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萍
【摘? 要】一直以來,學習興趣作為數學學習的催化劑和營養劑,在小學數學學習中,需要充分把握每一個教學環節,基于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就可以幫助學生調動其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滿足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興趣
一、合理導入,調動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的導入必不可少,也是課堂開展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實踐證明,合理有效的導入能夠滿足學生求知欲和興趣的激發,讓學生學習代入感得以增強,最終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讓學生可以全程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其學習效率。所以,教師就可以合理地引用激趣法、情境法等,通過教學內容的合理引入,確保教與學的質量[1]。
如,在學習小數的意義與性質的時候,為了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出小數的觀念,讓學生能夠對其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在新課導入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設置這樣的一個導入情境:在日常的生產與生活中,有的數量不一定能夠用整數來表示,如商品的價錢,就不一定都可以用整數來表示,在進行測量的時候,也不能夠正好得整數的結果,常見的是利用小數來進行表示。在對小數有了初步認識的時候,你是否能夠將元作為單元,將下屬的改成小數呢?然后提出:1角=()元、3角=()元、9分=()元。再結合到超市的購買物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學生也紛紛思索自己在超市中購買物品經常會遇到的小數。這個時候,學生興趣非常濃厚,也能夠克服從整數到小數的改變,最終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教學效率。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提升學習興趣
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得以普及。數學教師還需要迎合時代的發展,利用多媒體設備來輔助課堂教學。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合理利用,就可以調動學生的身體感官刺激,最終提升其學習熱情,以此來感受學習的興趣[2]。
如,在《三角形》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首先利用多媒體,將生活之中關于“三角形”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然后提出問題:你們知道三角形的畫法嗎?然后,教師就可以將“三角形”的畫法展現給學生,并且讓學生仔細地觀察三角形的形狀,然后引導學生回憶一下生活中關于“三角形”的實物,并且通過多媒體來進行步驟的分解,確保學生可以掌握對應的要領,最終引導學生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分類以及內角和等。不難看出,通過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將原本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從而幫助學生強化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樣才能夠增強對教材內容的掌握與理解,最終幫助學生培養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設計教學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合理有效設置教學情境,還可以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中提升其直觀性,從而幫助其進一步理解,最終建立出興趣。如,在關于三角形的知識學習中,教師就可以準備一系列的教具,如三角板、直尺、方盒等。每一次,都可以由兩個學生來進行表演,由其中一個向另外一名學生描述一下他手中的物品特點和形狀,然后由另外一名學生猜測一下他描述的是什么。第一,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接受新知識的時候,也能夠很好鋪墊學習氛圍;第二,通過這樣的場景設計,因為有了自身的參與,所以也能夠增強課堂的教學活力。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問題的理解方面也能夠更加高效。
四、創造實踐課題,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數學本身具有抽象性,學生難以把握要點,再加上數學知識本身復雜繁多,學生就可能會出現“厭學”的現象。所以,教師就需要合理利用數學學科特點,引導學生玩一玩、做一做、拼一拼等,通過動手實踐課題,將原本抽象的數學概念轉變成為具體的、形象的知識,在動手實踐之后,就能夠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需要提倡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從而拓展綜合能力。如,在“拼積木”的課堂設計中,基于三角形的積木,由學生自由來分配小組,并且在交流和實踐之中拼出各種積木。同時,在學生的動手實踐中,教師還可以適當進行點撥與鼓勵,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從而搭建出喜歡的積木形狀,如機器人、火車、等,這樣就可以真正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能夠在生活之中應用,在實踐活動之中,將學生對于學科認識充分拓展,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與廣泛性。并且,在活動中,基于小組合作交流,就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最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對數學學習的探索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