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龍
【摘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其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
【關鍵詞】初中? 語文閱讀? 課內? 課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4-0099-01
1.課內外閱讀結合的重要性
1.1利于學生鍛煉自己的語言能力
初中語文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課堂閱讀教學,它也是最能夠反應教師教法的載體。但是,單純依靠課堂上的一點點閱讀量,想要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是遠遠不夠的。這時,課外閱讀就能夠很好地彌補不足之處。它還具有檢驗課堂閱讀效果的作用。另外,課外閱讀為學生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世界的途徑,使得學生對它產生強烈的興趣,從而愛上閱讀。提高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培養自己的口頭和書面語言能力,實現“課上方法,課外受益”的目標。
1.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意志和性格,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
初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過程中,在老師的指導下,正確的閱讀參考書,可以尋求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如,讀一本人物、風景的書,享受這個過程。在其中建立懷疑的意識和精神,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課堂內外閱讀鏈接的方法
2.1全面使用自學教材
無論哪個版本的語文教材都配有相應的自學教材。自主閱讀教材是語文教材最具價值的補充。所選文章的范圍和數量,都超過了語文教科書的文本。豐富語文教材內容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保證。綜合運用自主閱讀教材往往會事半功倍具體的方法總結如下。
2.1.1話題聯系方式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基本的精神,這就是所謂的主旨。同一作者在寫同一類型的文章,其主題或相同,或相反,或相關,注意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以語文課本為基礎,從閱讀課本延伸。老舍的作品被選入語文教材和人民教育版七年級自學教材。語文教材為《濟南的冬天》,自學教材為《濟南的秋天》。這兩篇文章都是著名的文章。然而,經過仔細的比較,可以發現《濟南的冬天》描述的冬天的景色,包括:風、山、水、溫暖的陽光和雪,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暖特點;《濟南秋》描寫了濟南的山水,突出了濟南山水的“詩意”特征。從課本上學習老舍的寫作技巧。延伸到課外活動,無論是景觀特色,還是修辭手法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2.1.2個性比較法
對于人們所寫的敘事作品,人物的性格是值得思考的。所謂漢字比較法,就是把課本上的漢字與課本上的漢字進行比較,從而感受漢字形象的一種方法。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和人民教育版教材都有幾篇關于人民的文本,如,博學而睿智的鄧繼賢、強大的聞一多、倔強而樂觀的貝多芬、堅強的霍金……通過對教材中人物的分析,及時將閱讀分析的觸角,延伸到自主閱讀教材中。分析了貝多芬的特點,這可以用來支持對霍金性格形象的重新分析。這種跨文本特征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2.1.3內容富集方法
內容豐富法,將教材的具體內容擴展到自主閱讀教材。豐富文章的內容。故宮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瑰寶。教材中的“故宮博物院”可以作為一種解說,引導讀者看到它宏偉的規模和布局。在閱讀“故宮博物院”的“三大殿”介紹時,閱讀“故宮三大殿”,對故宮將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還可以理解不同作者的審美視野和寫作技巧,這樣的“內容豐富方法”將給學生們提供很多的靈感。
2.2多角度利用好課外書籍
2.2.1課前探索性閱讀
教師應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的思想,啟發學生與作者進行交流。所以,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收集和查找信息。例如,在教授《城天夜游記》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有選擇地閱讀蘇東坡的傳記。通過初讀,課文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有同理心。
2.2.2課后鞏固閱讀
就學生而言,課外閱讀為學生學習漢語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增加了學生的中文信息。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外閱讀,使教材中的文章與課外的習作很好地銜接起來。經過課外閱讀的歷練,使得課內的知識也得以拓展。在上完了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這節課之后,語文教師可以借機引出另一篇文章——《濟南的秋天》,讓學生找出同是描寫濟南這座城市的自然景觀,二者之間有什么區別?當地的特色有哪些?這時,學生由此產生了好奇心,通過閱讀,一則擴大了自己的閱讀量,二則也使得其他的知識得到了強化,提高他們分析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總結一句話,教師想要在課外閱讀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就需要認真挑選文章,區別進行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熱情,自主探索課內外閱讀的關聯性,并且,現在的語文強調一個“大”字,只有學生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博采眾長,才能夠吐故納新,不斷進步。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發現閱讀的意義,提高他們語文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宏.引導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6(2).
[2]謝治國.群文閱讀——課內外閱讀的彩虹橋[J].語文教學,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