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閱讀是幫助學生開發內在學習興趣,提高思維邏輯,樹立獨立思考、創新精神的重要方式。因此,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內容上深入探究,加強自我體驗;對比現實生活,激發學習熱情;通過網絡等課外途徑,開闊文學眼界;合理使用現有資源,教娛一體,走好語文教學改革的最重要一步。
【關鍵詞】農村小學;閱讀教學;自主探究;策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8-0117-01
【本文著錄格式】凌笑鳳.農村小學自主探究性閱讀教學探索[J].課外語文,2020,19(18):117,119.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通過教師的理解與分析,在學生沒有先進行閱讀、思考的前提下進行填鴨式教學,學習興趣低下、水平難以提高,教學模式浮于表面、難以形成有效學習。新課改下的閱讀教學想要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閱讀、教娛結合,甚至是更加深入的探索閱讀,就要讓學生能夠主動對閱讀產生興趣、在閱讀中找到樂趣。要能夠在主觀上產生閱讀思考、樂于閱讀的觀念,進而通過閱讀這一方式積累素材、內化知識,通過對文章的深入思考、貼合理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閱讀是語文學科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性閱讀,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文章作者所處的環境以及作者的經歷,使學生產生共鳴。但是要進行這種自主性的探究閱讀必須有相對應的學習指導,如果沒有相對應的指導,學生非常容易偏離主題,學習質量自然而然會下降。所以,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做到正確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閱讀,提高學習的質量,使學生可以全面了解作者,了解文章的深意。
一、結合農村實際情況激發閱讀興趣
在我國大多數農村學校中,有許多留守兒童,常常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導致對其心靈上、教育上有所欠缺。而閱讀富有感染力,具有非常濃厚的精神感召力。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時,向學生多多引薦一些關于敬重父母、尊敬關愛父母、自立自強的文章,以此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鼓勵學生不畏困難,逆境成長。
例如《父愛之舟》這篇課文。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往往是孩子看不到的,在一些留守兒童的心里可能會覺得被父母拋棄,但是這篇課文卻可以體現一位父親對孩子真實的感情。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時,用一些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切入,談談每個孩子對自己父母的感情,是否能夠真的理解父母為什么要離開自己外出務工的原因。結合課本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父親對孩子的愛,這樣可以使學生能夠設身處地了解每個父親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包括自己的父親。運用這樣的教學模式,結合身邊實際的例子,能夠讓學生對自己的父親有新的認識,對課本內容也有了興趣,自然也達到了認真閱讀的目的。
二、實行有個性化的閱讀模式
在小學生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展開有探究、有個性、有創造性的閱讀模式,使學生能夠對文本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所以在學生初次閱讀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帶領學生進行有目的、有創究性的閱讀,改變傳統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忽視學生實踐的教學模式,積極推廣以學生探究為主,使學生能夠有較為充分的空間進行實踐,與同學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探討,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實行個性化的閱讀。
其一,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需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使學生能夠主動閱讀。教師在教學中設置一些重難點,巧妙設置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來進行解答。教師盡量在講解課本內容時,與生活相互融合,使學生產生共鳴,引導同學之間展開討論,互相吸取好的建議,實行思想與思維兩者的碰撞,使學生具有較強的思維運轉能力。
其二,使學生對課本內容產生疑問。疑問往往比解決疑問重要。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勇于質疑錯誤問題的意識,鼓勵學生挑戰教材、教師,鼓勵學生對自己覺得不對的或者是有疑問的問題提出質疑。這樣學生在不斷地質疑、解決中打破以往的傳統教學思維,實行全方面個性化的閱讀理念,實現學生與文本的靈魂溝通,與教師的互動,這樣的閱讀方式才是對閱讀最好的理解,才是閱讀的中心思想。
三、課堂民主,吸引學生深入探究
以往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對于知識的了解是“只知道是這樣”,而“不知道為什么是這樣”的教學情況,沒有對知識深入了解,沒有創新性,更加沒有新的體會以及收獲。現在新型教學模式中,在進行閱讀時,應該是學生自己選擇或者是需要教師的輔助來進行閱讀,教師不再是主導者,與學生可以是朋友、搭檔,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主導性,從旁輔助學生吸取他人好的知識成果。因此,可以看出民主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輕松、舒適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首先,教師需要做到的是給足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讓學生對探究的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這樣的教學中,才能讓學生與教師之間有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有溝通,學生自己才會有想法,學習他人的成功之處,而不是人云亦云,同時,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時也要著重注意民主,善于用激勵、鼓勵的話語,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收獲成果,還要讓學生對自己有所總結,教師在此基礎上,給出評價,綜合兩者,給出最正確有效的建議。
例如《漢江臨泛》這首詩,教師可以先講解一下漢江的風光景象,使學生對其景色有所想象,再帶著這種想象進行閱讀,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有較為充足的閱讀時間,想象著漢江的美景,以及讀完之后的感受。在整個閱讀中,學生會針對自己所感興趣的詩句進行探究,暢談自己的看法,以及對作者當時寫這首詩時內心情境是什么樣的,這樣學生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的閱讀方式,既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又能對課本內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可謂一舉兩得。
四、結合農村生活,實行寓教于樂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于學習有了興趣之后,自然會有想了解文章的想法,注意力與思維會處在一個非常興奮、積極的狀態,學習的質量自然而然會提高。所以,在自主探究閱讀中,教師應該善于結合學生的興趣,以及生活中的資源,采取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例如講解《落花生》這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田地看看花生生長的環境,觀察花生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是“落花生”,花生是要自己落下來的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近距離接觸花生,明白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原來作者這么寫的意義是想通過花生模擬人生,想讓學生學習花生不圖虛名,不圖回報,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要做一個只講表面,而對別人沒有任何幫助的人。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有實際接觸的過程,還可以讓學生通過看到的事物,間接明白作者想表達的實際意義,達到學生想了解課本知識的欲望,進行有效的閱讀,在閱讀中學習到像花生一樣的品格,不圖虛名,不圖回報,默默奉獻。
在小學中,語文中的自主探究學習是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方式,也是教師需要改進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的一個改進。其主要目的是想讓學生有主動學習的意識,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農村小學生閱讀教學運用合適的教學方式,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曉霞.農村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途徑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11).
[2]趙飛.農村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有效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5).
[3]勞華紅.農村小學生自主探究性閱讀教學策略[J].科學中國人,2017(8X).