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彪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清單”應運而生。它通過綜合化、開放性的課堂,鼓勵學生融入社會,培育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和終身學習品質,最終指向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然而,在“素質教育清單”實施的過程中,初衷與結果大相徑庭、實情與標準背道而馳的現狀對學校擬訂的“素質教育清單”提出了挑戰。突破“素質教育清單”實施困境,需要學校改進策略,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綱”、心中有“方”、手中有“法”,真正讓“素質教育清單”落地開花。
關鍵詞:素質教育清單;生本理念;科學規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2C-0113-02
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養成終身學習的品質是未來素質教育的發展訴求,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研究課題。陶行知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學生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培養起來的公共參與能力最終落實到社會實踐已是客觀必然,現階段許多學校實施的“素質教育清單”正是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通過綜合性、開放性的課堂對“教育生活化”趨勢做出有力地回應和有益嘗試。
學校開列“素質教育清單”,有助于鼓勵學生積極融入社會,適應社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然而,現實中一些學校開出的“素質教育清單”卻備受爭議,也令人警醒:打開思路,突破困境,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清單”亟須改進策略。
一、目中有“人”:以生為本,立德樹人是根本
以生為本是一切教育的宗旨和出發點。“素質教育清單”不是簡單地羅列一些與文化課性質相同的活動當作課程,而是要尋找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能發揮實踐課程在塑造學生思想力和思維力領域功效的活動內容,為學生發展構筑“適合的教育”。目前,各地“素質教育清單”尚處于探索階段,沒有現成的教材,需要學校自行開發。學校設計“清單”要強化思想、目中有“人”,篤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萬物得其本者生,萬事得其道者成。”開列“清單”需為學生“好”學準備,活動內容既要體現情趣性特點,又要堅持適切性原則。作為課程建構,“清單”要激起學生行為意愿,能讓學生體悟活動的樂趣和在實踐中的價值,激活活動動機。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性,尊重年齡、個性差異,重視個體體驗。目中有“人”,需走近學生、走進學生,了解學生成長需求,讓學生愿做、愛做,能做,做好。如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可以建議其完成家務、收集廣告詞、了解鄉土文化等;針對初中生,可以指導其開展社會調查、賞析對聯、考察當地文化遺產;針對高中生,可安排理科學生參加科學研究所志愿者活動,安排文科學生參加歷史博物館志愿者服務……以生為本,構建“適合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清單”之前提。
二、胸中有“綱”:整合資源,多元建構是基礎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高中課程的必修課程。學校開列“素質教育清單”,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僅依賴學校不可能獨立完成這一宏大使命,需得到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配合。
“人類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為學生發展搭建共育平臺,學校需發揮素質教育的本體功能,有效統整多方關聯、多元建構的社會資源 。家庭、社區、社會是素質教育最接地氣、最為豐富的資源,但也不能簡單地“拼盤”,學校須緊抓《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讓立體關聯、互動共融的優質資源進入“清單”,構筑活動優良生態。如某學校響應為學生減負的號召,積極協調各方力量,由家長參與設立學生服務活動信息指導中心,社區支持開放相關場館,對青少年的志愿活動加以規范,提供從申請到發放證書的一條龍服務。不論是參加圖書館整理、普通話培訓,還是為留守兒童輔導作業,活動結束,考核合格后,參與者都會被授予證書。胸中有“綱”,學校職責明確、定位準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方資源一盤散沙、相互掣肘的尷尬,為“清單”實施增加了可行性。
