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語
針對我國醫學院校學生普遍面臨的就業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關問題的應對解決策略,以期為我國醫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利參考。
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式,激烈的人才競爭環境,以及醫學院校教育體制、模式改革的發展時期,使醫學生承受嚴重的就業心理問題,如心理壓力大、情緒長時間較差、心理沖突等等。
1 醫學院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
1.1 心理壓力巨大
造成醫學院校學生心理壓力較大的原因主要在于兩個方面。其一,醫學院學生利用學校就業指導和日常學習深刻明確現階段我國醫學領域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對日趨激烈的崗位競爭有了較為清醒的認知,繼而為其帶來巨大的壓力,同時這種壓力也更加真實和深刻。其二,醫學院學生缺少社會實踐經驗,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環境適應能力相對不足,繼而對就業缺乏自信心,對自身缺少自我認識,導致其產生壓力。
1.2 雙重心理沖突
高等級醫院以及經濟發達地區的醫療機構可以為員工提供更有后的待遇和更加良好的工作環境,有助于醫學院校學生的未來發展,然而此類醫療機構對于員工個人素養、資質證書、文化學歷、職業技能等方面要就較高,導致醫學院學生就業過程困難重重;對于西部偏遠地區來說,基層醫療機構等單位雖然急需大量醫學類人才,但是由于其經濟能力、地理區域以及工作環境等方面的不足,導致就業人員發展空間相對發達地區醫院更為有限,難以充分滿足醫學院學生的未來期待。
1.3 發展性心理需求
根據馬洛斯特里爾維斯的需要層次理論,只有滿足較低層次的心理需求,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才會隨之而來。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接班人的青年大學生,此類人群情感、生理、安全、社交等方面的缺失,需要得到最基本滿足后,才能樹立更高層次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標,獲得更高水平的精神滿足,滿足發展性心力需求。然而,高校在幫助學生制定未來人生目標時,普遍忽略基礎層的需求。
2 醫學院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與應對策略
2.1 以政府部門為主導,擬定大學生就業政策,實施醫院院校教育體制改革
第一,為解決醫學院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應發揮出主導作用,根據不同崗位需求,以及醫學院校大學生的就業期待,擬定相關的政策,使市場需求與宏觀政策調控有機結合,鼓勵并引導醫學院校學生面向基層和西部偏遠地區就業,實現人才資源的合理分配,有效環節就業體制性問題引發的學生心理問題。
第二,政府相關部門以我國醫學院校教育體制現狀為基礎,根據社會主義醫療事業需求,充分綜合醫學院校學生就業市場基本情況,合理調整人才培養模式、課程系統、專業設置、學科建設、教育教學內容等,促使醫學院校的辦學方式更加符合時代現狀。教育機制必須全面滲透到學生職業能力、專業技能的培養當中, 通過將政府的前瞻性建議作為教學導向,令教育機制的優化可同時滿足市場需求與學生學習需求,以此來在社會與學校之間建立一個對接平臺。令醫學生在學校期間便可了解到自身崗位工作的特殊性,針對自身的情況來制定相對應的學習計劃,以削減學生的就業心理壓力。
第三,政府應加大實訓基地建設的投入力度。醫學生在步入崗位工作以前,一般是以理論知識為主,缺乏相關實踐技能,這也就造成部分醫學生在實操階段出現膽怯的心理。對于此,地方政府應結合地區內教學資源分配情況,與學校共同建設基于醫學生實習的產業園與基地,為學生提供定向化的教學服務。此類基地可作為學校雙創活動的實現載體,通過教學基地來認證新的教學理念,以對醫學生進行相關職業能力的培養。此外,政府還可提供一定的政府扶持,為醫學生后期的就業創業提供資源保障,例如,資金扶持、技術扶持等,通過規范化的知道,令學生認知到自身在學習方面中存在的不足,以此來更有效的實現多層化教育,保證學生職業能力與專業技能得到同步提升,降低醫學生就業心理壓力。
2.2 以醫學高校為主導,加強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完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
在就業體制性問題無法得到快速緩解的情況下,醫學院校作為醫學人才培養的主基地,必須擔負起幫助醫學生樹立健康心理、形成良好能力的重任。首先,應加強醫學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馬克思主義形態意識,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鑒于當中。充分發揮醫學院思想政治優勢,使學生形成穩定的集體主義感。繼而,使醫學院學生發揮自身樂于奉獻精神,扎根于貧困地區,奮斗于基層醫療組織。
其次,加強醫學院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就業作為醫學院學生走入社會后的關鍵性發展性問題,必將涉及心理方面的問題。因此,學校必須立足于學生擇業和就業中的實際困難,以差異化的方式對不同學生進行針對式的發展性心理輔導教育,促使該群體形成合理的自我評估方法,激發其潛在能力,轉變找工作或就業過程中的自負、自卑、煩躁、焦慮等一系列的負面心理,提高情緒調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再次,職業生涯作為每個高校學生未來發展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充分發揮自我價值的關鍵時期,所以醫學院校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必須具備實質性意義,發揮出職業規劃教育推動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基本功能。學生就業指導相關部門,應準確分析不同學生能力、愛好、興趣、性格等多方面差異,幫助學生定位更加符合其特點的就業指導,使其明確更適合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
最后,醫學院校應不斷強化自身指導服務工作的能力,構建系統化、規模化、科學化的指導服務綜合體系,利用標準化、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服務,從根本上提高其就業能力,繼而降低由于就業問題而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
2.3以專業課程為導向,重視專業課程特殊性,提高醫學生實踐能力
醫學生在步入崗位工作以后,需通過不斷的實踐來對在學校期間接受到的理論知識進行同步消化,要想最大限度的解決學生在就業過程面臨理論與實踐脫節現象。必須對原有的專業課程進行重新建構,通過專業課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制定多維度教學方案,令學生通過有序性、科學性的教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此同時,可依據不同專業學科來設定與之對應的心理輔導教育環節,依托于課程本身的設定,來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心理暗示,增強學生自身對專業知識的認可性。另外,考慮到學生專業與職業之間存在的交互性,醫學學科必須立足于人文、自然、科學的教學領域之上,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有效拓展自身的學習思維。例如,將STEM教育理念與專業課程進行整合,建構出理論、認知、實踐三位一體的教育格局,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教導。
從就業屬性方面來看,當前社會對醫學人員仍具有較高的需求,當然,高質量型人才需求要高于基層工作人員需求。在此類市場需求導向下,學校必須緊跟市場需求趨勢,結合教學改革策略的施行,建立起完整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找尋專業學科與社會學科之間的共生點,重構專業教學內容、學分制內容等,令整體教育方向跳脫出傳統應試教育的范疇。通過科學化的教學調整,深度發揮出學校的人才教育過渡作用,保證大學生在步入崗位工作中,可實現教育與崗位的精準對接,以此來實現人才質量化教育的調整,令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信心,來面對后續崗位工作。
3 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醫學院校學生就業心理壓力較大,面對能力與待遇的雙重心理沖突,同時發展性心理也難以得到滿足。因此,政府部門和學校自身,應立足于上述情況,以政策干預、強化心理輔導等方式,改善和緩解醫學院學生心理問題,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內在動力。
(作者單位:大連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