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學廣 蔣宏 李保松 樊鵬
【摘要】 目的 研究開放手術、微創小切口手術及腹腔鏡手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
方法 68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 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開放手術組(22例)、微創小切口手術組(22例)與腹腔鏡手術組(24例)。開放手術組接受開放手術治療, 微創小切口手術組接受微創小切口手術治療, 腹腔鏡手術組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對比三組術中失血量、住院時間、手術時間、手術切口長度、首次下床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術后疼痛情況。結果 腹腔鏡手術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分別為(4.31±0.74)d、(26.31±4.33)min、(9.52±1.56)h, 微創小切口手術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分別為(5.78±1.36)d、(31.52±5.63)min、(10.97±2.01)h, 開放手術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分別為(7.31±1.71)d、(39.41±4.87)min、(13.64±2.54)h。三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組間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9.760、40.480、23.392, P=0.000、0.000、0.000<0.05)。三組術中失血量、手術切口長度組間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并發癥發生率0顯著低于微創小切口手術組的18.2%及開放手術組的22.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779、6.120, P=0.029、0.013<0.05)。腹腔鏡手術組、開放手術組及微創小切口手術組術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分別為(2.11±0.35)、(2.67±0.42)、(3.13±0.89)分, 三組術后VAS評分組間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6.876, P=0.000<0.05)。結論 在成人腹股溝疝治療中給予患者腹腔鏡手術對比開放手術及微創小切口手術治療效果更佳, 可優先考慮。
【關鍵詞】 開放手術;微創小切口手術;腹腔鏡手術;成人腹股溝疝;臨床治療效果;對比研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34
疝氣為腹壁強度下降或先天發育不全, 腹壁支撐功能不足所致, 患者在打噴嚏、咳嗽、用力排便等腹內壓急劇上升時, 體內臟器經腹壁缺損處向體外擠出形成的皮下包塊[1]。疝氣臨床以腹股溝疝最多, 常見于老年人及嬰幼兒[2]。腹股溝疝發生后, 早期患者無特別不適感, 僅可觸及腹股溝包塊, 但隨病情進一步發展, 內臟脫出逐漸嚴重, 包塊變大逐漸影響患者活動能力, 且易出現絞窄等危重并發癥, 潛在風險性較大[3]。成人腹股溝疝作為疝氣中常見類型, 臨床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 給予患者手術切開復位, 處理缺損腹壁恢復其正常支持功能以達到治療目的[4]。不過手術方式的不同對手術治療效果有較大影響, 當前應用的術式包括開放手術、微創小切口手術、腹腔鏡手術等, 本文為進一步深入探析不同術式用于成人腹股溝疝治療中的臨床治療效果, 選取68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進行對比研究,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68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納入標準:①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綜合診斷為腹股溝疝;②無手術禁忌、滿足相關手術指征;③未發生絞窄;④意識清醒, 知曉本次手術方案自愿簽署相關協議加入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腎臟、肝臟等嚴重功能性疾病;②基本資料不詳;③嚴重感染;④合并重度精神分裂癥;⑤有相關影響本次觀察指標疾病, 如神經功能異常、凝血功能障礙。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開放手術組(22例)、微創小切口手術組(22例)與腹腔鏡手術組(24例)。開放手術組男女比例為13∶9, 年齡最大67歲, 最小21歲, 平均年齡(48.71±4.33)歲。微創小切口手術組男女比例為14∶8, 年齡最大68歲, 最小20歲, 平均年齡(48.25±4.31)歲。腹腔鏡手術組男女比例為15∶9;年齡最大67歲, 最小20歲, 平均年齡(48.42±4.36)歲。三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氣管插管、全身消毒。
開放手術組接受開放手術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 給予麻醉處理后嚴格按照相關手術標準落實手術操作, 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
微創小切口手術組給予腹橫紋下小切口手術治療, 患兒取平臥位, 在內環口體表投影位置做1.5 cm橫形切口, 逐次完成組織切開, 暴露患者腹外斜肌腱膜, 尋找外環口, 分離精索組織, 給予疝囊切開處理, 并將疝囊游離, 給予絲線高位結扎, 完成手術后常規止血, 逐層縫合手術切口, 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
腹腔鏡手術組予以患者腹腔鏡手術治療, 具體操作為:患者取頭低腳高位, 于肚臍上緣穿刺0.5 cm套管(Trocar)為腹腔鏡置入孔, 注入二氧化碳建立氣腹, 氣壓設置在10 mm Hg(1 mm Hg=0.133 kPa), 完成氣腹后置入腹腔鏡觀察, 探查患者兩側有無隱性疝, 于腹腔鏡監視下對其側中下腹做0.2 cm切口, 穿刺Trocar, 帶線穿刺針刺入, 沿其內環邊緣腹膜行半圓形穿刺, 穿刺時注意防止刺傷精索血管或輸精管, 線端留于腹內, 擠壓其疝囊內多余氣體, 兩端絲線用力拉近, 自左側操作孔拉出, 體外完成打結后關閉患者內環口, 線頭埋進皮下, 檢查其腹腔內臟器情況, 確定恢復正常位形態、位置后撤出探頭, 關閉氣腹, 給予可吸收線完成手術切口縫合, 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記錄比較三組患者術中失血量、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時間、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間。②利用VAS對三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進行評分, 上限10分, 分值同疼痛程度呈正比。③統計比較三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多行多列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三組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腹腔鏡手術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分別為(4.31±0.74)d、(26.31±4.33)min、(9.52±1.56)h, 微創小切口手術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分別為(5.78±1.36)d、(31.52±5.63)min、(10.97±2.01)h,
開放手術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分別為(7.31±1.71)d、(39.41±4.87)min、(13.64±2.54)h。腹腔鏡手術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短于微創小切口手術組和開放手術組, 微創小切口手術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短于開放手術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三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9.760、40.480、23.392, P=0.000、0.000、0.000<0.05)。
2. 2 三組術中失血量及手術切口長度對比 腹腔鏡手術組術中失血量、手術切口長度分別為(3.94±0.61)ml、
(0.51±0.05)cm, 微創小切口手術組術中失血量、手術切口長度分別為(4.85±0.71)ml、(1.21±0.18)cm, 開放手術組術中失血量、手術切口長度分別為(18.96±2.
