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可 戴鎮濤



摘 要:特色小鎮作為城鄉聯動的重要紐帶,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新的載體和平臺,本研究通過以重慶市53 個特色小鎮為樣本點,利用Arc GIS10.4軟件,利用最鄰近指數、地理集中指數、基尼系數、地理聯系率以及和核密度分析等空間方法對重慶市特色小鎮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探究,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重慶市特色小鎮在空間分布上總體呈分散分布、局部集中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且主要集中在中部。此外,通過探究重慶市特色小鎮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發現在所涉及的影響因素中,受地形和交通的影響最大,其中公路對于重慶市特色小鎮建設具有重大影響,市場和資源的影響相對不顯著。
關鍵詞:特色小鎮;空間分布;影響因素;重慶市
The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ongqing Characteristic Towns
YU Xiao-Ke 1? DAI Zhen-Tao2
1 Chongqing Jiangjin Rural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2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haracteristic town is a new carrier and platform to further promote the new urbanization. This study uses 53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ongqing as sample points, using arc Gis10.4 software, using spatial methods such as nearest neighbor index,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Gini coefficient, geographic connection rate and nuclear density analysis, explor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ongqing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t i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ongqing's characteristic towns is generally distributed in a decentralized and partially concentrated uneven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In addition, by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ongqing characteristic towns, it is found that amo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terrain and traffic are the most influential, while the market and resources are relatively insignificant.
Key word:Characteristic tow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Chongqing
中圖分類號: K901.8
特色小鎮是推動新型城市化的重要途徑和平臺,是城市和農村相互聯動的關鍵紐帶。在2016年我國開展特色小鎮的建設以來,我國各領域學者對于特色小鎮的研究日益增多,領域主要集中在某類特色小鎮發展的研究,如何建設特色小鎮以及特色小鎮的類型進行研究;同時,重慶市政府2016年在工作報告提出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的培育以及建設。肖練練(2013)根據每個小鎮發展核心驅動力的不同,將旅游小鎮發展模式分為三種,分別以旅游地產為核心驅動力、以休閑度假為核心驅動力、以行業依托為核心驅動力[1]。車震宇(2016)對國內 90 年代后“特,色趨同”時期的旅游小城鎮特色構建進行了研究綜述,分析總結了國內旅游小城鎮特色構建研究主題[2]。喬海燕(2016)認為特色小鎮建設的靈魂是小鎮擁有的特色文化,建設特色小鎮應牢牢抓住“以文活鎮”的觀念,不斷挖掘小鎮特色傳統歷史文化,將小鎮文化融入小鎮建設當中來。