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俊才 楊菲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內容之一,教育者必須對此予以重視,才能提升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所堅持的理想與信念應與當代社會的價值觀相一致,把握教育主體的思想政治內容,將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才能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找到突破。
關鍵詞:多元文化 大學生教育 理想信念
引言: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我國高校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文化仍然以我國漢語文化為主,但其他國家的文化也在對學生思想起到潛移默化地影響作用。隨著當代信息的全球化發展,多元文化開拓了學生的認知視野,但多元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并不都是有利的,在一些思想認知上也難免會加劇沖突,使大學生的行為趨于個性化,有些行為甚至會與社會認知相違背。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所面臨的挑戰
(一)自由開放的網絡環境挑戰大學生的道德底線
當今社會是互聯網主導的時代,青年大學生通過互聯網認識世界,網絡的便利性使大學生了解信息的途徑被拓寬,但龐大的網絡資源庫中也不乏存在負面信息,對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存在影響。大學生在網絡中交流與溝通時,會不由自主地對網絡媒介形成依賴,在現實生活中會出現人際關系淡漠的問題,然而在虛擬環境中卻可以正常的交流,許多大學生由于自控能力較弱,沉迷于網絡游戲及網絡聊天中,青年學子在虛擬世界中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但網絡信息的復雜性也挑戰著學生的道德底線,會造成部分學生走向極端,無法在現實社會中區分虛擬世界,進而產生其他的不良行為。
(二)娛樂主導的媒體環境挑戰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在當代的媒體環境中,娛樂媒體占據著主導地位,當代大學生的生活質量與受教育水平已經明顯提高,通過報紙、雜質、電腦及手機等形式的媒體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競爭也尤為激烈。其中不乏一些無良的媒體為了博取觀眾的眼球,放棄了長期以來堅守的媒體人責任,惡意制作一些內容低俗、娛樂性較強的節目,對一些缺乏宣傳價值的人物進行包裝和炒作,這使得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受到誤導,甚至一些節目充斥著暴力元素或恐怖元素,大學生長期在這類媒體節目的熏染下,必然會影響到自身的價值取向,使青年大學生出現思想認知上的混亂與扭曲,不利于我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逐步滲透的西方文化挑戰大學生的政治信仰
在當代多極化政治的世界范圍內,不得不承認,大學生具有政治信仰自由的權利,但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存在惡意,通過向我國輸入西方文化企圖煽動社會運動。文化的滲透是無法避免的,當代全球化經濟與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早已將世界范圍內的文化聯系在一起,這對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來說,既是利也是弊。在西方文化輸入國內的過程中,一些好的文化元素為人們思想的解放起到的促進作用,但一些惡意宣傳的政治思想使我國大學生的政治信仰發生動搖。尤其是西方國家宣傳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保障健全及經濟繁榮等表象信息,對大學生的政治影響更加深遠,所謂的“人權”和“自由”更是一種刻意引發輿論攻勢的不良行為。
(四)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挑戰著大學生的人生信念
當代社會中一些不良現象無法否認,如在一些小地區仍然存在地溝油的問題,老人摔倒后路人不聞不問等等,這些現實問題都是社會風氣影響的,但并不是社會的主流風氣存在偏差,而是某一件事所引發的社會不良現象。由于當代人們的生活與工作都處于快節奏中,浮躁而又功利的社會風氣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必然存在的,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在上學的過程中經歷了“送禮”、“攀比”、“走后門”等不良思想的熏陶,在畢業以后受到就業的影響,許多大學生在倍感就業壓力的同時會萌生對家庭經濟水平產生憤恨的念頭,這一系列的現實問題都挑戰著大學生的人生信念,從畢業處的滿腔熱忱到逐漸喪失社會信心。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義與作用
(一)理想信念教育促進大學生精神信念成長
當代社會的風氣較為浮躁,拜金主義嚴重,即使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也不能完全回避社會風氣所帶來的影響,甚至部分大學生的思想理念出現了誤差,認為理想信念過于空想主義,未能樹立起遠大的人生目標,反而覺得理想缺乏實際作用。這類大學生缺乏對金錢物質的抵抗能力,容易被物質所迷惑,為糾正這一思想誤區,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從理想教育開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而科學的理想與信念。其次,要從培養大學生行為價值標準入手,也就是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明確的價值觀念,讓學生在面對社會誘惑時,具備基本的判別和分析能力,不至于被騙局所誘惑。再次,應對大學生的精神信念進行培養,許多大學生之所以對物質誘惑的抵抗力不足,就是由于缺乏精神信念作用,在面臨價值觀的現實考題時,缺乏精神信仰的大學生就喪失了價值評判的標準,就會隨心所欲、迷失方向,所以開展精神信念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促進學生精神信念的成長,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意義。
