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琰
摘要:《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園應該把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放在工作首位。幼兒園紛紛開展戶外運動性自主游戲,提供豐富場地和材料,保證1小時以上體育運動時間。但幼兒運動強度并不理想,大多數幼兒無法達到每天60分鐘以上中等運動強度。作者結合戶外運動自主性游戲開展情況,提出豐富游戲情節,激發運動原動力;增加競賽游戲,提高運動強度;創設挑戰環境,保持運動強度;設置獎勵機制,獲得運動成就感等多種策略,以提高幼兒運動強度。
關鍵詞:戶外運動性自主游戲;大班幼兒;運動強度;策略
“戶外運動性自主游戲”指利用戶外環境,因地制宜地創設相關運動區,科學投放運動材料,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材料、自主選擇同伴、自主確定運動方式的戶外體育游戲。“運動強度”指運動時用力大小和身體緊張程度,是決定運動負荷的主要因素之一。練習間歇時間、密度、所負重量、動作速度、跳高高度、投擲距離、動作難度和復雜性等因素都會影響運動強度。
2018年,由北京體育大學、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和首都兒科研究所共同研制的《學齡前幼兒(3~6歲)運動指南》頒布?!哆\動指南》內容涉及3~6歲學齡前幼兒每日進行各類身體活動,應累計達到180分鐘以上,并且需達到60分鐘以上中等運動強度。
目前,全國幼兒園都在開展戶外體育活動,都能保證戶外體育活動時間,但幼兒在運動過程中強度始終沒辦法進行科學監測、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從而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全天體育活動中達到60分鐘中等運動強度運動。我園借助運動手環在戶外運動性自主游戲中對幼兒運動強度進行監測。通過監測數據發現,幼兒運動持續時間短、運動頻率低、運動密度低,以至幼兒運動強度不高,全園每天達到60分鐘中等運動強度幼兒不到20%。我結合我園在開展戶外運動性自主游戲中實踐經驗,談談提高幼兒運動強度策略。
一、豐富游戲情節,激發運動原動力
在運動過程中,幼兒常常出現簡單重復動作,持續運動時間短,很快放棄運動等情況,這幾種情況嚴重影響幼兒運動過程中的運動強度。原因是對部分固定器械不感興趣,游戲情節單一。為提高幼兒運動興趣,激發運動原動力,教師在游戲中或游戲后,組織幼兒進行討論,不斷豐富游戲情節,制定新游戲規則,扮演游戲角色,激發積極參與運動的興趣, 讓孩子發自內心地自愿參與游戲。
例如:在高椅子和平衡板組合平衡游戲中,單純地在平衡器械上行走,很難激發幼兒持續運動,對此,師幼共同討論,幼兒通過扮演小松鼠角色來運果子、扮演建筑工程師運磚塊等情節,增加走、跑、跳、爬等動作技能,大大激發幼兒運動興趣,提高運動速度和頻率,幼兒運動強度也明顯提高很多,達到中等運動強度的幼兒人數越來越多。又如:在沙池游戲中,挖沙這種相對靜止活動無法達到中等運動強度,偶然間發現兩名幼兒分別在一樓和二樓互相投擲海洋球,從IPAID顯示數據可以看到他們倆的運動強度一直保持在中等運動強度,于是,由此產生“海洋球大戰”游戲情節,大大激發幼兒參與沙上運動的興趣,提高幼兒的運動力度和速度,有效提高運動強度。
二、增加競賽游戲,提高運動強度
在戶外運動性自主游戲中把競賽作為一種方法,既能引起幼兒濃厚的運動興趣,還能提高參與運動的情緒,從而產生高質量地完成游戲動作的沖動,促進動作技能完善度。大班幼兒喜歡競賽性游戲,在競賽游戲中幼兒情緒處于興奮狀態,運動速度和力度也會隨之加快,從而提高運動強度。
如:在小木屋游戲中,增加“運糧食”“揪尾巴”等競賽性游戲, 幼兒不斷快跑和攀爬,通過一次次激烈的攀登比賽,幼兒需要提高運動速度和力度才能獲得勝利,動作強度和密度都能得到保障,身體運動負荷和心理負荷受緊張情緒沖擊,運動強度自然也提高了。