既要挖掘出獨特的歷史文化更要將歷史文化與小鎮完美融合,打造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又帶有休閑養生“慢”節奏生活的旅游特色小鎮[3]。李志剛(2019)提出,從全世界及中國特色小(城)鎮創建來看,其內部文化旅游產業的依托資源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同時由于其依托資源的類型差異,其文旅融合手段和路徑也不盡相同第一類小(城)鎮是依托當地獨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觀;第二類小(城)鎮是依托該區域獨特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以當地的歷史文化遺跡或遺產、風俗習慣、社會生活、節慶活動等作為其發展優勢和最大吸引力;第三類小(城)鎮是以現代文化產品為為獨特核心資源建設的小(城)鎮[4]。
綜上,對于特色小鎮研究的成果還略顯單薄,過于集中對特色小鎮的理論探討,缺乏對特色小鎮的一定量化討論。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需要綜合考慮地理環境特征、資源稟賦和市場條件以及交通情況等要素,盲目開發可能導致千鎮一面這種現象的發生,與特色小鎮的建設目標及出發點背道而馳,這對社會資源將會產生極大地浪費。因此,本研究著眼于空間分布結構的視角,采取定量的研究方法,對重慶市的特色小鎮的空間結構進行分析,并對產生這樣的空間分布因素進行分析,重慶市的特色小鎮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以期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為重慶市特色小鎮建設科學合理空間布局提供有力的實證研究支撐。
1、重慶市特色小鎮發展概況
重慶市位于中國西南地區,是中國直轄市之一,是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是國家重要的現在制造業基地。為更好的推動重慶市特色小鎮的建設,2016年重慶市政府下發《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意見》(渝委發﹝2016﹞16號),指出在全市范圍內城鎮化基礎較好以及具有重大潛力的地區開展特色小鎮的建設工作,從而不斷推動重慶市特色小鎮的發展[5]。截止目前,重慶市共有53個特色小鎮,其中13個國家級特色小鎮,40個市級特色小鎮。根據其產業基礎以及發展方向,可將其分為商貿物流型、文化民俗型、文化創意型、新興產業型以及旅游休閑型,各種類型的特色小鎮數量、占比及分布如圖1以及表1所示。
2、重慶市特色小鎮空間分布特征分析
2.1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重慶市53個特色小鎮,數據來源于國家住建部以及重慶市政府官方公布文件的特色小鎮建設名單。首先運用百度地圖將重慶市53個特色小鎮精準定位在重慶市矢量地圖上,運用Arc GIS10.4軟件,結合 最鄰近分析、集中程度分析以及均衡性分析以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對重慶市特色小鎮空間分布特征進行測算和分析。
2.2研究方法
2.2.1最鄰近分析
最鄰近指數是用來分析地理空間中點狀事物在地理空間上的相鄰近程度分析,本研究中可以判斷出重慶市特色小鎮的空間分布特征。
其中rE為重慶市特色小鎮空間分布的理論最鄰近距離;n為重慶市特色小鎮的個數;A為重慶市國土面積;R為重慶市特色小鎮的最鄰近指數; r1為重慶市特色小鎮空間分布的實際最鄰近距離。當R>1時,說明重慶市特色小鎮趨于均勻分布; 當R<1時,說明重慶市特色小鎮趨于集聚分布;當R=1時,說明重慶市特色小鎮趨于隨機分布。通過Arc GIS10.4分析工具Average Nearest Neighbor 測算出r1=15.11,重慶市國土面積A為8.24萬平方公里,重慶市特色小鎮數量n為53,運用最鄰近指數測算出重慶市特色小鎮理論最近距離為19.71km,推算出最鄰近指數R=0.766<1,表明重慶市特色小鎮的空間分布趨于集聚型。
2.2.2集中程度分析
地理集中指數是描述地理要素分布集中化程度的指標,本文運用地理集中指數來說明重慶市特色小鎮的集中程度,其公式為:
式中,G 為地理集中指數,n 為重慶市特色小鎮總數,Ti為第 i 個城市特色小鎮個數,t 為區縣個數。地理集中指數取值范圍為0-100,數值越大說明特色小鎮分布越集中,數值越小說明特色小鎮分布越分散。經測算,若重慶市的特色小鎮平均分布于各區縣,則地理集中指數為22.5,而實際重慶市特色小鎮的地理集中指數為25,地理集中指數的實際所得略大于平均分布的結果,證明重慶市特色小鎮在區縣尺度上重慶市的特色小鎮略微集中[6]。
2.2.3均衡性分析
本研究中不平衡指數反應了研究對象在不同地級市范圍內分布的均衡程度,其公式為:
(3)式中,S為不平衡指數,t為市域個數,Ti為重慶市各區縣內特色小鎮數占總數的比重從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的累計百分比, S 介于0-1之間,若 S =0,則小鎮平均分布于各市域中; 若 S = 1,則小鎮全部集中于某一區縣。經計算,重慶市特色小鎮的不均衡指數為22%,說明重慶市的特色小鎮在區縣級不均衡指數值并不高,說明各區縣的特色小鎮的數量差距不大,進一步說明特色小鎮創建工作在各區縣得到積極響應。
