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雪梅
摘? 要: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得到了充分發展,且積累了相應的數學基礎知識,能夠由此自主探究數學概念。而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全面解放學生,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表達、自主閱讀,從而切實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使其實現有效學習。本文將以初三數學課堂教學為例,從構建有效課堂、培養學生學習自信、優化師生關系三個角度來分析初三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性。
關鍵詞:初三數學;學習效率;重要性分析
初三是初中教育階段的最后一個學年,學生需要通過新知學習、整體復習逐步完善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積累豐富的解題經驗,以便以最佳狀態去整理數學知識。但是,常規的教學行為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由教師確定各個課時的知識容量、具體的施教方法,學生只要按部就班地跟隨教師指導去學習、內化數學知識即可。但是,也正因如此,初中生并未及時展開數學思考,缺乏一定的探究經驗,所以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處于表層,認知較為膚淺,難以全面內化數學知識。對此,初三數學教師便要主動優化師生互動模式,盡可能讓學生自主分析數學知識,使其及時整合數學概念,由此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真正實現健康成長。
一、構建有效課堂
構建有效課堂的基本前提便是要讓學生以主體身份去學習數學知識,使其自主建構、及時生成知識意義,由此把握數學學科的思維特征,及時進行解題應用。因此,如果可以充分發揮初三生在數學課上的主觀能動性,便可真正打造有效課堂,讓學生自主整合數學知識,使其全面內化數學概念。
就如在“二次函數”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利用一些銷售問題、路程與速度問題創設了教學情境,讓學生自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式,使其積極思考,自主解題。然后,筆者就由一元二次方程式過渡到二次函數,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二次函數的解析式,使其自主分析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之間的具體關聯,使其自主建構數學概念。在此過程中,為了切實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筆者還將本班學生平均分到各個小組內,使其積極思考、主動合作,全面分析二次函數解析式,使用準確的語言去解釋二次函數的概念,然后再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下構建二次函數解析式,實現自主解題。實踐證明,以學生為中心的數學教學活動不僅可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意識,使其積極思考,還可讓學生深刻記憶所學知識,避免學生快速遺忘相關知識,而這就可切實提高教學效率,節省教學時間。
二、培養學生學習自信
人們常說,一個人的自信心有多強,那么他的舞臺便有多大。但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初中生經常會因為認知能力不足而出現解題錯誤,甚至會在同一類問題中反復出錯。這就無形中影響了初中生的數學學習自信,并不利于全面開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但是,如果可以讓學生實現有效學習,使其快速、深刻掌握數學知識的內涵與外延,那么也必然可以使其重塑自信,堅定學生的學習信念。對此,初三數學教師便要讓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逐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使其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就如在“圖形的旋轉”一課教學中,筆者就播放了心理學中一個十分流行的人物旋轉動畫,由此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觀察動畫中主人公的旋轉行為,使其自主總結圖形發生旋轉的基本條件。本班學生很善于觀察,能夠較為準確、全面地總結出圖形發生旋轉活動的基本要素。如此,本班學生則可自主建構數學知識。也因此,本班學生顯得十分開心、幸福。接著,筆者便肯定了學生的探究結論,賞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由此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
三、優化師生關系
常規的數學教師與初三生的關系比較僵化,因為教師會過于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行為,旨在及時提升學生的數學應試能力,卻在無形中忽視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發展訴求,導致學生并不愿意親近教師。但是,在以初三生為中心的數學課堂上,數學教師不僅要全面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精確判斷學情起點,同時也要保護學生的學習情感、心理素質,讓學生全面投入到數學學習過程中,由此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如此,也可無形中改善師生關系,切實構建和諧、友好、互助、平等的師生關系。
就如在“隨機事件與概率”一課教學中,筆者在數學課上引導學生全面分析數學知識,結合拋硬幣、天氣等現實資源,促使學生自主分析隨機事件的特征,鼓勵學生自主嘗試計算隨機事件的概率。在此過程中,筆者會充分尊重學生,肯定學生的有效結論,同時也會鼓勵學生、包容學生,由此保護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其產生良好的學習情感。如此,則可無形中拉近師生距離,改善師生關系。
總而言之,在初三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全面實現有效學習,可以很好地改善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讓學生積累成功的數學學習經驗,促使學生實現全面進步。因此,初三數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學習行為,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數學課堂,使其實現有效學習,優化數學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黃達紅.深度反思 對癥下藥——傳統初中數學教學的弊端及有效教學策略[J].甘肅教育,2018(19):95.
[2]吳敏.基于有效教學下初中數學復習課存在問題的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