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媚
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地方課程作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國家規定的主題教育、地方鄉土風情和現代社會公民必備素養的教育目標,同時對推進新課程改革和實施,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浙江省《地方課程(通用內容)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當盡可能采取問題探索、游戲活動體驗、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倡導教師在各種活動中運用多種手段、多種方法,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開展多種活動,整合多個地方課程內容,提倡與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緊密聯系,豐富教學內容,將知識有效地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開展體驗性學習,讓學生傾心于接受和掌握,獲得知識和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為構建聯動課堂奠定基礎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兒童的形象直觀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已有經驗進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豐富想象,內化知識,強化學生的認知行為,促使師生雙方達到和諧統一。
【案例1】一次奇妙的橋之旅
1.情境創設導入
(1)欣賞威尼斯的圖片
威尼斯是一座美麗的水上城市,它建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她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詩情畫意久久揮之不去,有“水上都市”“百島城”“橋城”之稱。
(2)介紹溫州
其實,我們有自己的“威尼斯”,那就是溫州。
溫州,簡稱“溫”或“甌”,是浙江省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溫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浙江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東瀕東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市相連、北和東北部與臺州市接壤,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中國南戲的故鄉、中國海鮮雞蛋之鄉、中國鞋都,溫州人被國人稱之為東方猶太人。溫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公元323年建郡,為永嘉郡,傳說建郡城時有白鹿銜花繞城一周,故名鹿城。唐朝時(公元675年)始稱溫州,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建城歷史。
2.朗誦有關溫州的古詩,感受溫州的地方文化
3.畫畫美麗的溫州,宣傳溫州
創設情境,學生興致盎然。“參加溫州橋的研學旅行”這一虛擬情境設置,課伊始,學生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注意力,對學習內容產生了興趣。同時,不同板塊、不同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說、唱、畫游戲情境中,不知不覺完成了學習內容,畫溫州,贊美溫州,宣傳美麗的溫州人文和美景、溫州的生活習俗等,宣傳溫州的文化,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課結束,不管是在場老師,還是學生都還沉浸在美妙的橋之旅中,意猶未盡。
二、創設活動,有效學習,為構建聯動課堂鋪橋搭路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和歸宿點。活動是地方課程教學引領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和手段。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中,以活動為載體,將內容的呈現與開展活動融為一體,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課堂中,發揮通感,讓每個學生能夠從課堂動一動、說一說、演一演等有動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培養其核心素養。
【案例2】《變幻莫測的臺風》
師:同學們,溫州是個臺風多發的地區,我們該做好哪些預防呢?接下來我們就四人一小組,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老師給的資料一起討論下,在臺風來前、來時、來后,都該做些怎么樣的防護,請小組長做好討論記錄,做好匯報準備。
師:這時變幻莫測的臺風已經來到我們身邊了,誰來說說臺風來時我們該做好怎樣的準備?(學生交流)。
師:臺風來前我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我們再來看看臺風來時該怎么防護呢?(學生交流)。
師:這變幻莫測的臺風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了,我們平時該做哪些預防呢?
同學們剛才歸納得很好,臺風雖然是一種無法避免的自然災害,但是只要我們有科學完善的預報系統和比較全面的預防措施,我們還是可以將臺風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的。
溫州是臺風的多發地,在溫州的生活過的孩子幾乎都經歷過臺風的洗禮,都感受過臺風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每年的夏天,當臺風來臨時各級的人民都在為減少臺風的危害群策群力。這節課從孩子們身邊的內容入手,給出問題,讓孩子們想辦法解決問題,由現實問題抽象到解決社會問題。
省課標指出:“要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倡導“體驗性學習,要創設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其中”,但是,我們設計活動不是盲目的,活動要為目標來服務。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情,在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和能力的基礎上,力求活動與學生精神需求的最佳融合,設計出合理的活動。
三、整合內容,豐腴課堂,為構建聯動課堂鋪設橋梁
省《地方課程通用內容標準》指出:地方課程要注重對地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課堂教學不應局限于教材,而應追求課堂的生成性和開放性。地方課程體現地方教育特色,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因此,教師既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又要根據內容整合相關資源,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鄉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案例3】一次奇妙的畬鄉之旅:筆者教學《走進畬鄉》民歌板塊時,安排了以下環節:
過渡:畬族民歌是畬族的文化明珠,古畬族地區素有“歌海”之稱,畬鄉沒有文字,都是通過歌聲來口口相傳。(畬鄉的歌《搖竹娘》:搖竹娘 搖竹娘 你長我也長我長你也長)
(1)聽
師:歌曲表達了一群畬族的小朋友在竹林里快活地搖著竹子,和竹子相約一起成長的愿望。
(2)學
師示范——生學唱(跟隨老師逐句學唱)——生齊唱
(3)閱讀資料
畬族人民喜愛唱歌,在祭祀、待客、婚禮、節日或日常生活和勞動中,常常以歌對話。一般都是清唱,有些還伴有動作。有獨唱、對唱、二重唱等不同的形式,曲調優美,節奏多變,極富民族特色。2006年,畬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男女生配樂對唱
(5)小結
你們唱得真好聽!畬鄉歌曲是畬鄉文化的瑰寶,2006年,畬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課堂上教學學生感興趣的畬族歌曲——《搖竹娘》,了解歌曲寓意和文化,似一座橋梁將現實生活、地方傳統文化與地方課程教學緊緊相連。傳統地方文化是人民幾千年的心血結晶,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充分地影響著現在的每一個人民。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把握教學目標,在理解教材設計意圖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特點、本地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文本的內容和活動進行拓寬,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地方課程教學與地方文化、現實生活有機地整合,賦予地方課程教學更多的活力和靈性。
四、趣味評價,精彩紛呈,為構建聯動課堂錦上添花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著教學效果和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理念,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而“發展”是在“過程”中體現的,因此,教師應關注過程,及時發現學生發展過程中的需要,用評價的手段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發其內在的發展動力,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案例4】一次奇妙的畬鄉之旅:筆者上《走進畬鄉》畬族服飾板塊時,安排以下環節: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穿的衣服,美嗎?和你們穿的有什么不一樣?
1.學生比較服裝(和學生自己的服裝比較)
2.讀有關鳳凰裝的資料
畬族服飾特dao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襲裝扮上,叫鳳凰bai裝。畬族婦女首飾畬du語稱“gie”,舊時zhi是結dao婚始戴,以后凡出門或節日時戴,死了也戴好入棺。裝扮為:后腦盤發髻,發腳四周繞上黑色縐紗,頭頂置銀箔包的竹筒(直徑約一寸,長約三寸,富者全部用銀),包以紅帕,豎兩支銀釵,形成鈍角三角形,釘上八串瓷珠,瓷珠繞過縐紗以固定“gie”身,瓷珠垂過肩,每支末端栓小銀牌,右耳上插一支銀簪,兩耳戴銀耳垂。形如鳳凰鳥頭冠。上衣是大襟衫,長度過膝,領、袖、襟處都繡有花邊,花邊色彩鮮艷,花色繁多。
3.交流:現在我們來玩一個《一站到底》的游戲(老師說開始才能舉手搶答)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知識問答,我們對鳳凰裝有了更深的認識。2008年,畬族服飾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課堂上,用游戲——畬鄉版的《一站到底》來評價學習資料單的成果,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效果明顯。游戲式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其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發展。
現代心理學認為,主體參與性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原始性機制。只有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才能使學生有意識、有興趣、有責任去參與教學活動。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評價更是調動學生主體性的有效機制。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果,能夠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不同的學情,采取多元化的評價維度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養成良好的核心素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叢書: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