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耀
摘 要:閱讀對語言的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網絡逐漸普及的當今社會,閱讀能力的高低成為能否收獲更多信息的關鍵所在。而閱讀教學在初中英語的課堂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英語科學素養的提高。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教學上的不足,因此如何提高閱讀課堂的有效性就成為每個教師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英語閱讀;教學靈魂
語言教學是英語教學的根本所在,而看、聽、讀、寫則是英語教學的核心。閱讀是視覺和讀寫的有效結合,同樣也是學習英語最主要的一部分,學生要想學好英語,并處理好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那么在日常的學習中,除了閱讀必要的教學內容之外,還更應該閱讀一些課外讀物。而本文就從以下幾方面對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如何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進行了相關的闡述。
一、開展針對性閱讀策略,提高閱讀能力
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存在這樣的情況:初中英語教學課堂的基本流程是閱讀前、閱讀中以及閱讀后。在閱讀開始之前教師一般利用圖片或視頻的形式進行課題的引入,然后在閱讀過程中完成問題、判斷對錯等,而閱讀后基本上就是討論,重復文章的內容,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過于將重點放在語言的知識點上,導致在學習語言基礎上耽誤了大量時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只了解到文章的大意,并沒有產生自發的思考,造成學生缺乏思考能力。
面對以上這種情況,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流程,采用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采用調查法和訪談法對學生進行了解,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來了解學生閱讀時的閱讀習慣、閱讀對象的選擇以及閱讀技巧,閱讀時間的選擇上有哪些優勢和不足,通過調查知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所在,繼而開展更具針對性的閱讀指導,通過訪談法去了解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切實需求是什么,以及不明白的地方在哪里,從而更具針對性地提出提升和改進的方法,這有助于學生提升英語閱讀素養。
二、開展情景化深入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更多創新型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比如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開展具有情景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情景閱讀中感受英語知識,給學生更加充足的感受,加強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讓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和使用英語。開展情景化深入的探索,可以讓學生能夠輕松靈活地在自己的記憶中找尋更多的學習感悟,同樣的,也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自我表現的平臺,做到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能夠得到綻放,從而提高英語閱讀的有效性。
比如,在進行Seasons of the year這一課時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將教學場景布置成元宵節猜燈謎的場景,然后圍繞“about? the seasons”為主題設計謎面,然后讓學生猜出是什么季節。比如謎面是“二月春風似剪刀”,學生就會猜測出是spring(春天),依照這樣情景化的教學,給學生更多的自由展示的機會,從而使閱讀更加富有動感。
三、開展循序漸進的方式,提高閱讀能力
我們知道,在英語考試過程中,閱讀理解題中會經常出現一些學生不認識的單詞,如果學生對這些詞匯不明白、不理解就會導致對文章的理解出現偏差,所以在以往的強行背單詞并簡單閱讀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很難得到提升的,因此開展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更有效。而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時候,教師應當在這幾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培養。
1.應該注重鍛煉學生的猜詞能力,在學生學習新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直接開展閱讀教學,將閱讀教學和詞匯教學相互融合,讓學生在進行文章的閱讀時對文章中出現的生詞進行大膽的猜測,推測出這個詞的含義,再由教師講解詞匯,由此提高學生的猜詞能力,也完成對詞匯的教學。
2.教師要格外注重語境分析和邏輯推理方面的教學,因為這兩種能力對學生提升閱讀能力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更容易地掌握文章的含義就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語境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這些能力也是需要在日積月累的閱讀過程中慢慢提升的。另外,要注意學生心態方面的調整,讓學生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要認識到學好英語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要提高自身的英語能力和素養。
綜上所述,要想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保證課堂的有效性,教師首先應當從開展更具針對性的教學開始,根據不同學生開展更具針對性的教學,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其次,教師可以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開展具有情景化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能夠沉浸式地進行學習;最后還要知道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循序漸進、日積月累、共同進步才能實現的。
參考文獻:
[1]劉星.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索[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9(36):23.
[2]朱英.入木三分,精致閱讀:探索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質量的策略[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7(1):34.
[3]賀紅霞.優化教學策略 打造精彩課堂: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11):57.
編輯 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