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桂燕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數學教學也離不開生活化情境,我在數學教學中,盡量把生活情境引入課堂,給孩子們一雙“生活的眼睛”,讓他們感到“數學有趣”“數學有理”“數學有用”。怎樣才能讓數學課堂更具生活化呢?下面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我在執教“平均數”這節課時,創設了小學生籃球比賽的場景,然后讓同學們觀察7號和8號隊員的得分情況。討論誰的投籃水平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走入數學課堂,學生產生了學習興趣,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就能長時間保持積極的態度。我在執教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時,出示記錄單:花土20袋,每袋25包,每包4千克。花肥10袋,每袋8包,每包5千克。根據情境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能解決生活中問題。
二、教學中,多舉生活中的例子解決實際問題
我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舉了大量的生活實例,感受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例如: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大橋總長55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的里程碑之作。港珠澳跨海大橋上的繩索和高高的塔,與橋面正好形成了許多個三角形,你知道這種橋的結構利用了什么數學原理嗎?梯子是人們生活中常用的攀高工具。梯子的穩定性是確保使用者安全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平面圖形中,唯有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再如在教學“小數”時,出示有趣的鼠:世界上最大的鼠生活在南美洲,體重可達到50千克,身長約為1.3米;世界上最小的鼠一般生活在平原地帶的潮濕環境中,體重約為0.008千克,身長約為0.05米。
三、要挖掘教材中生活資源
數學比較抽象,教學中要盡量挖掘生活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小數的意義”之前,先讓學生到超市等場所了解生活中的小數。多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文化。教學“長度單位”時,我讓學生去搜集生活中的事物的長度,感受物體的長度,理解長度單位。
四、精心設計生活化習題,激發學習興趣
如果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和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許多數學問題就是平常生活經驗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了,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2019年9月25日,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的北京大興機場正式投運。根據規劃,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設有79個登機口,可以滿足年旅客量4500萬人次的需要,而從航站樓的中心點走到最遠的登機口只有600米,正常步行時間不到8分鐘。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平均每個登機口可以滿足多少萬人次的年旅客量需要?(得數保留一位小數)。在中國,垃圾分類已成為新規范,這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我國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達到30億個,方便面碗5億~6億個,廢塑料占生活垃圾的百分之三和百分之七。廚余垃圾經生物技術就地處理堆肥,每噸垃圾可生產0.3噸有機堆肥。某小區1個月產生約10噸廚余垃圾,可生產多少噸有機肥?
五、加強實踐活動,體會數學生活的樂趣
1.課堂上的實踐活動
例如:在教學“克和千克的認識”中,在教學千克概念時,讓學生通過稱一稱、掂一掂、找一找、說一說、拎一拎等活動,了解1千克大約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與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聯系,形成表象,從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觀念。特別是“找一找”這個環節,不僅通過“對比著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時,讓學生資源共享,形成更豐富的表象,加強質量觀念。同時讓學生親眼驗證1千克鐵等于1千克棉花,非常直觀,容易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猜想—驗證”這一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再如,在教學“周長”時,教師讓學生去量一量不同圖形的周長,規則圖形的周長和不規則圖形的周長。在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時,讓學生擺不同長度的三根小棒,看一看,哪一組能擺成三角形,哪一組不能擺成三角形。從而發現,只有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時才能圍成三角形。
2.課外的實踐活動
教師要使用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對學生可以直接應用數學知識、技能、盡可能地創造實地應用機會,讓學生感到學習的需要。例如在學習千米時,我帶領同學們親自去400米長的操場跑了兩圈半,學生切實體會了1千米的長度。教學面積時,讓孩子去測量球臺的長和寬,并計算出它的面積。教學公頃時,讓孩子外出感受1公頃的大小。學生積極參與,真實感受激發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六、走進生活,發現數學問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在教學中,時常教育孩子要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經常讓孩子去寫數學日記、做數學手抄小報。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總之,數學來源于生活,解決生活中的需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盡量結合生活實際,把枯燥的知識生活化,貼近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啟迪學生善于觀察和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教孩子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積極去探索。開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感到“數學有趣”“數學有理”“數學有用”。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