2月10日中指組頒發了1997年5月8日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二屆三次會議討論通過的《關于地方志編纂工作的規定》。從此,我國修志工作的法規規定,都由中央權威業務指導部門制定公布,在全國方志界落實執行,這些辦法和規定,對編修社會主義新方志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后來的《地方志工作條例》的出臺打下了基礎。
2 建國后遼寧新方志事業的興盛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建設穩步推進,遼寧全省的文化事業出現蓬勃向上的發展局面,遼寧新方志編修于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開始縣志編修工作,成書、成稿4部。1959年,沈陽市文史研究館編《沈陽市十縣簡志》,展現沈陽市區各縣解放前各領域面貌和解放后10年的發展變化。1978年改革開放后,遼寧各項事業蓬勃發展,遼寧修志工作得到健康全面發展。全省修志機構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全到精,為促進并保證全省方志事業科學有序發展、強本固基,奠定了扎實基礎。在新中國出臺的一系列地方志指導意見的推動之下,遼寧省社會主義新方志編修事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真正起步,遼寧省委、省政府及省委宣傳部、省政府辦公廳發出一系列文件,要求全省各市縣黨委、政府及省直各部門組建修志機構和隊伍,編修社會主義新方志,省、市、縣各地政府陸續成立了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制定了《新編地方志工作條例》,開始了編修新方志的工作,在全省廣大方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之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81年建國后的全省第一部縣志出版。1989年,全省第一部市志出版,從1991年開始,全省地方志編修工作進入穩步發展階段,市、縣志陸續編纂出版。1996年首輪志書第一部省志出版。到2005年末,全省首屆修志工作全部結束,成為全國第十個全面完成省、市、縣三級志書編纂規劃任務的省份,躍居全國前列。截至2005年末,遼寧全省共編修出版省志77部,累計4 984.8萬字;編修出版市志152部(211卷),累計11 689萬字;編修出版縣志44部,累計5 087萬字。與此同時,全省還編纂出版了部門志、專業志、院校志、企業志、區志、鄉鎮(街)志等計500余部,各類地情書700余部。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各類修志成果累計達2675部,其數量之多、范圍之廣、形式之全、文字量之大、質量之高,是遼寧歷史上任何時期所無法比擬的,一舉填補了遼寧省自1927年以來數十年無省志,設市行政建置以來無市志,半個多世紀無縣志出版的歷史空白。遼寧省出版的新方志和解放前編纂的舊方志相比,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不再對封建統治者歌功頌德,也出去封建迷信等歷史上的糟粕,而是成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的一部分,這些新方志以人民為中心,系統而詳實地記述了全省各地各個方面的歷史和現狀,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借鑒和現實依據,為全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傳統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鄉土教材和資料,有利于積累和保存珍貴的地方文獻,為研究遼寧省的歷史和現狀提供了最寶貴的參考資料。
2006年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出臺之后,遼寧省的地方志編修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全省的地方志機構得到進一步健全,二輪修志工作穩步推進,遼寧省在《地方志工作條例》的基礎上,先后出臺了等一系列修志法規文件,及時并有力地指導了全省地方志的編修工作。2007年9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遼寧省第二輪修志工作規劃》,明確《遼寧省志》分志的設置、承編分工及編纂要求。截至2010年,全省首輪志書編修遼寧志書獲中國圖書獎1部;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22部(卷),其中一等獎6部(卷),二等獎10部(卷),三等獎6部(卷);全國地方志優秀成果獎5部(卷),其中一等獎1部(卷),二等獎4部(卷);省地方志優秀成果獎92部;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數十部。全省首輪修志共編修出版省志77部,累計4984.8萬字。
3 結論
科學立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立法,修志工作開展的好壞全憑當地官員的一時好惡,會造成修志所需要的機構、人員、經費等條件不到位,拖累修志工作的進度。多年的修志工作實踐已充分證明,想保障修志工作健康、順利的開展,就必須立法先行,有了良法,才能善為志,沒有立法,地方志朝不保夕,在領導眼里就是可有可無的工作,甚至成為機構改革的犧牲品,因此,國務院出臺的《地方志工作條例》在中華民族上千年的方志編纂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它充分體現了黨中央關于“加強文化法制建設”和“要重視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立法工作”的精神,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關于地方志工作的全國性法規,它的出臺使地方志工作進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新階段。《地方志工作條例》一方面延續了歷史上如報送方志、多少年一修、建立修志機構等好的經驗做法,另一方面它又有了新的指導思想,更加有科學性,在具體條文方面更加貼近新時代,注重體現時代特色,注重和依法治國同步推進,因此,《地方志工作條例》的及時出臺,對于我國今后的新方志纂修事業乃至于依法治國,一定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單位:1遼寧省檔案館 2沈陽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