(二)理想信念教育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內容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對社會風氣的整合。據不完全統計,當代參與社會評論的在校大學生約占網民數量的21%,作為網民中的代表性團體,青年大學生人群接受了國家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思想認知,對事物的評判也更加個性化,但這種個性化也是容易受環境所影響的。從事物的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方面分析,環境既會對群體的思維造成影響,但群體的思維也會對環境形成作用,故通過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來引導社會風氣也是具有科學依據的。在高等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內容的豐富,其根本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與世界觀等,理想信念教育是這些觀念形成的基礎,可幫助大學生在思維意識上形成一種正向的認知,并理性地去判斷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將價值標準作為衡量事物的依據,而抵抗社會中的不良誘惑,那么受社會不良風氣所誤導的大學生將會越來越少。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大學生要學會正確且理性地看待問題,保持清醒的認知與見解,從自身的價值依據出發,在面對誘惑時,作出最為合理的選擇。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對策研究
(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用在大學生教育中是十分明顯的,將其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更是對應了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過程。在任何方面的理想信念教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都能發揮出道德觀念的標準化作用,讓大學生在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升華自我的道德認知,進而不斷地學習與追求,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在西方文化與我國文化之間的沖突日益激烈的當代,高等教育更要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抵抗西方腐朽文化的沖擊與惡意,以提升大學生的精神抵抗力。
(二)創新理想信念教育模式
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高校的思想理論課程中,教育者要深化課堂建設的程度,對教育模式予以創新,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學習和提升,將教學工作的科學性展現出來,通過日常對課程內容的安排,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狀態中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一個長久的過程,幫助大學生慢慢形成正確的觀念,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最為適宜的途徑。
(三)加強對網絡輿論的監控
高校在進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要針對網絡媒體環境的言論進行價值觀培訓,由于青年大學生群體是參與社會交流的大規模團體,故對大學生言論自由的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受一些西方國家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言論自由即“絕對自由”,然而言論自由所指的“自由”乃是“相對自由”。身為公民,不發表損害國家利益的言論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大學生在參與社會討論時要注意遵守法律法規,做到不造謠、不傳謠,才能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四)注重高校人文素養教育
高校是培養高等人才的搖籃,作為學生學習及生活的主要場所,校方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要從校園建設開始。校園文化對學生思想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優秀的校園文化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規范學生的品行。當代素質教育更加注重發揮“人文教育”的作用,即“以人為本”,注重發掘生活中可行性的優勢,以加強對大學生的道德培育。學??啥ㄆ陂_辦人文素養的相關講座,在新生入學及畢業等活動中,合理地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元素,引導大學生更好的規劃人生,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及信念作用。
結束語:在探索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高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不斷提升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水平。作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也是素質教育育人機制的代表,迎合了高校的育人需求。就目前的發展情況而言,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明顯的艱巨性與復雜性,需要長期實踐才能達到理想目標。
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隊伍建設項目“新時代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9GG2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受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資金資助以及2018年湖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一般課題(課題編號:XH201810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勝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3):33-34.
[2]翁麗華,杜光強.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06):116-118.
[3]蘭華.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29(07):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