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凱亮
摘 要:集體備課既是校本教研活動不可或缺的內容,更是全體學科組合力打造優效課堂的核心。鑒于多數情況下集體備課浮于形式、重視程度不足、理念和機制滯后等影響課堂質量,著力實施“集備組長式聽評課”,旨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優效課堂。
關鍵詞:集備組長式聽評課;高中歷史;集體備課;優效課堂
一、核心概念界定
1.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是學校內部同級部、同學科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分析教材重難點,確定解決辦法,撰寫教案的過程,是集體性教研活動。[1]集體備課重在發揮集體智慧,使教學更具計劃性、目的性和精準性。
2.“集備組長式聽評課”
我校“集備組長式聽評課”主要由各年級集備組長每月、每周周期性地聽評課,對授課教師課堂環節和質量進行檢測,目的是提高集備質量,構建優效課堂,培養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二、選題緣起
1.理論背景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2]這需要教師提高課堂效率,而集體備課是課堂精彩呈現的保障。
2.現實訴求
現階段教育理念處于新舊交替的關鍵期,教師要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領”的觀念轉變。但目前集備中學生主體性不夠突出、教材無法得以充分開發,因此優化集備是解決課堂效率低下、扭轉教學觀念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三、“集備組長式聽評課”課堂中存在問題剖析
1.教學理念滯后,受傳統教學模式禁錮
“集備組長式聽評課”中教師教學理念相對滯后,具體表現在:學生主體性未真正體現,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有的課堂甚至成為優生展示學習能力的舞臺,學習能力和自制力弱的學生幾乎得不到關注;學生基本處于零互動狀態,致使這部分學生課堂收獲和體驗感欠佳。
2.評價機制單一,重結果而輕思維過程
“集備組長式聽評課”中第二癥結是,教師提問不夠精確,授教過程中對學生懷有“標準答案式”的期待,對學生回答的評價機制單一,一般以“好”“非常好”“不錯”等回應學生,過于重視結果,忽視思維的過程性評價,加之為趕教學進度,忽視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3.多媒體使用過度,忽視傳統板書設計
“集備組長式聽評課”第三癥結是,目前教師使用希沃白板制作課件,授教中往往受多媒體掣肘,學生被教師課件內容牽引,忽視傳統板書的設計,甚至出現沒有板書的現象,無法有效構建知識體系,課堂學習效率低下。
四、“集備組長式聽評課”下高中歷史集備課案優化嘗試
1.轉變傳統教學,構建優效課堂
以高中人民版歷史必修三專題三“新文化運動”為課例,優化后課件增加了學生課堂展示,通過新文化運動的新青年派和學衡派之間關于中西文化的辯論,讓學生分別扮演兩種學派,以課堂爭論的方式引導學生辯證分析新文化運動中對中西文化的態度。有了學衡派這個參照系,能使學生更好地分析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局限性。
2.多元評價機制,注重思維培養
以高中人民版歷史必修一專題一和部編版第一單元第一課中“早期國家起源”的表述對比,人民版表述為:“距今大約五千年前,隨著農耕經濟的發展,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原始居民開始邁入早期國家起源的歷史階段。”部編版表述為:“(距今50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父系氏族社會……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發現表明,這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部編教材為培養學生求證思維打開了一扇窗,注重學生的搜證思考、站位等過程性評價,讓學生依托史料有話可說,旨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素養。
3.適度使用媒體,落實基礎技能
目前,希沃白板極大地便利了集體備課,但弊端在:課堂板書設計這個環節時常出現無板書、內容簡單、字跡不規整、重難點不突出、板書邏輯混亂等現象。因此,教師要正確處理兩者間的關系。教師可以用常規歷史分析過程(背景、內容、過程、特征、影響)等簡潔的思維導圖來落實板書,也可以打破傳統思維,采用相關視頻、游戲、生—生整理與完善、師生共同整理完善等方式構建知識體系。
五、結語
“集備組長式聽評課”是課堂質量的“聽診器”,能及時、有效查找到課堂的“病灶”,對優化課前集體備課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隨著新高考、新課改的逐漸深化,無論是教材體系還是內容都有了新調整,集體備課雖說是優效課堂的“橋頭堡”,但對正在沿用舊教材的師生來說,更需要從學科核心素養出發開展高中歷史集體備課,使新舊教材得以貫通、新舊理念相互融通,培養學生高階歷史思維能力和品質。
參考文獻:
[1]潘慧.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集體備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2]李海晗.教育評價制度改革持續深入推進[DB/OL].(2019-09-11)[2020-08-20].http://guancha.gmw.cn/2019-09/11/content_33151784.htm.
編輯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