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涂鴉是在公共空間通過繪畫展現自我的一種方式。涂鴉藝術因獨特的表達方式,在現代社會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本文通過歸納英國涂鴉大師班克西的涂鴉藝術作品,以圖像學的分析方法,從視覺符號的角度出發,對班克西筆下的“動物”“孩童”“惡作劇”“警察”等符號進行剖析,探尋藝術作品背后的深層社會意義,找尋他的創作風格,從而闡述畫家的創作意圖和內心情感。
關鍵詞:涂鴉;班克西;視覺符號;圖像;風格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3-00-04
涂鴉藝術是街頭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從誕生之初便不被藝術界認可,視為違法性的藝術表達。通過幾十年的發展,涂鴉藝術逐漸演變成帶有時代色彩的藝術行為,不再是藝術家純粹的情緒宣泄,而是成為藝術家表達個人認知的方式。伴隨著涂鴉藝術的發展,涂鴉藝術的介質和元素越來越多元化,從單純的“墻”逐漸轉向美術館、博物館等。涂鴉藝術家的作品并不是想要表達對世界的不滿,而是希望通過作品讓大眾進行片刻的思考,從中獲得啟發。藝術作品中呈現的視覺符號往往比單純的文字更讓人記憶深刻,涂鴉藝術也正是通過這一符號與世界各地的大眾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即使沒有過多的文字說明,大眾依然能感受到藝術家想要傳遞的內涵與理念。藝術家班克西是一位向世界發聲的涂鴉大師,運用涂鴉模板的方式,通過視覺圖像的呈現向大眾傳遞藝術家的思想和想要表達的意義。他的作品中常常包含著和平、反傳統、反資本主義等信息,是一位極具代表性的涂鴉藝術家。本文通過對班克西涂鴉藝術視覺符號的分析,探尋班克西如何通過藝術符號為城市發展、文化觀念帶來沖擊。
1 班克西的藝術創作
班克西是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街頭藝術家,同時也是一位電影導演和政治活動家。他的作品中常常具有諷刺意味,與黑色幽默相結合。他反對涂鴉藝術商業化,所以作品幾乎都是展示在公共空間,并且免費開放。他對“墻”有一種特殊的態度,“墻”也成了他交流藝術的媒介。班克西曾在《用頭撞墻》中認為:“如果你幾乎一無所有,涂鴉是你僅有的幾個工具之一。即使你沒有想出一個解決世界貧困問題的辦法,你也可以讓別人在小便時微笑……墻是一種強大的武器。這是你能用來打人的最惡心的東西之一?!彼晕覀兂3D茉趬Ρ凇⒔值馈蛄旱鹊胤娇吹剿姓闻c生活的作品。他常將自己的想法繪制在“墻”上,通過藝術作品與公眾交流,把自己的認知通過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出來,吸引公眾的注意力。
班克西到底是誰,其實一直以來都沒有定論,在他看來,如果大家認識你,就沒人愿意聆聽你的訴說。匿名的他常常給予人神秘感,身上所具有的反資本主義的英雄氣質使他成為藝術圈的名人。行事低調的他常常用藝術作品為世界發聲,引人關注。他常常用老鼠、猿猴、小孩、警察、名人等極具特色的藝術符號,表達鮮明的政治立場和社會評論,極具反對傳統、呼吁和平的理想。他的自由精神賦予了他藝術家獨特的靈魂。他喜歡涂鴉,為涂鴉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用他的創意與色彩將藝術融入城市環境中,改善城市面貌。班克西堅稱:“涂鴉不總是毀了建筑,它其實是改善很多建筑物的唯一途徑?!盵1]他對涂鴉的執著與奉獻也改變了人們對涂鴉的觀點:涂鴉并不是亂畫,而是需要心靈的感受與富有情感的表達;涂鴉并非不能被認可,也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啟發人們思考;涂鴉不是破壞城市,而是用另一種方式點亮城市,讓城市具有活力與色彩。
2 班克西涂鴉藝術中的視覺符號分析
班克西的涂鴉作品充滿了幽默與諷刺,揭露了社會現實,刺激著人們的視覺,沖擊了觀者的心靈。通過分析幾組典型的涂鴉作品,找到班克西涂鴉藝術中的視覺符號,從而解讀他的創作意圖和內心情感。
2.1 動物成“主角”