三、心中有“方”:優化過程,評價反饋是關鍵
計劃的制定比計劃本身更為重要。目標大而無當、規劃大而化之、操作虎頭蛇尾,以往被異化的尷尬遭際折射出“素質教育清單”策劃的弊端。“素質教育清單”本質上是一門實踐型課程,“清單”開列應為活動的開發、實施與管理提供總的藍圖和明晰思路,需要科學規劃、有效反饋。對此,學校要心中有“方”,明確“清單”重心、優化活動過程,出臺適切方案。
系統的“素質教育清單”既包括每次活動、每個流程展開的規矩,也應預設每個環節、每個步驟潛在的變化;過程設計,既有活動與活動、已知與未知間的有機關聯,也應含有實踐與理論、問題與創造間的相互促成……學校出臺“素質教育清單”多選擇假期,時間的特殊性并不指活動的終點,還應是新的起點,靈活多元、科學公正的評價反饋是“清單”高效實施、良性運轉的保障。如小學生的“家務清單”之打掃衛生,詳細的時間:每天30分鐘至1小時;具體的工序:抹桌子(7分鐘)—整理擺設(10分鐘)—擦地板(10分鐘)—清理垃圾(5分鐘);附加作業:記錄反思(5分鐘);結果鑒定:量化評分,拍照留存;激勵反饋:家長評價、激勵,老師存檔、獎勵;激勵方式:目標激勵、情感激勵、賞識激勵……適切指導與監督激勵相融,即時反饋與系統改進并舉,具體而微的設計優化了活動過程,保證了系統運作的流暢性、連續性,提升了“清單”實施的實效性。
四、手中有“法”:拓展思路,創新形式是必需
作為新生現象,本應充滿蓬勃生機和十足潛力的“素質教育清單”緣何遭遇冷場?缺乏活力、后勁不足是制約“清單”目標落地生根的罪魁禍首,目前“清單”設計的多樣性、選擇性、結構性和解釋性等普遍固化、死板。提升活動品質、激活設計思維是學校優化“素質教育清單”實施機制的靈魂所在,當務之急是學校手中有“法”,拓展思路、創新形式。
“如果試圖改變一些東西,首先應該接受許多東西。”縱觀現實,“清單”未老先衰、亂象叢生:有的迷失于豐富資源而不加選擇,奉行“拿來主義”,使學生眼花繚亂;有的畏首畏尾,畏難茍安,堅持“自由主義”,廣種薄收,讓學生疲于應付;有的高冷漠然,無視學生所需,形式單調、機械,令家長憎厭;有的故步自封,堅持“照顧大部分”的宗旨, 采取“齊步走”,讓學生無奈……陳舊的設計形式背后是保守的思想、落后的理念和僵化的思維。不切合現實的“清單”有害無益,不但會消解學生的參與熱情、削弱學校的教育權威,還會嚴重抑制學生動手能力的形成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樣的活動,家長反感實屬必然。制訂“素質教育清單”,手中之“法”須立足于教育資源的豐富性,在內容上體現多樣性、設計上突顯針對性、難度上包含層次性、形式上顯示趣味性、模式上滲透合作性。如一些學校借鑒杭州某校的“爸爸籃球賽”,將“爸爸足球賽”“爺爺象棋賽”“媽媽義工行”等親子活動列入“清單”,搞得有聲有色。這樣的活動突破了虛擬空間“家校互動”的局限,形成了家、校、社區間的互動網狀平臺,拓寬了素質教育的思路。拓展思路、創新形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面對真實情境,大膽嘗試、幸福成長,“為未來生活準備”,讓活動真正成就學生。
“教育即生活。”“素質教育清單”立足學生發展,通過“教育生活化”的開放課堂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和核心素養,最終指向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推行“素質教育清單”毋庸置疑,同時賦予了學校新的責任和使命。實施結果與初衷大相徑庭、事實與標準背道而馳的尷尬,是壓力,也是動力;是警示,更是勉勵。我們相信,學校只要正視現狀、改進策略,“素質教育清單”一定會成為真正服務于學生“人生的大課”!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高中名師培養范式研究(編號:GS[2018]GHBZ056)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白新睿.論社區教育在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擔當與作為[J].當代教育科學,2018,(2).
[2]馮樸,胡正良.突破時空的立體學習場[J].江蘇教育研究,2019,(5).
[3]黃雷.學科教學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三個關切點[J]. 創新人才教育. 2015,(4).
[4]邱成國.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路創新[J]. 創新人才教育,2014,(3).
[5]苗小軍.中學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J]. 邊團結,基礎教育研究,2015,(5).
[6]沈茂德.創新人才培養——從激情呼喚走向行動探索[J]. 創新人才教育,2013,(4).
[7]白靈.構建校本課程體系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