2.2.4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可以計算地理要素在其周圍鄰域中的密度,其公式為:
式中,f(x)為核密度估計值;n為州市數量,h大于0為帶寬,(x-Xi)為估計點X到事件Xi處的距離。本研究中核密度估計值越大,說明重慶市特色小鎮越密集。本研究中,對重慶市53個特色小鎮進行核密度分析,可以較為直觀的表明重慶市特色小鎮在空間上的分布特點。本研究通過利用 Arc GIS10.4中的核密度工具對重慶市53個特色小鎮進行分析,得出了重慶市特色小鎮核密度分布圖,如圖2 所示。由圖可知,重慶市的特色小鎮在重慶市城市發展區形成密集區,在其他區域散落分布,在空間上形成中部多,東北以及東南少的特點。
3、重慶市特色小鎮空間分布特征影響因素分析
特色小鎮是通過特色產業帶動城鎮化發展,是集生產、生活為一體的綜合體。至2016年國家住建部公布第一批國家級特色小鎮建設名單后,特色小鎮的建設受到各級政府的響應[7]。政府主導下的特色小鎮建設成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主導因素,除此以外,地形、交通、市場等因素對特色小鎮的空間分布具有一定的影響。
3.1市場要素
產業是特色小鎮發展的主要動力,而產業與市場密不可分。產業服務于市場,使市場更具有創造力與活力; 市場有著種種不同需求,給產業提供了發展壯大的機會[8]。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的主要特征,通過產業帶動就業,促進新型城市化的健康發展,因此市場成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主要影響因素。重慶現轄26個區,8個縣,4個自治縣。區縣政府所在地一般是經濟、物流的集中地,集中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以及技術,是區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方。因此,距市場所在地的區縣城市對于特色小鎮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在本研究中,以區縣政府所在地為圓心,建立 20 km和40km緩沖區,如圖 3 所示,結果表明,特色小鎮在區(縣)政府在20km緩沖區內有37個,占總數的69.8%,在40km緩沖區內有52個,占總數的9.11%。結果表明,重慶市特色小鎮建設受到市場的影響因素較大。重慶市特色小鎮建設應充分認識到市場對特色小鎮的影響作用,特色小鎮建設應依托原有市場影響力,結合重慶市區域協調發展,合理布局特色小鎮。
3.2交通要素
交通連接城市 ,交通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巨大動力,成為影響城市形態、大小、產業布局的重要影響因素[9]。交通網絡的發達程度直接影響到經濟活力,物流速度,客源市場。不同的交通方式具有不同的有點,公路運較為靈活、便捷,適合短途運輸;鐵路運輸具有貨量大、運費便宜、安全穩定等優勢,適合中、長途運輸。以重慶市主要交通干線(包括國道以及省道)建立2.5km緩沖區,結果如圖4所示,結果表明,重慶市特色小鎮全部都在公路2.5km緩沖區內,實現全覆蓋。以重慶市的鐵路建立20km和40km的緩沖區,結果如圖5所示,在鐵路20km緩沖區中有32個,占總數的 60% ,在40km緩沖區中有7個,占總數的 13.2 % ,整體來看,特色小鎮均分布在交通干線附近,不管是公路還是鐵路,交通網密集的地方分布的特色小鎮較多,說明重慶市特色小鎮建設受到交通因素影響較大,相比之下,公路交通區位更具有優勢。
3.3地形要素
重慶是我國著名的“山城”。地形地貌對區域景觀的形成會產生極大地影響,對交通、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等會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一般情況下,地形平坦的地區,聚集大量人口,布局工業、農業等。在重慶市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地形影響交通網絡,進而影響產業的發展。本研究利用遙感圖像提取重慶市地形圖,如圖4所示,重慶市特色小鎮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地區,說明重慶市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受到地形的因素較大,而分部在山地的特色小鎮都利用其山地資源與山地景觀,積極發展山地旅游。在地形條件不好的區域,要發展特色小鎮,要從理念上進行創新,把握特色小鎮的靈魂,將地形上的缺點轉化為優勢,發展符合區域地形特點的特色產業,才能在眾多的特色小鎮中脫穎而出,實現特色小鎮的獨特優勢,實現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
3.4資源要素