又如:在沙上運動中,設置“摘果子”競賽游戲,把海洋球高高低低地粘貼在器械上方,幼兒在規定時間內,通過向上跳高動作將果子摘下來,摘到果子數量最多者獲勝。通過這類競賽性游戲,激發幼兒增大身體動作力度參與運動,從而促進他們運動強度提高。
三、創設挑戰環境,保持運動強度
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告訴我們,幼兒在游戲中往往出現不斷嘗試挑戰更高游戲水平的行為,他們希望獲得更大的成功。因此,教師應啟發幼兒,引導他們發現更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材料,并為幼兒提供物質、場地和經驗支持,助力幼兒提升游戲水平。幼兒可以在運動游戲中,通過調整運動材料和場地,改變和增加運動難度,從而始終保持運動興趣、獲得運動快樂,養成克服困難、挑戰自我的運動品質。同時,富有挑戰性的環境能促使幼兒調整運動力度、強度,推動他們完成運動挑戰,這有助于在一定時間內保持中等運動強度。例如:在騎行游戲中,幼兒自主創設挑戰“小山坡”游戲,在原有車道上增添幾處“小山坡”,有單個、兩個,甚至出現三個連續的。幼兒嘗試騎不同車子挑戰“小山坡”,他們發現要挑戰“小山坡”不能像在平坦車道上行駛,而需要從較遠處開始助力騎行,才能成功挑戰闖過坡道。騎行游戲中,幼兒不僅自主解決問題,突破挑戰自我極限,還提升運動強度。
四、設置獎勵機制,獲得運動成就感
獎勵幼兒在運動游戲中的行為,可以促使幼兒行為形成正循環,通過不斷刺激這種行為產生。幼兒潛移默化地自我肯定,強化自我激勵心理,對于運動游戲興趣就越來越大、越來越濃厚,這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幼兒動力問題,促進運動行為發生。班級往往會有肥胖、體弱、從小沒有運動習慣的幼兒,他們往往在運動過程中,會出現無目的走動、運動積極性不高、聚集聊天等現象。于是,我們設置獎勵機制,激發他們參與運動積極性,提高他們參與運動的強度,并使他們獲得運動成就感。例如:我們班航航小朋友是中度肥胖,每次運動都挑選最輕松,最不需要走動的游戲,運動強度始終無法達到中等運動強度。對此,我們設置一個獎勵機制,把沙池中吊環、云梯、繩索橋、爬網、滑梯等串成一條線路,只要能成功挑戰一圈,就可以獲得一個手環,一天能獲得5個手環的人,就可以在下次戶外運動性自主游戲中獲得優先選擇游戲的權利。通過這個獎勵機制,航航第一天就堅持挑戰了6圈,成功獲得下次優先選擇游戲獎勵,而他運動強度明顯提高,中等運動強度時間達到了50分鐘。這樣的獎勵機制,促進幼兒從不喜歡運動,到主動自愿參與運動,大大增加運動主動性,提高運動強度,獲得運動成就感。
五、結語
運動手環監測運動數據能幫助我們科學地了解幼兒運動情況,讓我們更好地指導幼兒進行戶外運動。教師應做到用心觀察幼兒游戲行為,善于思考分析行為背后動機,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抓著時機,有效介入指導,提高幼兒在戶外運動性自主游戲中運動強度,保證每天達到60分鐘以上的中等運動強度,促進其健康發展。
注:本文為2018年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幼兒核心經驗的運動課程實施的研究 ”(項目編號:FJJKXB18-34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杜燕紅.以幼兒為本:《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核心要義[J].教育導刊月刊,2013(3).
[2]柳倩,周念麗,張曄.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出爐[J].幼兒教育,2018(32).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