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如
摘?要:新媒體語境的出現改變了當前社會人們的閱聽行為。本文首先從時間與空間方面列舉了現代性對人際交往時空的改變;其次,從早期與新媒體時代個體主動性的變化來闡述現代性對個體主動性的強化;最后,從心理機制與行為機制兩方面說明了現代性與當下中國受眾的個體異化。
關鍵詞:新媒體;閱聽行為;人際交往
中圖分類號:G20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6-0020-02
在現代社會中,新媒體不斷發展,新媒體語境也隨之出現。新媒體語境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于一體,具有全民廣泛傳播的特點,其寄托于新媒體影響了人們的閱聽行為。因此,人們應當分析新媒體語境下受眾閱聽行為發生的變化,從而找出優點進行發揚,對缺點進行改正,保證人們的閱聽行為正常。
一、 現代性對人際交往時空的改變
(一) 受眾閱聽行為的空間轉變
在我國目前的環境中,因為新媒體的出現,人們的閱聽行為突破了空間的限制。新媒體通過網絡傳播信息的即時性,使人們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當前世界發生了什么事情。例如,在2019年3月,兩會在人民大會堂正式召開,群眾雖然無法到達北京現場,但卻可以利用網絡觀看兩會的直播,及時得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軍隊建設等戰略,從而了解我國未來的變化。新媒體的出現將地點與空間變成了兩個獨立的概念,空間從地點中脫離出來,從空間上改變了原本人們面對面的交際模式。新媒體語境下,人們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交流,擁有了表達的權力,這都是技術變革帶來的成果,人們可以通過微博進行討論,互相關注并留言,彼此之間實現實時互動。同時,網絡平臺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圖片、視頻、文字使人民群眾了解各地發生的事情,讓他們可以對這些事情進行爭辯,新媒體語境的出現使人們的交流不需要在場,將人們之間的交流脫離了特定的場景,從而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
(二) 受眾閱聽行為的時間轉變
隨著新媒體語境的出現,“時間的虛化”也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所謂“時間的虛化”,是將時間與空間進行分離,兩者的關系不再是整體的時空觀念,人們也無需根據地點來確定時間,而是利用一個統一的尺度來進行計時,以此實現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時間統一。例如,因為新媒體的出現,我國全國的時間皆以北京時間作為統一的標準,以北京時間來記錄全國各地發生的事件,利用時間的統一來管理全國的列車時刻表、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歷史事件的記錄等,通過這些標準,我國的管理變得更加井然有序。在現代化技術下的人際交往中,時間也開始變得緊縮與激進,我國的國土面積跨度大,東西南北各個區域的時間不同,東西之間的時差長達四個小時,因此,人們通過網絡交往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這邊剛剛結束工作,對方已經要休息的情況,從而導致交往變得無序且錯亂。因此,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網絡管理,做好宣傳工作,使人們在使用新媒體進行閱聽行為時可以注意到時間的概念,讓人們可以正常健康地使用網絡。
二、 現代性對個體主動性的強化
(一) 早期個體主動性的雛形
在人際關系傳播的早期,就有學者提出了“自我的理論”,這些人認為,自我與社會是同一個過程中的兩個部分,他們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人際交往的模式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會從人們的思想、行為、生活等各個方面潛移默化地轉變人們的交流方法。現代性對于早期個體的主動性強化起到了啟蒙的作用,個體的主動性在現代性方面使人的天性得到了解放,而個體會主動地去認識世界、認知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也難免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如原本的傳統環境中,播音主持的工作載體主要為收音機、廣播等設備,而且受眾面積多為一些年紀較高的人或者是出租車司機,局限性比較大。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主持可以將載體擴展到網絡當中,主持人應當突破時空的限制,不再讓群眾被動選擇播音欄目,而是開設更多的主持欄目,讓群眾可以根據喜好自由選擇,從而使播音欄目更受歡迎,促進播音主持業向現代化轉型。在信息時代的環境下,人們應當注重對點的傳播,而不是對面的傳播,播音主持人們應當對人們使用網絡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愿意積極引導人們使用網絡,注重網絡廣播平臺的建立,將新媒體語境與人們的閱聽行為緊密聯系在一起。
(二) 新媒體時代個體主動性的強化
網絡從出現開始,就被很多專家認為其會成為一種擁有極強顛覆能力的媒介。這是一種新的技術,它帶動著傳播模式發生了轉變,網絡是一種寄托于人們內心的交流方式,不管這些人使用網絡是出于人文關懷或進行學習,還是單純地出于一種看熱鬧的心理,他們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都會不斷地強化個體的主動性,這樣的強化也有優點和缺點。在最近的網絡熱搜可以看出,從中國女排世界杯3:0橫掃對手,到奧沙利文退出大師賽,人們對娛樂、體育、新聞等的關注使得個體在網絡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新媒體的出現將個體的主動性發揮到了極致,人們甚至可以利用網絡實現對社會的監督。例如,2019年豫章書院事件,當豫章書院的事情被曝光之后,整個網絡出現了很多群眾、大V、UP主、版主,這些人運用網絡的廣泛性與傳播性,在網絡上不斷宣傳正能量,號召人們反抗暴力教育,糾正群眾的錯誤思想,還給人們事情的真相,從而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保護青年人的人身安全。
三、 現代性與當下中國受眾的個體異化
(一) 心理機制的異化
當新媒體出現之后,人們的心理機制也出現了異化。在新媒體的環境下,人們之間的交往是通過虛擬信息進行交流,人們的年齡、家庭、模樣甚至是性別都可能是虛假信息,這說明人們已經可以通過網絡對自己的信息自行拆解、自行設定。因此在網絡上,人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都缺乏最起碼的信任。為了防止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出現信任危機,保證人們閱聽行為的可信度,因此網絡企業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增加網絡信息的正確性。例如,2018年微信經過改革,其全面落實了個人實名制度,人們在使用微信時必須實名登錄,使人與人之間交流時可以第一時間明白對方的信息,從而對其產生信任感。同時,微信還設立了舉報制度,微信用戶可以對網絡上的違法行為進行實名舉報,從而減少了網絡詐騙行為的出現,保護了人們的網絡環境安全。
(二) 行為機制的異化
在新媒體中,雖然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自由發揮,但卻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一些媒體可以利用網絡發布某些消息來引導人們形成錯誤的觀念,通過網絡中的視頻或文字來影響人們的閱聽行為,進而在人群中產生輿論,用輿論再擴大影響力,最后影響他人的行為。使用網絡的用戶大多為年輕人,他們在思想上容易被外界影響,從而做出錯誤的行為,成為所謂的“網絡噴子”,因此,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出現,“被噴者”應當學會使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例如,2019年11月7日從北京星權律師事務所發布的消息可知,該律所已受托將6位涉嫌侮辱、誹謗某藝人的網民起訴至北京互聯網法院,經過法院判決,令被告向該藝人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相關經濟損失、精神損害撫慰金等[2]。
四、小?結
綜上所述,新媒體語境下人們的閱聽行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上述內容可知,新媒體使人們的行為、心理等方面都出現了異化,有關部門應當對網絡進行監督,對某些自媒體行為進行約束,從而保證人們擁有一個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確保人們閱聽行為可以發揮主動性,使個人思想得到解放。
參考文獻:
[1]陳可純.傳播學視野下的“閱聽人”研究之批判性觀察——以臺灣地區為研究中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7):119-125.
[2]黃經緯,陳長松.個人空間: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閱聽空間的轉向與影響[J].視聽,2017(8):154-155.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