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劉燕竹
摘? ?要:信息化教學一種教育新方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角色發生了深刻轉變。本文分析了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并針對問題給與了幾點建議。通過學習平臺課前發布學習資料,引出關鍵學習要點;課堂中引導學生對關鍵問題的探討,結合模型、圖片、動畫等形式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課后發布作業和話題討論,展開小組討論和線上互動,鞏固學習知識點。通過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教學設計,旨在利用信息化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土木工程施工? 信息化技術? 自主學習? 學習平臺
中圖分類號:TU745?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3(c)-0215-02
Abstract: Information teaching is a new way of education, in which the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changed profound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urse.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in view of those problems. The key learning points are brought out through the release of learning materials before class on the learning platform. The teacher guides students to discuss key problems in class and combines with models, pictures, animations and other forms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 the key points of course. Teacher should release homework and topic discussion after class. Group discussion and online interaction are carried out to consolidate the learning points. The purposes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desig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lass is to guide independent learning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lf-study; Learning platform
信息化教學是近年來興起的教育新方式,主要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手段,使教學的各個環節數字化,以提升教學效率。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學強調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還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1]。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信息互動,教師由教學的執行者轉變為教學的研究者和引導者,而學生從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和執行者,有利于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2]。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及其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需要學習者在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施工材料、施工工藝和施工技術,同時結合專業實踐教學,使學生掌握現代土木工程施工的基本材料、技術和工藝。
1? 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教材知識更新速度較慢。
土木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材料、技術、工藝、產品更新速度較快,但教材修訂進度較慢,部分教學內容較為陳舊,難以全面反映該學科的新知識和新進展,不利于學生對該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3]。
(2)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
一方面,由于理論知識的更新速度較慢,使課堂教學內容與工程實踐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對專業實踐環節教學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土木工程不同專業方向學生對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知識的需求不同,教學環節的針對性不強,難以滿足學生對知識需求的差異,從而不利于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的結合[4]。
(3)忽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授知識的過程中往往忽略對學生解決實踐問題能力的培養;受教材內容局限性的影響,學生僅僅通過課程學習獲取了土木工程施工基本知識,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復現階段[5]。
2? 對信息化教學的一些建議
(1)課前準備。
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有礦山建設工程、巖土與地下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道路與橋梁工程等四個專業方向。針對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通過“雨課堂”、“學習通”等學習平臺上傳圖片、動畫、課件等資料,發布預習通知;學生則可根據任務查閱相關信息和資料,教師及時關注學習平臺,通過學習群組隨時與學生互動交流,然后發布課前測試投票,掌握學生預習效果,及時對教學設計內容做出相應動態調整。例如,在屋面防水工程這一節中,在課前準備環節中,教師通過在云課堂中上傳建筑屋面防水構造的課件和相關施工視頻,學生登錄學習平臺查閱相關信息,自主學習教師布置任務,然后在雨課堂查看教學課件,并完成課前測試。隨后,教師借助房屋漏水造成危害的視頻資料,引起學生對房屋漏水原因的關注,思考如何避免此類現象。
(2)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學習平臺投屏查看并分析學生測試情況,然后播放一段教學視頻資料,以問題為導向引入教學任務,激發學生對課程探究的興趣。然后講解基本理論知識,并結合施工現場具體情況,發布相應圖片和動畫,同時借助實物模型引導學生思考,并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開啟彈幕,學生可實時發表觀點,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然后,通過仿真模擬軟件,引導學生按照提示和要求完成施工材料和機具的選擇、施工工序和技術要求,使學生全面掌握課程知識要點。針對屋面防水工程這部分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屋面防水基本知識后,引出“如何進行屋面防水處理”的關鍵問題,登錄雨課堂,發布施工現場圖片、視頻及動畫和實物模型指導學生分析問題,便于學生理解認識,而三維動畫更加直觀的展示了屋面防水的具體操作流程。期間,學生可在學習平臺上發布自己的觀點,通過彈幕的形式呈現,師生之間可及時互動,有利于學生掌握屋面防水處理要點,教師也能根據互動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同時,分組協作和互動討論,提高了學習效率并且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的意識。
(3)課后提升。
根據學生課堂對教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在學習平臺上發布作業,學生通過線上查閱課件、線上群組互動、小組討論,線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等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針對作業完成情況和互動討論結果,教師在學習平臺上進行講解和補充,以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結合不同專業方向學生的需求,通過學習平臺串講相關施工技術和工藝在專業方向上的應用特點,并通過相關仿真軟件反復練習施工工序,鞏固和掌握施工過程和要點。然后,上傳相關經典工程的建造和施工視頻,拓展學生的視野。例如,對于道路與橋梁工程專業方向的學生,在學習平臺上傳港珠澳大橋的建造視頻,設計大橋的建造過程、施工要點、施工難點及解決方法;對于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方向的學生,我們準備了國家體育場(鳥巢)介紹視頻,涉及勘察、設計、建筑和使用情況。這些內容有助于豐富他們的專業知識和增強他們的專業自豪感。
最后,教師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根據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情況,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將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提升三個階段進行進一步優化,更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精心準備后續課程,注意課程內容之間的過渡與銜接。教學過程要循序漸進,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要點的理解和掌握。
3? 結語
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針對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特點,應以任務驅動為主線,以學生地位主體化為中心,教學過程中以小組協作、使用施工現場圖片、視頻、三維動畫、虛擬仿真等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實現做中學、做中教,有利于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的掌握,對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需要說明的是,信息化教學僅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而土木工程施工學科內容是不斷更新的,這就要求教師及時把握學科動態,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信息化教學方式的展示和表達,這樣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宋永嘉,宋宵.信息化時代工科大學生自主學習模式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1):1-2.
[2] 王沖.土木工程材料課程信息化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 134-136.
[3] 牟常林.基于高效課堂的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改革[J].中國冶金教育, 2019(5):14-15.
[4] 馬輝.信息化背景下土木工程施工課堂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9(15):40,51.
[5] 王永泉.土木工程施工課堂教學的改進措施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50):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