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立團
摘? 要: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校園,面對全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節奏,很多學生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甚至在某些班級中,一些學生的厭學行為不斷出現并日益嚴重。因此在本文中,我將詳細分析厭學行為出現的原因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化解這一不良行為保障學校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一年級學生;語文教師;厭學行為
作為一名擁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我認為學生的厭學行為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特別是針對那些剛剛走出家庭步入校園的學生來說,由于換了新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而學生的自身調節能力也比較差,進而引發一系列的不適應,最終導致厭學的產生。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厭學行為出現的具體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予以疏導,才能保障學生及時適應節奏,調整學習狀態。
一、一年級學生厭學成因
農村地區的小學中有很多學生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致使學生產生這種負面情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學生生活環境的轉變。農村地區貼近自然,且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很多學生在上學之前都沒有進幼兒園接受啟蒙教育的經歷,而是在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中玩耍嬉戲。幼兒園教育是一個啟蒙教育階段,在基本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上,幼兒園與學校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學生進幼兒園接受教育可以提前熟悉學校的學習環境,這也有利于減少他們正式進入校園時自身所面臨的適應難度。但是農村地區很多幼兒園建設并不完善,加上學生家長對學前教育環節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所以這些學生在上學前普遍以娛樂為主,不會受到規則和制度的約束。但是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則不同,每一名學生需要遵守學校的規則,這種環境的變化對學生的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不能在校園里隨心所欲地玩耍,便會覺得人身自由受到了極大限制,因此逐步產生了厭學情緒。第二,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有待提升。一年級的學生剛剛步入校園,在他們身上還能看到很多非學校環境影響的其他元素,例如,無規則意識,無紀律意識等。為了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紀律意識,很多教師便選擇以教學指令的方式強制要求每一名學生遵守。長此以往,教師在學生心中便逐漸成了嚴厲的代名詞,師生之間的隔閡不斷擴大,這也就進一步導致了學生愈發思念上學前那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進而逐步積累了厭學情緒。
二、改善學生厭學行為的建議
針對學生身上所表現出的厭學情緒,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予以解決:第一,設置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內容。這一部分的教學工作也是為了在最大程度上塑造出與學生在上學之前所處環境相似的學校氛圍,從而在根本上減少學生對環境轉變的不適應。例如一年級的學生天性活潑,對一些新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教學圖片。圖片的引入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對語文課程的學習工作充滿興趣,長期堅持此種做法也有利于學生及時適應學習環境,以最快的速度調整自身,充分融入到學校的大環境中去。第二,改變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師的教學態度直接影響著整節語文課堂的課堂氣氛和環境氛圍,如果教師在課上表現出異常嚴肅,那么在學生心中便會對教師產生一種巨大的生疏感,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便會減少。因此,教師要適當地轉變自己的教學態度,多和學生溝通,在教學工作中始終保持面帶微笑。只要學生不作出過分的舉動,教師不可以嚴厲批評他們。而對學生提出的一些想法和要求,教師也要仔細思考。如果學生的訴求是正當的,且符合教師的教學需要,那么便可以尊重學生的想法,參考他們的意見實施教學計劃。這樣做不僅充分尊重的學生的主體地位,還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課堂體驗,從而在根本上削減了學生厭學的負面情緒。第三,開展必要的團建娛樂活動。師生之間開展必要的團結娛樂活動可以有效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培養學生對教師的信賴程度。師生之間形成了良好的關系,學生對學校環境的適應性便進一步加強,這對從根本上削減他們的厭學情緒也是非常有幫助的一點。團建活動的開展可以體現在校園生活日常的方方面面,例如,在下課時間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學和他們展開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生活狀況。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周末時間和學生家長一起進行團建活動,例如教師和全班學生及其家長一起去郊游、采風等。在此過程中,良好的師生關系不斷培養,學生對教師以及學習工作便會逐漸產生強烈的喜愛情感,厭學情緒自然也就消失無蹤了。
四、結束語:
農村地區一年級學生在剛剛進入校園時期,表現出厭學情緒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充分分析這種現象的背后原因并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輔導,最終化解學生心中的厭學情緒使他們逐步步入學習正軌。
參考文獻:
[1]李燕玲. 小組工作介入小學六年級學生厭學行為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8.
[2]冀婷婷. 小學生厭學心理初探——以新疆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五年級學生為例[J]. 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07):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