關于資源要素的分類有很多,在重慶市特色小鎮中,旅游產業的特色小鎮占據多數,在本研究中主要分析旅游資源對于特色小鎮分別的影響。豐富而頗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天然稟賦和先決條件[10]。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旅游業對其他產業具有較大的帶動作用。目前,在我國相對較為成熟的關于旅游評價體系中,旅游景區等級劃分標準較為完善和嚴格,5A級景區比較能有代表其旅游區資源的豐富性。本研究以重慶市擁有的5A級景區為圓心,建立40km和80km的緩沖區,結果如圖7所示,結果表明有13個特色小鎮在40km緩沖區內,占總數的24.5%,31個特色小鎮在80km緩沖區內,占總數的58.5%。重慶市的特色小鎮建設規劃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旅游景區的帶動作用,發揮資源優勢,促進特色小鎮的健康發展。
4、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采用最鄰近指數、地理集中指數、基尼系數、地理聯系率以及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借助Arc GIS10.4空間分析工具,對重慶市特色小鎮的空間分布特點、分析重慶市特色小鎮空間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得出以下結論:第一,重慶市特色小鎮整體空間分布趨于分散且不均衡狀態。空間集聚具有指向性,形成了渝中城市發展區位高密度集聚區。第二,從影響因素來看,影響重慶市特色小鎮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市場要素、地形要素、資源要素、交通要素等。其中以地形和公路交通要素影響最為顯著。重慶市特色小鎮的建設大多依托在原有城鎮上進行再規劃及開發,特色小鎮多建設在地形平坦的地方,靠近市場消費區以及靠近交通干線。此外,旅游產業的聯動效應也加速了特色小鎮的創建,受到旅游驅動因素的影響,因此在重慶市5A級景區附近形成了以旅游景區帶動作用下的,較為集中的特色小鎮建設帶。
在國民經濟結構不斷轉型的背景下,特色小鎮建設通過產城融合發展,不斷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從而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刺激經濟又快又好發展。重慶市特色小鎮建設相對沿海城市來說,具有起步晚,發展慢的特點,尚處于起步階段,重慶市特色小鎮的空間分布需要進一步優化。因此,結合重慶市實際情況,本研究認為:第一,重慶市特色小鎮要充分發揮帶動、模范作用,實現小空間大集聚,發展適應社會新的消費點,培養新的消費點以及新供給,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刺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第二,特色小鎮建設以區域產業為特色,充分刺激和發揮特色小鎮的活力及潛力。第三,多規合一。科學編制特色小鎮的區域規劃,明確其功能與定位。特色小鎮規劃可以結合鄉村振興以及美麗中國等項目規劃的“多規合一”。第四,深入貫徹落實“一區兩群”區域發展戰略部署要求,以產業發展為核心,以人口集聚為基礎,強化改革創新支撐。
參考文獻:
[1]肖練練. 城郊旅游小鎮發展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2013.
[2]車震宇.旅游開發對傳統村落風貌的利弊影響[J].旅游研究,2016,8(03):1-3.
[3]喬海燕.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嘉興旅游特色小鎮建設[J].城市學刊,2016,37(03):13-16.
[4]李志剛.特色小(城)鎮建設中的文旅融合[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1):56-63.
[5]2020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http://www.cq.gov.cn/zwxx/jrcq/202001/t20200119_4778897.html
[6]譚冉.特色小鎮: 新型城鎮化的新趨勢[J].經濟,2017 ( Z1) : 72-74.
[7]尹成杰.加快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和發展[N].農民日報,2016-09-03 ( 003) .
[8]朱沁夫,李昭,楊樨.用地理集中指數衡量游客集中程度方法的一個改進[J].旅游學刊,2011,26(4):1002-5006.
[9] 楊茜茜,伍世代. 福建省特色小鎮空間分布特征與影響因素研究.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 自然科學版),2019,35(04):110-116
[10] 趙慧莎,王金蓮.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 [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7(7):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