51)ml、(5.63±0.98)cm。腹腔鏡手術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微創小切口手術組與開放手術組、手術切口長度短于微創小切口手術組與開放手術組, 微創小切口手術組術中失血量少于開放手術組、手術切口長度短于開放手術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三組術中失血量、手術切口長度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656.473、538.51, P=0.000、0.000<0.05)。
2. 3 三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腹腔鏡手術組未發生并發癥, 并發癥發生率為0;微創小切口手術組出現感染2例、術后出血2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8.2%;開放手術組出現感染3例、術后出血2例, 并發癥發生率22.7%。腹腔鏡手術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微創小切口手術組及開放手術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779、6.120, P=0.029、0.013<0.05);微創小切口手術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開放手術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40, P=0.708>0.05)。
2. 4 三組術后疼痛情況對比 腹腔鏡手術組、開放手術組及微創小切口手術組術后VAS評分分別為(2.11±0.35)、(2.67±0.42)、(3.13±0.89)分, 三組術后VAS評分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6.876, P=0.000<0.05);即腹腔鏡手術組術后VAS評分低于開放手術組及微創小切口手術組, 開放手術組術后VAS評分低于微創小切口手術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疝氣的發生與兩方面因素有關, 一是腹內壓升高, 內臟向外擠壓, 二是腹壁強度下降或因發育不全所致先天腹壁缺損, 兩重影響下內臟自腹壁缺損處擠出, 形成包塊即為疝氣。腹股溝疝為疝氣中主要類型, 近年來由于老年人口基數增長, 發病率逐年上升[5]。腹股溝疝由于所在部位私密, 且早期患者無明顯不適感, 許多患者不愿入院治療, 易致病情遷延, 誘使絞窄、梗阻等問題發生, 健康危害較大[6]。
由于疝氣的形成、危害來源于機體臟器位置、形態的改變、腹壁強度下降, 遂藥物治療在疝氣中并無效果, 手術治療為主要治療手段, 通過手術切開患者包囊, 復位脫出臟器, 并對腹壁缺損實施修復后恢復正常腹壁功能及臟器位置, 完成本病的治療[7]。雖然疝氣手術臨床應用較多, 風險性較其他手術更小, 但不同術式間手術治療效果仍存在較大差異。
傳統開放手術用于腹股溝疝治療中, 經大切口獲取手術視野, 完成手術修復, 具有手術難度低、使用性強的優點, 不過, 由于開放手術創傷性大, 患者術中失血量更多, 術后康復更慢, 康復期間感染等并發癥發生幾率較高, 且患者手術切口較長, 影響美觀, 近年來開放手術治療已逐漸被微創小切口手術及腹腔鏡手術代替, 臨床應用較少[8]。
微創小切口手術作為開放手術的改良術式, 針對開放手術大切口、高創性的缺點進行改進, 在患者腹橫紋下做小切口, 完成疝囊高結扎術也可達到治療腹股溝疝的目的[9]。在相關報道中指出, 此術式與傳統開放式手術對比, 患者術后復發率無明顯差異, 但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 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 且其術后切口美觀, 臨床實用性強。
腹腔鏡手術作為近年來腹腔手術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多的現代醫療設備, 臨床結合腹腔鏡手術產生的各類術式越來越多。在腹股溝疝的治療中, 腹腔鏡手術以腹腔鏡取代肉眼觀察, 對患者手術過程進行全程監控, 有效提高了手術效率, 并改善傳統手術切口大, 患者術后恢復緩慢, 并發癥多等缺點, 與微創小切口手術價值相似, 不過其在患者術中出血量、并發癥控制上更優于微創小切口手術[10, 11]。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相比于微創小切口手術組及開放手術組, 腹腔鏡手術組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時間、手術時間均為最短,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VAS評分最低, 手術切口長度最短, 術中失血量最少(P<0.05), 表明腹腔鏡手術較前兩種術式具有更好臨床治療效果。不過, 相關研究中指出腹腔鏡手術因設備使用緣故, 治療費用較其他術式更高, 為當前需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