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素麗
摘? ?要:素質教育理念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發生巨大變革,創新能力的培養儼然成為高等教育事業開展的主要目標之一。作為醫學重要基礎課程之一,解剖學教學在新課改下致力于對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培養模式、教學內容的革新,以期解剖學與現代化社會發展相適應。鑒于此,本文針對創新能力視域下,解剖學教學改革進行深入探析。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學改革? 創新能力? 解剖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3(c)-0198-02
近幾年,我國相繼頒發關于教育改革的文件政策,強調高等教育教學中,注重發展學生實踐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結合對活動課程的合理創設,強化學生科學實驗、技能實訓以及生產實習效果的提升。在此情形下,如何進行解剖學教學的革新與優化,幫助學生有機融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在學生主動學習中發展自身創新能力儼然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務。
1? 現階段解剖學教學創新能力發展制約因素
1.1 創新意識匱乏
高職院校學生在高中、初中、小學階段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所以大部分學生唯書是從,自身缺乏應有的自主學習、思考空間。在具體學習中,自身創新思維、好奇心理、問題意識均受到限制與束縛[1]。再加上解剖學課程理論性、概念性、抽象性較強,需要學生記憶掌握的內容非常多,學習氛圍枯燥乏味,并且多數學習針對概念知識的記憶選擇列表以及、書寫記憶等方式,雖然學生學習勁頭猛烈,但是所獲取的效果甚微,自身創新意識缺乏鍛煉與培養。
1.2 教學模式滯后
縱觀現階段解剖學教學,仍有部分教師在解剖學課堂中施行灌輸式教學,雖然此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記憶知識內容,但是無法做到概念知識的內化,更談何學生創新能力發展。雖然當前情景式、提問式等教學方式已經提倡多年,但是在解剖學教學中應用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分析當前解剖學實踐教學,課堂教學中人體解剖知識傳授仍為側重點,并且教師的眼光一直放在實驗結論、觀察結果,而對實驗過程、觀察過程的探索仍不到位,導致解剖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溝通能力、解決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得不到良好的培養。
1.3 創新型師資隊伍構建不到位
部分高職院校教師自身教學模式、理念仍相對滯后,側重在教學教學期間灌輸應試教育理念,使得解剖學教學模式固定、滯后,尚未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有明確的界定和認知,過分注重教學期間學生對概念知識的記憶和掌握,而對學生能力與智慧的發展漠不關心[2]。并且大部分高校針對創新型師資隊伍的構建,其培訓教育方式依舊停留于學習考核與專家講座,盡管教師進行教育意識與理念的創新,但是仍對創新教學實踐指導、創新理論水平有所缺失,無法在解剖學教學中正確應用創新教育意識,對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不能提供任何幫助。
2? 解剖學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改革策略
2.1 注重教學理念創新
要想進一步發展學生創新能力,教師需側重從以往填鴨式教學轉變為激勵型教學,注重在教學期間滲透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勇于發言,大膽提出對解剖學知識的疑惑和問題[3]。并引導學生對標新立異問題意見的發表,或者是從不同的方向、途徑去解決問題,實現從求異、逆向、多端角度進行創新思維發展的促進。幫助學生在問題的多元化解答中獲得啟惑,進一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2.2 注重教學過程優化
針對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的優化,教師必須借助以下方面來保障其優化效果。
2.2.1 情境導入科學設計
在解剖學課堂教學期間,應設置課堂導入來集中學生注意力,充分利用課堂初始階段,依據教學內容的分析,精心、合理設計課堂導入,為學生設置聯系教學內容、符合認知能力的教學情境,激活學生學習動機,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實現對解剖學課堂氛圍的生動構建[4]。通過對教學導入合理設計,為學生自主性學習開展打下基礎,引導學生保持積極的心態主動投入解剖學知識學習中。
2.2.2 教學提問合理設置
在具體教學期間,禁止教師實施灌輸式教學,借助提問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積極性。課堂中設置具有探究性、實踐性的問題,并且問題的提出可以體現出本次課堂的教學重點,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活躍自身思維能力。例如教學《神經系統腦和脊髓的傳導通路》,該知識點始終是解剖學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依據對內容的分析,通過舉例我們吃飯時咀嚼、拿筷子動作,實現教學知識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提升問題的實踐性與鮮活性,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聯想實際,將此知識點內容的學習從枯燥復雜轉變為有趣簡單。在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同時,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內化,實現思維能力的活躍,進一步發展學生創新能力[5]。
2.2.3 多媒體手段強化應用
以往解剖學教學中,雖然教師會用到標本、掛圖等輔助工具,但是因使用年限較長等因素的影響,使得當前解剖學教學中部分掛圖、標本缺失,并且標本結構缺乏直觀性,無法作為典型為學生講解。使得解剖學教學課堂中學生對解剖結構的認知較差,無法形成良好的層次認知與立體空間認知,嚴重影響到學生學習效果。而借助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則可以實現對以往教學存在問題和弊端的消除和規避。例如在解剖學教學期間合理應用計算機、手機、錄像機以及虛擬模擬等智能終端媒體,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為學生創新能力的鍛煉培養打下基礎。此外,隨著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不斷深入研究,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模式得到廣泛應用,通過現代化手段與教育教學的有機結合,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提供巨大幫助。當前,已有越來越多現代化教育手段被證明具有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促進課堂教學互動開展的作用和功能[5]。所以教師需結合具體情況合理選擇多媒體手段,進一步發展學生創新能力。
2.3 注重教學反饋評價創新
在解剖學教學中,教師需認知傳統教學評價反饋已經不再適用于現階段解剖學教學課堂中,需積極樹立學生知識、素質、能力全面衡量的評價觀,為學生構建多元化、全面化、合理化得到教學評價體系。除對學生知識掌握評價之外,還需涉及到對學生情感、能力、素質、品質、人格形成等多方面的評價,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解剖學的信心。在具體教學期間,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將知識與技能、競賽與活動、自評與互評、操作與實驗、情境與實踐等納入到教學反饋評價中。與此同時,依據學生創新活動的參與程度與成果,建設創新學分制度機制,提高對學生學習、參與過程評價的重視度,達到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得到目的。
2.4 注重第二課堂教學體系創新
所謂第二課堂,主要是指第一課堂的教學延伸,起到幫助學生對某方面知識的學習進行補充和延伸。通過結合具體情況構建合理第二課堂教學體系,有利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充分融合,帶動學生在活動中相互啟迪交流,達到學生創新能力促進的目的。教師可結合具體教學情況構建第二課堂,例如組織開展課外實踐、多種比賽、標本制作、解剖沙龍等活動,幫助學生在第二課堂中充分展現自身創新能力。
3? 結語
綜上所述,創新能力培養已然成為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鑒于此,要想實現在解剖學教學中發展學生創新能力,需基于教學理念的創新轉變,結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反饋評價體系完善構建、開設第二課堂等方式為學生創新能力發展提供空間與機會。
參考文獻
[1] 婁麗芳.創新能力培養視域下高職院校解剖學教學改革思考[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444(12):90-91.
[2] 賴路燕,古發輝.大數據視域下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11(30):95-96.
[3] 趙科研.給予職業能力培養視角下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農家參謀,2017(21):118.
[4] 林加福,陳玲瓏,吳碧蓮.高職院校人體解剖學信息化教學的初步探索[J].解剖學研究,2015(2):158-159.
[5] 薛瑞璇,張衛平,周丹,等.教育信息化視角下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思考[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 2016(18):74.
[6] 李陽.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