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鴻博
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創新教學模式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相較于傳統“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分層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利于促使學生突破統一化限制,獲得自我發展的空間。基于此,本文從分層教學模式的基本內容出發,結合教學實踐分析高校體育教學中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意義,探究相應的構建策略,以期對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質量有所借鑒。
關鍵詞:高校體育 ?分層教學模式 ?構建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5(a)-0073-02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one size fits all" teaching model, the layered teaching model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hich is conducive to motivating students to break through the restrictions of unification and gain space for self-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layered teaching mode,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of the layered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s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Layered teaching mode; Construction
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傳統“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側重的是體育課程目標的落實,忽視學生的主體發展,使得學生體育素養的差異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嚴重影響了體育課堂的參與效果。基于此,教師應結合分層教學模式對體育教學過程進行優化設計。
1 ?高校體育教學中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意義
分層教學更加符合學生主體的差異化需要,同時也為因材施教創造了條件。高校體育實施分層教學的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3點。第一,照顧到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分層教學的基本宗旨是面向全體學生,將全體學生納入到體育運動中來,并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體育素養設計符合其接受范圍的教學方案。第二,有利于促進體育學科的教學評價逐漸合理化。在傳統體育教學實踐中,學分是衡量學生體育課程完成情況的主要依據,但實際上,學生的差異在學分核算中得不到明確的體現,而利用分層教學對傳統評價模式進行調整與優化,將個體差異融入到體育評價中來,能提升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第三,進一步優化教師的教學主導角色,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在層次化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準備差異化的教學內容與實踐方式,有利于激勵教師不斷完善自身的職業素養,提升體育教學實踐效果。
2 ?高校體育教學中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2.1 合理分層,明確教學對象
實現學生分層,明確不同層次教學對象的特征,是高校體育教學中分層教學模式構建的基本前提。學生個體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體育知識、運動偏好、體能情況、身體素質、運動習慣等都會對學生的綜合體育素養造成影響,這也是教師劃分學生層次的基本依據。具體來講,教師應通過問卷調查、運動考核等方式了解學生具體信息,并按照一定比例確定不同層次學生,即A層次學生身體素質較好,熱愛運動,已經形成了良好的運動習慣,且對于體育運動項目的探索興趣濃厚,樂于參與體育運動;B層次學生身體素質與體育綜合素養一般,日常運動比較隨意,尚未形成穩定的運動習慣,但是上進心和自尊心較強,希望在運動中獲得一定成績;C層次學生身體素質較差,日常運動量不足,對于體育運動比較排斥,且對于體育教學內容接受能力偏低,并由此產生了自卑和焦慮心理。針對此,教師應確定學生分層情況,進而制定分層教學實施方案。
2.2 明確目標,構建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是教學實踐的重要指引,在高校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制定不同水平級的可行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入到不同體育素養培養階段,并在“最近發展區”內實現自我成長。例如在籃球運動技術教學設計中,教師根據學生需要設計類如下目標:C層次學生需要掌握往返運球上籃的動作要求,能夠根據教材中的內容,以及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的動作示范指導了解動作技巧,并結合之前所學內容進行初步的動作訓練;對于B層次學生,則要求其依據設定條件進行技術訓練,并練習雙手胸前傳球、急停接球后交叉步突破上籃等動作技巧,形成流暢的運球、上籃等動作,同時能夠初步從戰術配合的角度對籃球運動技術進行分析;對于A層次學生則要去其學習往返運球上籃的考核動作技術,全面掌握籃球運球、傳球、上籃的技術動作,剖析動作背后的戰術要求,并分組合作實現對抗練習。這樣的目標設計貼近每一個層次學生的運動實際,從而有效提升了體育教學目標的實施效果。
2.3 優化方式,體現教學差異
在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把握學生主體特征,結合學生層次化需求設計授課內容,處理好不同層次之間知識的難度銜接,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體育運動訓練中來。在體育課堂構建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要求落實分類指導策略,實現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例如,針對C層次學生,教師可以采用更加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吸引學生參與到體育的理論學習與運動項目中來,潛移默化地吸引學生不斷突破自我;對于B層次學生可以以小組合作訓練方式,引導學生在合作中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對于A層次學生則可以采用“以賽代練”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比賽,在分組競爭環境中促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體育理論與體育技能,提高體育綜合素養。
2.4 完善評價,落實分層教學
統一化教學模式中評價機制相對簡單,評價標準更多反映的是學生體育訓練的最終成果,強調的是學生體育綜合素養與課程標準之間的差距,忽視了學生在運動中的成長,從而導致B、C層次學生更多的是看到自身的不足,難以體驗到在體育運動中的成就感,減少了積極性。針對此,在分層教學模式中,可針對C層次學生側重于克服心理障礙,提升運動自信;針對B層次學生側重激勵與賞識,強化學生在運動中的成就感,提升其運動技巧,改善其身體素質;針對A層次學生則采用個性化學習方式,設計競爭性評價方式,激勵學生豐富體育理論,夯實運動技巧,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基礎。
3 ?結語
總之,在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是高校落實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思路。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深入分析分層教學理論內容與實踐要求,并結合體育教學實施過程進行學生分層、目標設計、方法創新、評價優化,進而形成切實可行的體育課程實踐模式,實現個性化教學指導,并為學生體育素養的綜合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楊強.高中體育教學中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J].學周刊,2019(30):144.
[2] 張平.“分層升降”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實施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9):94-95.
[3] 李如松.分層教學模式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內江科技,2008(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