我們常常能在繪畫作品中看到動物,如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在班克西的藝術中,我們也能看到可愛的動物——老鼠和猿猴。在他的筆下,老鼠不再是“人人喊打”的形象,它們是天使、精靈、游客、維修工等等,出沒在街頭,擁有與人類相似的行為模式,形象憨厚可愛。在班克西的筆下,它們和真實的老鼠差不多大小,像明星海報一樣占據整個墻面。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提著錄音機,聽著音樂,眺望遠方的老鼠,脖子上卻掛著美元鎖鏈,視覺上的反差讓公眾看到了人性的虛偽和矛盾;另一只老鼠戴著領帶,掛著胸牌,一只手舉著傘,一只手提著裝滿鈔票的手提箱,正在回頭看,后方用紅油漆寫著“let them eat crack”,格外醒目;還有用紅色油漆寫下“我們終將勝利”的老鼠,等等。在班克西的意識中,我們能發現老鼠不再只是動物,也象征著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想要得到社會的關注和同情。班克西通過一系列的“老鼠”作品,表達他想要看到底層人民團結起來,用他們的雙手與原有的世界產生抗衡。
除了老鼠之外,班克西還十分喜愛猿猴,他想通過與人類行為最相似的動物來表達更人性化、更直白的寓意。他常常借用猿猴這一符號,開始思考人的本性和生活的回歸,以及如何在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中找到平衡。班克西最著名的一幅涂鴉作品便是《現在,就笑吧》,猿猴們站著若有所思,胸前寫著“現在的嘲笑,終有一天我將會改變”,通過衣服上的標語向大家宣告猴子統治地球的紀元即將到來。它們常常像是“正義的化身”,站成一排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
2.2 孩子當“武器”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需要我們用心呵護。在班克西的作品中,孩子卻成了他控訴戰爭的武器,呼吁人權,提倡環保。2005年,班克西來到以色列的隔離墻,這堵墻讓巴基斯坦的人民看不到遠方的景色,讓孩童失去了玩耍的地方,讓農民得不到生活的保障。他冒著危險在隔離墻上繪制了9幅作品,試圖用藝術來打破這沉重、阻礙人權的“墻”。在作品中能看到,有2個孩子在隔離墻上挖出一個洞,洞里是碧海藍天的景象,仿佛這一美景就在眼前;還有一個孩子拉著氣球,隨著氣球升起,試圖穿過這堵墻,飛向天空。通過對隔離墻的涂鴉,表明班克西反對以色列建立隔離墻的政治立場,他的涂鴉真實且令人深思,安全墻之下的安寧真的能讓大眾自由嗎?隔離墻的一邊是奔馳的汽車和寬闊的草地;而巴基斯坦的那邊,卻是失業的窮人和骯臟的環境。
班克西總是通過孩童的天真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運用黑白剪影,讓涂鴉更加形象、立體。這些充滿活力的孩童象征著快樂,也象征著對自由的渴望。除了“呼吁人權”,班克西還是一位“環保人士”,他筆下的孩童也成了宣揚保護環境最好的武器。在一片廢墟中,一個男孩提著紅色油漆桶,旁邊寫著“我記得這里都是樹”,男孩的眼中充滿疑惑,鮮明的紅色字跡和一片廢墟交織在一起,凄涼的環境中發出絲微的聲討,引起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深思。
2.3 名人的“惡搞”
班克西常常對名畫做出一系列惡作劇的行為,發揮想象,改變了以往人們對名畫的認知。相比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曾大量復制名人頭像,引起轟動,班克西可謂是更加放肆,向權威發起了挑戰。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也成為班克西“惡搞”的對象,他筆下的“蒙娜麗莎”衣著寬松,戴著耳機,還扛著火箭發射器,動作有失文雅。
除了“惡搞”名人,班克西還試圖挑戰藝術圣地的場所,在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等地將自己的作品與名作調包,博物館與觀眾時常后知后覺。他認為,人們來美術館、博物館、電影院等地方欣賞,這其實是大眾消費文化,并不是藝術。藝術依然只是少數精英來完成,何時展出、展出什么等問題不是由公眾自發性決定的,公眾對于藝術作品的欣賞是沒有發言權的。他的“惡搞”行為看似帶著藝術家的趣味性,實則是對精英文化發起挑戰,想要打破這種壟斷的藝術。例如,他的“惡搞”作品《拾穗者》,打破了原有樸實的農民婦女的形象,而是將其中一名婦女放在框邊悠閑地抽煙,眺望遠方。他這種顛覆傳統的行為也是源于其對涂鴉文化的探索,他希望打破原有的認知,讓人們能接受涂鴉的同時享受涂鴉文化。班克西認為,藝術就是應該在危險的地方創作一些自發的東西。如畢加索所說:“對于破壞的向往同樣也是對于創造的向往?!?/p>
2.4 警察的“丑化”
