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民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初中教育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代的教育理論強調教師要將學生培養成品德健全的優秀人才,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有較強的理論知識,還要強調初中階段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教師應學會提取、加工、整合、應用網絡資源。通過創新優質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
關鍵詞:網絡資源;道德與法治;教學
一、依托網絡資源,實現“激情導趣”
對于初中生而言,只有趣味性的知識,他們才會用積極的學習態度去探究。但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概念過多,思想內容復雜,且本身缺乏趣味性,并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在學生看來,就像是校紀校規一樣,是一些純概念性的東西,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傳統的教學課堂是不能滿足現代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的。互聯網技術的成熟與應用給該學科教學帶來了契機。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在這種背景下,教師應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以實現“激情導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正確對待網上交友”相關知識時,可以在網上找尋一些網上交友的案例,然后開展辯論賽活動。讓一部分學生說網上交友的好處,讓一部分學生說網上交友的弊端。這樣一來,不僅創設了真實的教學情境,還能使學生在討論中增進對網絡的認識,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
二、利用網絡資源,加強師生互動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受限于學科知識內容,與學生的互動較少,使教學難以達到理想成果。但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教學條件得以改善,教學資源得到了充實,教師可以更好地設計情境問題,從而實現與學生的深層次交流。師生互動的基礎是師生之間有著良好的交流基礎,學生在心理認同老師也就會認同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和觀點。所以教師就要利用網絡資源,改善課堂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變得積極活躍,從而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例如,教師在教學“祖國統一”相關知識時,可以先播放一些愛國歌曲,熏陶學生的思想意識。然后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以及《厲害了我的國》等片段,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設計有梯度性、層次性的問題,如“我們如何愛國?”“如何維護祖國的統一?”等,將學生帶入情境,從而在交流中構建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本節課的知識內容。這樣一來,不僅能夠開闊學生視野,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應用網絡資源,優化教學內容
網絡資源有助于優化教學內容,教師只要合理設計教學環節,便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此過程中,需要堅持“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教學為輔”的教學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為減輕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提高探究和學習意識,教師應開展動態化教學,將網絡資源整合在一起,促進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會和感悟學科知識。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內容基本上都來自于課本,教學的形式比較單一,內容也比較單一,教師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要優化課堂的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技術收集一些優質的網絡課程資源,運用到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課堂之中,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所學習的東西不再只停留于課本,而是廣泛地閱讀與學習,通過網絡資源,教師可以向學生列舉一些案例,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例如,教師在教學“安全意識”相關知識時,可以從影視作品《致命的欺凌》中汲取教學素材,并從視頻情境中感知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和受害者的傷痛,使學生能夠適應環境、慎重交友并提升自我保護意識。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突出教學重點、難點、疑點,還能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收獲更多的知識。
四、借助網絡資源,夯實學習成果
融合信息技術和學科知識,才能保證教學的質效性。通過挖掘教材內容,科學引用網絡資源,開展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才能幫助學生夯實學習成果。首先,教師應利用網絡資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開展“角色扮演”活動,促進學生在表演中理解和應用知識。例如,教師在教學“消費者合法權益”相關知識時,可以依據本節課的知識編制一個小劇本,讓學生扮演黑心商家、消費者、工商人員等角色,促進學生學習知識和積累經驗。其次,教師應構建多樣化的評價體系,設計“質疑問題”“解答問題”等環節,讓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互評,從而促進學生認識自己和改正錯誤。
總之,基于網絡資源的助力,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通過巧用網絡資源,創設教學情境,加強師生互動,以及充實和優化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穎.信息技術運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方式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0(23):41.
[2]穆科虹.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策略[J].名師在線,2020(21):88-8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