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廣源
摘 要:小學數學對學生而言屬于基礎性學科,并將貫穿學生的一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伴隨著新課改下素質教育理念的踐行,重點強調了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力的培養,以此為出發點,圍繞個性化教學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一系列相關的實踐活動內容展開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個性化教學;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改革
對學生能力的強調,具體到小學數學中,主要分為對課堂當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和主觀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思維以及通過數學學科的特性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實踐能力等。而培養學生能力的途徑,歸根結底,還是要通過個性化的教學活動形式和內容來完成這一重要教學任務。
一、充分了解學情
個性化教學是建立在不同學情的基礎上開展的,對教師而言,所面對的班級學生人數眾多,而每一個學生出生于不同的家庭,受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個性培養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能力和個性也不相同,只有把握學生學情,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個性化教學。
而對學情的把控,在師生關系上,教師只有尊重學生、走近學生、了解學生,才能達到了解學情的目的[1]。尤其是對高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學生已經實現了從玩耍到學習的一個年齡階段的轉變,并且逐步開始掌握和接觸基礎知識,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當中,在此基礎上了解學情,才能為學生日后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教師應當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只有通過生活與教育相結合,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學情。
二、實現個性指導
基于對學情的把握,接下來就要開展個性化的指導,幫助學生在張揚個性的同時更好地接受教育內容,獲取知識,得到進步。本文以蘇教版的小學數學教材為例,以實際教學內容為個性化教學的分析對象。例如,在教學“分數的乘除法”時,教師可以先引入練習題,讓學生自行考慮如何計算,并逐步引導學生,如“任何整數都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數”,在進行整數乘除計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分數應該如何進行計算,在簡單練習后,教師基本了解了學生的實際演算程度,然后再對教學內容進行分解,“分數與分數相乘時,用分子相乘的積作為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積作為分母,最后約分成最簡分數”,然后再出幾道相對之前而言難度更大的練習題,觀察學生對學習內容中哪一部分的學習不到位,對此進行著重強調和講解。
需要注意的是,學生作為個性化的個體,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和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有的學生則需要長時間練習,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在作業的布置或練習題的考查上做出難易區分,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
三、完成作業設計
學情把握是基礎,個性指導是過程,那么作業設計就是衡量教學質量的一把標尺,由于小學數學屬于基礎學科,本身又偏向理性思維,需要學生理性認知并通過大量練習來掌握,但是新課改提倡對學生減負,教師在作業設計環節,就應當綜合考慮這兩方面的內容,將個性化的教學模式貫徹落實到作業設計環節。
首先,作業設計應當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對一些簡單的計算,如果學生課上掌握得就比較牢固,那么相對應的課下這部分內容的作業就應該有意識地減少,相對增加掌握程度較低的內容。
其次,作業設計要符合學生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教師不能以簡單的計算作為作業的主要內容,而是應該以難度更高一層的變形題作為主要內容,一方面,考查學生對實際所學內容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變形題的做題質量更加清晰地把握學情,調節后續教學節奏。
最后,作業設計要體現個性化需求,如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作業設計要體現出練習與教師的鼓勵,通過簡單反復的運算練習,一方面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加快融入教學節奏的步伐。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李希貴在其2014年出版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中就提到過關于個性化教育開展的一些具體內容,并以北京十一學校為例,通過對教育改革創新內容的記錄,探討了關于教育面向個體,開展個性化教育的重要性[2]。
綜上所述,本文對學情、指導和作業三個貫穿教學過程的方面進行了簡要探討,然而,個性化教學并不是教育教學事業發展的目的,而是教育教學事業改革發展的開端,個性化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如何實現個性化教育就成為當下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探索的關鍵。望廣大相關教育工作者能夠就個性化教學深入探究,提出更多有益的見解,共同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建華.個性化教學模式在中小學教學改革過程當中的應用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7(24):23.
[2]張巧玲.個性化教學推動教學事業發展的實例探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8(6):8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