“一些人成為警察,是因為他們想讓世界變得更好;而一些人成為所謂的‘破壞公物者,也是因為他們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盵2]班克西在作品中出現過大量嘲諷警察的作品,所以他常被警察視為“破壞者”。經常與警察周旋,作品也常常遭到損壞。班克西常常將關于警察的作品繪畫在屋頂和橋梁上,他是這樣解釋的:“警察的帽檐兒總是低于雙眼,這讓他們最多只能看到離地面六米的距離。這就是為什么在屋頂和橋上涂鴉如此容易。”他曾說過,欺騙警察是不會錯的,所以在涂鴉作品中,他所描繪的警察形象總讓人難以想象。例如,在街頭擁吻的2名男性警察,看上去仿佛十分溫馨,主體是典型的黑白色,用親密來體現警察人性化的一面,或許也是想試圖用男警察的親吻推動同性戀法的認可;還有彎著腰對著泰迪熊女孩搜身的警察,女孩的衣著是紅色,背對警察顯得十分無助,黑白色與紅色的強烈對比讓警察搜身這一行為顯得格外刺眼,暗含諷刺與黑色幽默。其實這些形象放在生活中是明顯不合邏輯、過于夸張化的,警察在這里其實是被“丑化”了,班克西正是以這種嘲諷警察的方式來表達對政府的不滿以及對禁止涂鴉的抗議,更表達了一種對當前政治體制的不滿。他曾自嘲道:“一件藝術品需要兩個人來完成,一人創作,另一來自議會的人隨后趕到用噴砂法將其清除。”
3 永恒與短暫之間的風格與意義
3.1 永恒的思想和光芒
“神秘”是班克西獨特的個人色彩,盡管在藝術界班克西有很多仰慕者,可是沒有人見過他本人的樣子,與他相關的照片多是佩戴面具或背影。盡管沒有人能準確描述誰是班克西,可是街道上的人們都能講出他的故事。他在著作《墻壁與作品》中提到,他涂鴉時總是會被警察追趕,有一次他躲在垃圾車下,偶然間發現了垃圾車底部印著的序列號,由此給了他新的啟發——運用模板創作。模板涂鴉是先將作品繪制在紙板上,隨后將輪廓鏤空,最后用噴漆對準繪制圖案。這種涂鴉方式耗時較短、方便復制、成像清晰。班克西將一系列復雜的模板技術運用到涂鴉藝術創作中,形成了個人獨特的風格。正是給予這樣的神秘性,班克西與許多街頭藝術家不同,他的作品常常會觸及許多社會與政治問題,模板作品充滿了幽默色彩。在模板涂鴉的體系下,他利用墻壁、橋梁、牌子等,通過動物、孩子、名人、警察等視覺符號形象,繪制一些極具諷刺色彩的圖像,引導公眾思考關于政治、戰爭、消費、人性等嚴肅的社會問題,推動了涂鴉藝術在城市的發展。
3.2 短暫的意旨和表達
班克西藝術作品的意旨常具有時效性,短暫而有力,與社會訴求相符合,作品往往能與觀眾“對話”,讓人印象深刻。在街頭看到他的藝術作品,常常會被逗笑、贊成或者質疑。模板涂鴉最大的特點是能在不同的地方重復使用,第一次看到一幅圖案,或許印象不深刻,可當我們多次看到相同的圖案,便會主動形成意識進入心靈。班克西的涂鴉常以黑白兩色為主,強烈的色彩對比,簡潔明了,個人風格突出,極具生命力和張力,充滿了顛覆性、詼諧的特點。色彩鮮艷的客體常常與黑白色主體相互映襯,吸引公眾的視線?;蛟S我們總能在作品中看到他的反諷和夸張,但更多的是能讓公眾微笑或震驚過后產生叩問心靈的力量。班克西擁有向世界發聲的姿態,以“神秘”人物的身份通過藝術作品傳達個人意旨,成為社會強有力的調解者。
班克西曾說:“想象在一個城市,涂鴉是合法的。在這個城市里,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他們喜歡的地方涂鴉,每條街道都被涂上各種各樣的顏色,寫滿各種句子。在這個城市里,你在公交車站都不會覺得無聊,整個城市就像一個大派對,每個人都受到邀請,而不僅僅是房地產經紀人和大型企業……”[3]班克西在世界上產生影響主要源于他的反叛精神,通過有力的涂鴉作品為社會底層的人群吶喊。他沒有被藝術市場所影響,一直在創作獨一無二的作品,黑白色調的主體,具有顛覆性的形態,充滿著反諷意味。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性在社會中受到了擠壓,而涂鴉藝術卻起到了舒緩心靈、解放人性的作用,給城市帶來獨特的視覺文化,為街頭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 亞歷山德拉·馬坦薩(美).別靠墻,油漆未干![M].劉曉萌,譯.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8:46-51.
[2] 班克西. wall and piece[M].臺灣:大家出版社,2011:21-22.
[3] 吳珂.班克西藝術中的視覺符號研究[D].天津美術學院,2019.
作者簡介:劉玥(1996—),女,湖北宜昌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理論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